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輝
在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新形勢下,時代賦予新生代農民工以更加多樣化的就業創業意愿,這就需要職業培訓機構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特征和就業創業意愿,通過持續加強自身建設,為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創業提高更加優質的服務。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主要特征
新生代農民工是指二十世紀80或90年代出生而在城鎮就業創業的農民工群體。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的生活比較優越,普遍缺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經歷,吃苦耐勞精神相對弱。在主觀意識上,他們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在減弱,鄉土情結在淡化,具有融入流入地的強烈意識和被流入地接納的迫切需要;同時,他們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有時尚化的工閑生活追求,有多元化的消費觀念,有強烈的社會公平訴求。而且,相比于上一代農民工,他們接受新鮮事物和知識信息的能力顯著提高,能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獲得知識。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創業意愿
在職業追求上,新生代農民工具有職業化的價值觀念和鮮明的從業傾向性,求職期望值較高,具有從事勞動環境和就業條件更好行業的意愿,對自身職業發展規劃也有一定的憧憬。他們渴望能夠通過職業選擇實現從“生存型”向“生活型”的轉變。在外出務工或進入城鎮就業創業時,他們不再把掙錢作為唯一目的,而更多的是想改變農村或父輩的生活方式,尋求自身更好的發展機會,過上像城里人一樣的生活。盡管他們沒有通過升學、參軍等其他途徑走上“鯉魚跳龍門”的人生之路,但是,他們在潛意識里不愿像父輩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希望脫離“三農”,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實現從農民身份向工人和市民身份的轉變。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發展愿望,希望通過就業技能培訓或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創業培訓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以便適應理想職業的技能要求。他們在維權意識上已經從前輩的被動接受向維護自身權利轉變;在內心深處,他們更愿意向城市同齡人看齊,在勞動、收入、生存等方面能夠獲得平等的權利,在職業培訓上能夠享受國家更多的優惠政策。
三、職業培訓機構的持續化建設
(一)加強培訓機構自身建設的原因
一方面,加強培訓機構自身建設是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點和就業創業意愿,以及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調結構”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種增強培訓機構培訓服務能力的關鍵性措施。另一方面,目前縣區一級的民辦職業培訓機構數量較多,但規模相對較小,多以小微型機構為主,工種設置比較傳統,培訓模式比較單一,運行成本相對較高。在培訓教學的管理、培訓場地的建設、實操設施設備的更新完善及綜合保障等方面,與新形勢下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和提升職業技能培訓實效性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需要培訓管理部門指導培訓機構持續加大自身建設力度,利用省內、市內大中專院校的資源優勢、理論教學和實操實訓優勢,依托國家補貼資金的支持,增強職業培訓服務能力,以高質量的技能培訓助推新生代農民工實現新時代就業新夢想。
(二)持續化建設職業培訓機構的策略
1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
(1)轉變辦學理念,創建培訓名校。一直以來,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在承擔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中以完成任務為主,在創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品牌立校、爭創一流的新型現代化職業名校的意識淡薄、行動緩慢。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面對新時代的新需要,適時轉變辦學理念,謀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從“完成任務”到“打造人才”躍遷,以培養社會急需的、能勝任技能崗位工作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創新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工作,依法治校,提升質量,辦出特色,創出名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2)建設標準化場地,完善設施、齊全功能。建設標準化的場地,齊全所培訓工種或職業的設施、設備,完善服務功能,是提高培訓質量和辦學水平的“硬件”建設條件。需要監管部門采取措施,加大力度促使培訓機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師資力量,是學校建設、發展中的關鍵性因素。培訓機構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師資力量建設,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強化教師隊伍,把高校教師職業技能人才、企業技能大師,按照培訓工種的需要請進來,為培訓班學員上課;通過“送出去”的方式,把具有一定技能基礎條件或發展潛力的年輕教師“送出去”,在職業高校參加培訓,以此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水平;通過就地就近聯合辦學,請本地高職院校的名師、技能大師兼職任教,現場示范示教以師帶徒,全面提升學校現有師資隊伍水平,以適應新時代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技能型人才需求,提高培訓工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并針對急需專業或工種,進行人才培養方面的特色化建設,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項目培訓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推進培訓機構的長足、可持續發展。
2.轉變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
(1)多種途徑施訓,滿足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現行培訓機構辦學模式,探索將市域內民營培訓機構的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建立集團化培訓機構,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就近服務,覆蓋全域,靈活辦班,按需培訓。通過流動學校送培訓下鄉進村、進廠入企、農民工夜校、彈性學制等多種方式,滿足學員多樣化的需求,讓學員少跑路,讓學校多跑腿。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培訓后的服務方式,讓有意愿參加培訓的學員更加機動靈活地擇機參加培訓,建立培訓就業一體化人力資源服務機制,讓學員走出校門就能走進工廠,實現培訓就業增收致富的目的。
(2)轉變管理方式,進行精細化管理。轉變管理方式是提高培訓質量的關鍵性舉措。在培訓過程中,不斷加大對培訓機構培訓服務的監管力度,實施培訓事項事前告知、學員實名制考勤管理、電子培訓券簽到簽退、參訓學員個人結業報告備案等一系列措施,對培訓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向精準管理要效益要質量。
總之,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點和就業創業意愿對培訓機構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訓機構著眼于自身和新生代農民工的長遠與終身發展,加強自身建設,提高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項目的培訓效益,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技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