種 晉
(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寧德 352100)
磷酸鐵鋰(LPF)電池正極材料中含有豐富的P=O 共價鍵,這使其具有較好的熱穩定性[1],更適合具有高安全性要求的大規模儲能應用。但是,磷酸鐵鋰電池經歷機械濫用、電濫用、熱濫用等條件后發生電池熱失控也是不可避免的[2]。磷酸鐵鋰過充濫用導致電池失效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開始過充、防爆閥爆開、熱失控。而現有的電芯溫度監測一般只能對極柱或殼體溫度有反應,相對電芯真實溫度具有滯后性,并且,電芯溫度只有到熱失控后才會大幅提升,在儲能電柜安全預警中就具有滯后性。而氣體監測在電芯防爆閥爆開后可迅速響應[3]。過充模式下,電芯防爆閥爆開至熱失控有15~30 min 時間間隔,可為消防應急措施實施爭取寶貴時間。
根據陳昶等[4]的研究,鋰電池失效產生煙氣大致相同,主要成分為CO2、CO、H2及烷烴類氣體,本文以280 Ah 磷酸鐵鋰儲能電柜為例,通過過充方式觸發電芯失效,再利用電解液探測器、CO 探測器、H2探測器、煙感探測器、溫感探測器對儲能電柜中電池失效煙氣進行監測,分析各探測器在儲能電柜中的預警效果。
實驗儲能電柜內置1 個靶電箱、7 個空電箱,如圖1(a)所示。靶電箱內電芯布置如圖1(b)所示,箱內填滿電芯,其中5個為真電芯,其他為假電芯。真電芯溫度與電壓監測如圖1(c)所示。探測器布置如圖1(d)所示,CO、H2探測器分別布置于靶電箱內以及電柜頂部,煙感探測器、溫感探測器布置于電柜頂部,電解液探測器安裝于電柜中部。

圖1 電柜內電箱布置(a)、靶電箱內電芯布置(b)、靶電芯電壓與溫度傳感器線束布置(c)及電柜內及靶電箱內各探測器布置(d)
本實驗中五個真電芯通過鋁巴片以螺栓緊鎖的方式連接,鋁巴片布置原理圖如圖1(c)所示,鋁巴片布置實物圖如圖2 所示,電池包正極和負極均焊接上鋁巴片,電池包之間采用螺栓緊鎖鋁巴片上的開孔,從而使五個電芯進行連接。采用300 A 恒流充電方式觸發,直至電芯熱失控后停止充電,實驗停止。實驗全過程收集CO 探測器、H2探測器、電解液探測器、煙感探測器、溫感探測器以及真電芯電壓探測數據。

圖2 鋁巴片連接實物圖
磷酸鐵鋰類型的電池發生熱失控的機理過程如下:電池充電過熱時,電池內部溫度逐漸升高,當達到約90 ℃時,電池內的固體電解質界面膜(SEI 膜)首先分解發生反應,放出熱量和氧氣,此時電解質LiPF6也發生分解,生成HF 氣體[5-6];電池內不斷積聚的熱量及氣體壓力達到防爆閥閾值,沖開防爆閥;隨著電池內部溫度進一步升高,嵌入在碳負極中的鋰失去了SEI 膜的保護會和電解液發生放熱反應;隔膜受熱發生熔斷,正極材料LiFePO4受熱發生分解,生成氧氣;當溫度、氧氣量進一步升高,電解液中有機溶劑、隔膜等與氧氣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產生大量熱量,致使電池發生劇烈熱失控[7]。本次實驗觀測到的現象與該機理過程基本一致。
圖3 為靶電箱內探測器及儲能電柜內探測器報警時間示意圖。為方便描述,實驗以電池開始充電時間為零秒。充電至1 233 s 時,聽見“砰”一聲響,此時可判斷電芯防爆閥爆開,電芯防爆閥打開后,釋放大量氫氣、一氧化碳、氣化電解液等氣體,電箱內部的氫氣探測器、一氧化碳探測器在1 234 s時探測值瞬間分別從0 升至10-3、6.85×10-4,遠超報警值1.90×10-4,實現報警;隨著電芯持續釋放氣體,電柜頂部的氫氣探測器、一氧化碳探測器以及電柜中間位置的電解液探測器探測值逐漸升高,在1 407 s 時,電柜頂部氫氣探測器探測值達1.90×10-4,達到報警值;在1 710 s 時,電柜頂部一氧化碳探測器探測值達1.90×10-4,達到報警值;在1 750 s 時,電柜中間位置的電解液探測器探測值達5.03×10-5,達到報警值;在2 230 s時,電柜頂部煙感探測器實現報警;在2 530 s 時,電芯電壓瞬間跌至0 V,隨后冒出大量煙霧,此時可判斷電芯已發生熱失控,充電回路手動斷開;持續觀察各探測器數據,直至6 000 s后實驗結束,電柜頂部溫感探測器一直未報警。
經對實驗過程數據分析可知,在電箱內設置H2探測器、CO 探測器可在電芯防爆閥爆開瞬間實現報警,實現早期報警。由于電箱密封性較好,電芯防爆閥爆開后,氫氣、一氧化碳、氣化電解液等氣體暫時積聚在電箱內部,無法快速逸散至外部空間,所以電柜頂部的H2、CO 探測器與電箱內部的探測器相比,其報警時間分別延后173、476 s,同時又因為電芯釋放出來的煙氣中,氫氣較一氧化碳占比更大,所以H2探測器較CO 探測器探測值上升快,更早實現報警。
隨著電箱內部的氣化電解液不斷向外逸散,電柜中間位置的電解液探測器探測值逐漸升高并實現報警,報警時間相較于電柜頂部CO 探測器滯后40 s。
由于電芯防爆閥爆開后、熱失控前,電芯實際冒煙量較少,所以電柜頂部的煙感探測時間較為滯后,直至電芯防爆閥爆開后997 s 后才實現報警,報警時效性較差。
電芯在2 530 s 熱失控后,釋放出大量煙霧,但因煙霧密度遠大于空氣,未能上浮至電柜上部空間,所以電柜頂部溫感探測器一直未能實現報警,導致溫感探測器報警時效性極差。
本文以H2探測器、CO 探測器、電解液探測器、煙感探測器、溫感探測器在儲能電箱、儲能電柜布置位置為研究對象,得出以下結論:
(1)各類探測器報警時效順序為電箱內部H2探測器、電箱內部CO 探測器、電柜頂部H2探測器、電柜頂部CO 探測器、電解液探測器、煙感探測器、溫感探測器;
(2)電箱內部布設H2、CO 探測器制造難度較大且成本較高,不利于推廣,而電柜頂部布設的H2、CO 探測器探測報警時間與其相比延后時間較短,同樣具有早期報警效果,且安裝簡便,綜合來看,在電柜頂部布設H2、CO 探測器是最優方案;
(3)儲能電柜頂部布設溫感探測器較難實現報警,實際產品設計中,需酌情考慮溫感探測器的設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