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是黨中央對區域發展和空間治理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今后一段時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戰略布局的根本遵循。
一、戰略布局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從國內外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征和趨勢來看,優化戰略布局對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表現在戰略布局不僅決定要素配置方向,而且影響區域發展優勢產業的形成。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來看,主要由北美經濟區、東亞經濟區和歐盟經濟區等構成,約占世界經濟的85%。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布局由四大板塊構成,呈現出“東部優勢強化、中部抬升顯著、西部速度放緩、東北持續下行”的態勢。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省委根據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提出了“一核三帶”的新戰略布局思路,為全省區域發展和空間治理指明了方向。
綜合國內外對于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的主要做法和政策導向,呈現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戰略布局突出優勢組合、強強聯合,偏重培育產業增長極和帶動極,引導資源向優勢地區和產業聚集;二是戰略布局突出企業支撐,做大產業必須先做大企業,所以有了創新集群、企業集群、產業集群、銀行集群等;三是戰略布局突出跨區合作,新的戰略布局已經開始充分考慮跨行業、跨區域、跨國家的問題,市場機制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國家界限、地區界限;四是戰略布局突出功能分工,注重打造城市產業區、農村產業區、服務功能區、城鄉產業融合區等,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戰略布局模式;五是戰略布局突出政府支持,大多數國家和地方政府都大力支持形成新的發展格局,政府的引導作用非常大。
二、武威市戰略布局的現狀和特點
根據國家和甘肅省關于加強戰略布局研究和做好戰略布局工作的要求,研判當前武威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問題。近年來,武威市的經濟發展總體形勢看好,結構變化比較快,布局出現新變化,增長出現新態勢。2021年,武威市經濟總量達到600.2億元,排全省14個市州的第六位。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1361元,折合6412美元,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1%,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業增加值連續9年穩居全省第1位,全市奶牛、羊、豬、雞存欄和設施瓜菜、食用菌、藜麥產量均居全省第1位。依托農業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深化拓展肉牛、肉羊、生豬、食用菌、糧食、蔬菜6個分產業鏈,食品工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18億元。
但是,將武威市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戰略布局情況與發達地區相比較,仍然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度太小。2021年,武威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為31.2%:17.3%:51.5%,而全國為7.3%:39.4%:53.3%,甘肅省為13.3%:33.8%:52.8%。武威市的工業比重比全國低22.1個百分點,比甘肅低16.5個百分點。二是核心突出,三縣待發展。涼州區綜合實力比較強,其他的縣則比較低。2021年,涼州區經濟總量為376.6億元,占62.75%。民勤縣91.24億元,占15.20%,古浪縣72.12億元,占12.02%,天祝縣60.25億元,占10.04%,這三個縣合起來占37.25%。三是工業園區層次較高,但功能和作用待發揮。武威市目前有市級及以上園區7個,但是起步比較遲,發展較緩慢,產業集中度不夠高。四是特色優勢農產品多,但規模小、加工和出口比較少,“小而散”“小而弱”特征明顯。比如,黑瓜子、南瓜籽、甜糯玉米、糯玉米糝及雜糧、速凍蔬菜、藜麥、天祝白牦牛肉、民勤茴香等部分產品已經有出口能力,但總量偏低。五是文化和旅游資源眾多,但產業厚度和經濟效益還不是很理想,金融支撐、人才支撐、市場支撐還不夠,發展空間比較大。
三、打造武威市新戰略布局的思路
經濟發展戰略布局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和長期性問題,武威市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高度重視戰略布局問題。依據國家“三新一高”總體戰略、甘肅“四強”戰略行動和“一核三帶”戰略布局的目標要求,在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武威市今后中長期戰略布局的基本思路是“三區三帶多極”。
(一)“三區”是工業產業布局,具體指三個層次的工業園區和以工業為基礎的物流園區。武威市有5個省級工業園區,即甘肅武威工業園區、甘肅武威黃羊工業園區、武威天祝金強工業集中區、武威古浪工業集中區、民勤紅沙崗能源化工工業集中區;1個市級工業園區,即涼州工業園區;1個以工業為基礎的物流園區,即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包括保稅物流中心)。工業園區是未來武威經濟持續增長的啟動器、主引擎,工業園區搞好了,就有能力帶動武威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工業園區功能,必須堅持“抓大放小”,省級工業園區要突出功能提升;保稅物流中心要突出提質增效工作,結合武威交通環境體系變化,考慮建設其他物流增長點;堅持一個縣搞好一個工業園區,為工業園區做好各方面的服務配套工作。
(二)“三帶”是指農業產業布局,具體指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產業帶”。武威市委和市政府提出“三大特色產業帶”農業布局,完全符合本地的實際情況,關鍵在于貫徹落實要到位。其中,沿山特色產業帶,屬南部高寒半干旱半濕潤區,分為高山區和中低山區(淺山區),包括天祝、古浪和涼州區西南部山區等,打造以高原夏菜、藜麥、食用菌、鮮食葡萄、白牦牛、肉毛兼用羊等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沿川特色產業帶,屬中部冷溫帶干旱區,分為中部川區、東部川區和南部川區,包括涼州區、古浪和天祝等部分鄉鎮,打造以設施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玉米、蔬菜等現代制種業。沿沙特色產業帶,屬北部溫帶干旱區,分為沙漠綠洲區和風沙沿線區,包括民勤、古浪和涼州區東北部等鄉鎮,打造以戈壁農業、特色蔬菜和枸杞、紅棗等經濟林果及肉蓯蓉、鎖陽等沙生藥用植物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
