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燾

“十四五”時期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就要拓展特色富農鄉村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如何提升農村產業鏈條和供應鏈條的現代化水平,推動新時代農業農村高水平發展?在這些問題上,我們該怎樣做到生產、流通的無縫銜接,運轉高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振興。本文通過對定西市安定區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分析總結了安定區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提出了要從加大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強化規劃引領、做大產業規模和完善產業鏈條四個層面,推動產業振興實現安定區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把大力培育發展馬鈴薯、牧草、蔬菜等特色產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關鍵舉措,把鄉村作為主戰場,把提升群眾收入作為主要目標,全面貫徹農業發展新理念,著力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精準聚焦、精準發力,千方百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鄉村產業處在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三農工作重心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之后將轉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202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黨中央對新時期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如何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國、如何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做出了重要部署。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的歷史背景下,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特殊意義。
一是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然要求。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作出的重要論斷。到21世紀中葉我們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那時我們國家既要有蓬勃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又要有繁榮美麗的農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提之一是鄉村全面振興,鄉村全面振興就是要農業農村全面發展,其核心是農村的產業全面振興。產業興旺可以解決鄉村的教育、文化、治理等各方面的問題,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也就是說只有實現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農民才能過上高品質的生活,鄉村社會才會實現高效治理。
二是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新階段的“新”體現在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而要適應新階段的新要求,我們必須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鄉村產業在新的歷史時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發展模式要求必須高質量發展,整個需求條件、要素條件和潛在增長率也發生了重要變化。如果我們不顧客觀實際而片面的追求高速增長,勢必會帶來較大的風險和隱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已經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只有大力提高鄉村產業發展質量,才能以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解決現階段農業農村問題的迫切需要。現階段,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人口減少,耕地撂荒問題嚴重,糧食和主要農副產品安全影響到國家戰略安全。一方面是國際環境和貿易條件發生變化,主要糧食作物出口受限和價格波動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國內農業產出率和經濟效益低,農民積極性不高。在外部環境很難改變的情況下,通過大力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減小農民農業生產收入與從事其他生產收入差距,保護農民農業生產收益,才能有效解決現階段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迫切需要。
二、安定區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的十九大就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現代農業。2019年底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有關工作,提出了今后一段時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方向和扶持的政策舉措。黨的二十大指出在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要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方式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而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需要下大力氣解決新時期農業誰經營的問題,經過調查,安定區符合新需要的農業經營主體對全區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就業、農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并不顯著,農民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滿意率僅占20%。雖然農民合作社是當地最主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是產業單一,結構性矛盾突出,其主要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現代化程度還比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產業附加值不高,同時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統一的規范指導,出現了發展無序的現象,個別主體有名無實,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鄉村產業興旺中的帶頭引領作用被嚴重影響。
二是鄉村產業發展的產業鏈條短、效益不高。安定區馬鈴薯品質領先全國,但本地加工企業多數是粗加工,產品附加值比較低,許多馬鈴薯以普通原產品出售。我們應該抓住馬鈴薯的地域性優勢,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馬鈴薯產業鏈有所延長就要在產品品牌上著手,打造地域特色和“甘味”特色農產品,發展低中高各檔位薯類加工企業,提高農產品經濟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進一步推動農業發展。要吸收借鑒發展較大生產基地和地域整體發展模式,也就是國家現階段要大力傾斜支持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注重培育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同類微小企業發展。另外,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聯加大,就要在此基礎上讓農民入股。這種發展模式的優勢在于能使地域特色品牌的影響力不斷地壯大,避免了經不起市場風險的小規模發展,從而形成規模化經營。農民在參股的情況下增加了他們的收入,生產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農產品的附加值、地域文化品牌和農產品品牌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得以實現。