(三)“多極”是指打造工業、農業(8+N)、服務業等多個經濟增長極。要給縣域政府充分放權,讓縣域政府、鄉鎮政府自主選擇主導產業,在市級大布局的前提下,自主考慮縣域、鄉鎮的戰略布局思路和發展格局形成問題。新的經濟增長極即可以是增長帶,也可以是增長區,還可以是增長點。各縣區之間、鄉鎮之間、行業之間,要特別關注主導產業選擇的差異化問題,盡量減少重復建設和“內耗”成本。相關縣區、鄉鎮要根據全市的“三區三帶”布局,圍繞“8+N”農業主導產業,具體做好各自的“工業區、產業帶、物流園”的發展戰略定位工作,編制相關的規劃,培育“N”個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和多個新的農業經濟增長極。
四、打造武威市新戰略布局的對策建議
要準確理解“三區三帶多極”的戰略布局,并且在規劃、政策和產業政策導向上切實體現和落實這個戰略布局的新思路,必須在經濟工作的各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突出工業園區提檔升級
工業園區是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管理創新的主要載體。要按照主導產業明確、產業鏈條完善、綜合配套完備的要求,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開放合作平臺。一是堅持優先發展高層次園區,在做好省級園區的基礎上,爭取獲批國家級園區。二是推進園區產業化、產業園區化,招大引強,落地一批成長性好、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龍頭型、基地型大項目、好項目。三是推進園區與機場、鐵路、高等級公路等交通網絡快捷聯通,提升園區區位優勢。四是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在服務、運營、人才等方面實現短期突破,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務要為園區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工作。
(二)突出打造特色農產品加工和出口機制
從現實來看,當前,武威市現代農業優勢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已經形成。202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21.1億元、增長12.7%,八大優勢主導產業產值達23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72.3%。這個戰略布局完全符合武威市農業和農村的資源和發展格局要求,今后發展的戰略重點:一是進一步提升現有特色農業基地的規模和層次,關鍵是要堅持標準化,既要保證農產品的產量,更要保證農產品的品質。二是打破縣域、鄉鎮的界限,在主要農產品的發展空間上,充分考慮與河西走廊相應地區的合作與同步發展,規劃建設更大的特色農業基地。三是注重農產品的深加工,運用工業化手段和企業化方式,將特色農業生產經營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通過加工增殖,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
(三)突出貫通絲綢之路打造物流通道
物流通道是一個綜合的貨物運輸道路系統,包括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這個系統不僅要實現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的聯通,還要實現它們與外部交通站點和貨運站場之間的聯通,物流通道的終極目的就是貨暢其流。分析研究武威物流保稅中心運行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借鑒發達地區同類園區的經驗做法,提出如下建議:一是要牢牢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政策機遇,加快構建貫通國際國內的物流通道,大力度推進物流對外開放與合作。二是多方面優化物流業發展環境,提高服務質量,規范中間環節收費程序和種類,盡可能減輕企業負擔。三是靈活安排物流、加工、科技等各類企業入駐物流中心。
(四)突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根據預測分析,今后武威市可能是甘肅向西開放發展的重要城市,到2030年人口有可能增加到150萬,未來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影響力是服務業,武威市今后服務業發展的重點:一是大力發展信息產業,規劃建設河西走廊的智慧武威、數字城市、服務城市,爭取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到一定規模。二是大力發展信息商業網,進—步提煉和提升“涼州農鮮”“民清源”“原味古浪”“天祝原生”等電商公共品牌。三是考慮規劃建設武威金融中心,支持民營金融事業發展,建設武威資本市場。四是進一步提升商貿物流市場層次,建設高層次要素市場,爭取到2025年,全市主要資源和發展要素的空間配置基本通過要素市場。五是進一步提升文化旅游的融合度,規劃建設各層次旅游景點和文化服務設施。
(五)突出打造企業集群
目前,武威市工業企業總數達7000多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1戶,民營企業12.99萬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9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44家,“小巨人”和“專精特新”企業21戶,外貿備案登記的企業達到387家。要真正實現新的戰略布局,最終要看企業,要圍繞打造企業集群來實現戰略新布局。一是要鼓勵企業圍繞主導產業上市掛牌融資。爭取到2025年底,扶持5個企業上市,可以獨立上市,也可以借殼上市。二是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按照“梯度培育、分級實施、動態管理”的原則,健全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對科技企業要有特殊的扶持政策。三是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創新能力強的農村骨干企業,通過大中型企業引導農民合作社和農村大戶創辦農業企業。
(六)突出人才和科技政策落實
要將新的戰略布局思路貫徹落實到位,需要多方面的經濟政策支持。一是要加快落實人才相關政策。要重視人才培養和使用,特別是要提高現有人才的使用率,建議調整和充實技術人才政策。二是要圍繞主導產業和企業,大力度引進骨干和急需技術人才,瞄準新的戰略布局思路,出臺相應的人才政策。三是對技術人才優先提拔使用,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就業和工資待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四是加快落實科技政策。要根據武威市的實際情況,不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科技市場政策、科技企業政策等方面的改革與創新,建立符合武威實際需要的科技政策體系。五是要特別關注投入政策創新,政府的投入要向關鍵產業、關鍵行業、關鍵企業傾斜。同時,圍繞新的戰略布局,各個部門和單位都要以積極的態度理解和支持,加強部門之間的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