三是農民素質有待提高。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因素是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調研發現,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在安定區數量偏少,僅有1000多名,同時發現復合型人才更少,即能夠承接網絡經濟時代的旅游文化產業、新業態電商產業的人;“空巢”現象在許多農村都存在,年輕人不甘于如父輩一般生活在農村而選擇畢業后留在城市打拼.導致農村新生代力量匱乏,生產要素的缺乏嚴重制約了當地的鄉村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還要大力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大對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的培訓,從而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最終使農民成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真正獲益者。
三、安定區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一是加大科技創新、人才支撐在產業振興中的力度。當今時代是知識和高新技術的時代,在鄉村振興中我們要重視人才資源,加強科技推廣,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安定區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農村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開展農業先進適用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培育一批優質馬鈴薯、牧草、蔬菜等重要作物良種。依托定西馬鈴薯研究所等龍頭企業,推進種子種業發展,特別是發揮馬鈴薯種薯產量優勢,進一步挖掘國際市場,推動種薯銷售國際化。加大農業機械化進程,發揮“三牛”公司等企業的帶動作用,強化與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加快機械裝備研發。另外要積極引導各類人才投身到安定區的鄉村產業振興中。不僅要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也要著力培養本土人才。鄉鎮一級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服務人才方面充分發揮組織優勢,努力改善人才失血、貧血的狀態。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安定區農村產業做得好的一些地方主要還是科技人才在起關鍵作用。比如鳳翔鎮的豐禾村倡導留住本村的能人,引進外村的能人,同時還積極引進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自從引進了永瑞馬鈴薯合作社,通過大社帶小社,強社帶弱社,聯社帶分社的工作模式,從而使馬鈴薯種植基本機械化,2022年豐禾村又引進了三家新型經營主體。豐禾瑞祥航空農業機械合作社引進的無人打藥機15架,在全省屬于第五家,在定西市是唯一的一家。香泉鎮的陳家面村也非常重視科技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積極引進定西馬鈴薯研究所,建成集“原原種一原種——一級種一商品薯”為一體的馬鈴薯種薯扶貧產業,從而使當地老百姓受益。
二是不斷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優化升級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農村跨越式發展的有效動力。要讓群眾脫貧后不返貧,農村產業鞏固發展是基礎。安定區歷史上以種植馬鈴薯和發展牧草為農業主導產業,是農戶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近幾年,安定區委區政府提出了“馬鈴薯、牧草、蔬菜”為主的產業工作思路,一些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優勢,一些產業還在起步試點階段,只有緊緊依托當地資源條件和已具備規模的產業,綠色化和品牌化產品,并且積極探索新型產業,夯實農業發展基礎,才能成為群眾盡快致富的有效途徑。種植業方面,應堅持把馬鈴薯綠色標準化種植和發展深加工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根本之策。近年來全區建立原種、一級種擴繁基地2.9348萬公頃,產量3.5億粒,完成馬鈴薯種植6.29648萬公頃。以綠色高效生產為主線,完成蔬菜種植1.0672萬公頃,安定高原夏菜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牧草方面,通過推進擴量、提質增效及產業化發展,飼草種植面積穩定在7.337萬公頃以上,這也是近幾年全區以牛、羊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得到較好發展的基礎條件,從而發展規模養殖場戶733家。但是我們也看到,全區在這方面的優勢仍然沒有顯現出來,沒有形成規模化和品牌化效應,群眾從中得到的收益仍然有限,今后安定區要進一步發展壯大馬鈴薯、草牧、蔬菜等特色產業,全力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國家級馬鈴薯產業園,打造省級草牧產業園、現代農業園區和鄉鎮現代農業產業園,促進產業園區化,努力打造中國馬鈴薯產業洼地和草牧基地。另外,還應當考慮自然稟賦條件,在發展農村產業中通過農業經濟與旅游經濟相融合的方式,發展旅游業,帶動農村產業發展。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電商平臺,宣傳地方特色農產品,實現生產、銷售、消費一體化的發展。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新集鄉在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具有借鑒意義,特別是在中藥材產業方面,他們不斷提高規模化、基地化、標準化、品牌化、集約化和信息化水平,依托定西高含量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訂單收購、收入保底的運行模式,在西坪村種植黃芪2.224445公頃,全力打造全區中藥材品質提升核心區為著力點,不斷在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
三是強化規劃引領,制定彰顯本土特色的產業發展規劃。要把鄉村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目標緊密結合,根據村莊實際情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符合片區特色的整體鄉村產業規劃并且不斷進行完善。要統籌各類規劃,把產業規劃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中去,根據縣域內每個鄉鎮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凸顯特色,吸引周邊和城市資源向鄉村洼地聚集,形成市場各要素向鄉村產業靠攏的格局。近幾年,草牧業在安定區已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它在帶動農業轉型、助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推進草牧業進一步升級轉型,著力打造綜合型省級現代草牧業產業園區,即“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發展方式綠色、質量效益顯著、輻射帶動有力”,安定區已全面啟動了產業園規劃編制工作。
四是做大產業規模、完善產業鏈條,實現產業深度融合。積極打造綠色農產品,跳出傳統農業框架,奉行質量第一、綠色導向,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現有產業鏈要進行整合完善,著力形成規模化產業格局和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升農產品質量;引導新型農業企業運用好財政支持政策,爭取優化現代化、智能化設施裝備補貼,引導培育特色農業產業;科技興農支持力度要增強,不斷加大品牌農業培育力度;設立龍頭企業培育基金,使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推動一批農業中小企業通過專項資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資做精做專;加強企業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聯系制度,制定科技興農具體實施辦法,使較多的科技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安定區以科技賦能、產業鏈培育為核心,大力推動了產業集群的發展,促進了工業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使薯香園、藍天公司得到了很大發展。
高質量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成為主體,安定區的鄉村產業發展也要從起步階段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只有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農業創新技術與實際農業生產的聯系,增大鄉村產業振興的科技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優化升級,使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這樣才能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為鄉村振興各項工作開好局、起好步,努力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