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霞 梁順玉 王文茹 許瑩瑩
我國家庭養老壓力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重而變得不斷增大,使得養老成為社會矚目的問題。傳統養老模式有著嚴重的缺陷,已不適應當前老年人養老需求。近年來,醫養融合這一新穎的養老模式愈來愈受到養老機構青睞。尤其是互聯網+的引入,為醫養融合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本文旨在對互聯網+背景下醫養融合護理模式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醫養融合護理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妥善的舉措,以推動該護理模式更好地發展。
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增長,養老問題已成為國家及每個家庭面臨的大問題。與此同時,養老和醫療兩個機構通常呈分散分離狀態,對于有著較高醫療需求的高齡人群而言,需頻繁往返于兩者之間,無益于其健康養老。基于上述形勢,“醫養融合”模式被提出。上述模式將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充分結合,可在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的同時滿足其對醫療的需求。但在推行“醫養融合”模式時發現,部分地區人力資源較為匱乏,建設資源亦短缺,導致該養老模式的實施受阻。互聯網在信息溝通、數據交換和資源整合等方面發揮著顯著優勢,通過借助互聯網能夠妥善解決“醫養融合”模式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短缺等問題,使該養老模式更好地惠及老年人。本研究試分析“互聯網+”背景下醫養融合護理模式的發展現狀,并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地解決方案,現綜述如下。
一、醫養融合背景
在一些發達國家,對于“醫養融合”模式有著諸多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醫養護理體系。如瑞士、瑞典等歐洲國家采取護理服務津貼制度,通過照護中心、服務平臺使老年人享受到貼心的醫養護理;美國主要為機構養老,高齡人群或失能人群長期居住在適合自己的社區內,可享受到專業的醫療、照護服務;日本、德國等國家建立社會保險制度,保險承擔90%的養老照護費,個人僅承擔費用的10%。
近年來,在我國,“醫養融合”模式愈來愈受到社會關注。趙旻等研究對北京市多個社區175名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年齡愈大、自理能力愈差的老年人對“醫養融合”模式的需求愈高。醫養融合中的“醫”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集預防保健、診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為一體的護理服務,“養”囊括了生活起居、心理、社會文化等生活的各個方面。胡文芳等研究指出,“醫養融合”模式對合并多種疾病的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由此可見,對老年人實施“醫養融合”模式十分必要。
二、“互聯網+”醫養融合的優勢
“互聯網+”醫養融合模式是將網絡信息技術和傳統養老模式進行深度結合,其強調服務的可持續性、穩定性,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有效的線上、線下平臺,可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全方位的照護服務。具體實現途徑為線上創建健康平臺,通過穿戴式智能設備來實現實時監測,了解老年人健康狀況及各項生命指標變化并共享,并通過管理平臺提供健康知識科普、專業指導等服務。線下由醫院、養老機構等為老年人開展優質的醫療照護,并建立護理綜合測評體系,了解老年人對照護服務的滿意度。上述新型養老護理模式的構建,可突破養老和醫療信息的壁壘,打破區域、時間的界限,使彼此間的信息溝通更加便捷、順暢。做好健康監測,充分掌握老年人的各項健康數據,則可為其提供更加及時、精準、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從而可使其醫養融合服務質量、效率顯著提升。同時健康平臺依據個體的評價進行綜合測評,可及時發現醫養融合護理中存在的不足并積極妥善處理,可達到照護服務的良好管理控制。
“互聯網+”醫養融合模式成為我國近年來探索的焦點,為我國養老提供創新思路。如北京構建中益大數據云平臺,將健康保健、文化服務、家政等需求和醫療機構、家政公司等服務提供機構進行整合,提供智能居家養老服務。廈門研發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上門康復云養老,可為老人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照護服務。
三、“互聯網+”醫養融合護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保障體系尚不完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
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醫養融合模式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整個運行系統尚不成熟,相關配套制度仍不健全,信息技術在醫養融合中的應用未實現全面的目標,存在技術上的不足及監管方面的缺失。
(二)資金短缺,養老保障覆蓋面窄
老年人身體狀況相對較差,且收入水平較低,但醫養服務消費相對較高。目前,我國僅針對“三無”、低保等困難群體進行政府補貼,未實現老年人的全覆蓋。養老保險僅可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不能承擔養老服務費用,且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報銷醫療費用,而護理、康復過程中產生的費用不在報銷的范疇內。資金短缺,養老、醫療保險覆蓋面窄,和當下持續高漲的養老服務需求及不斷增長的就醫費用不相適應,繼而阻礙了醫養融合模式的發展。
四、解決對策
(一)加大國家扶持力度,健全養老醫療保險機制
政府應就“互聯網+”醫養融合模式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并發揮主導作用,增加養老服務領域的資金投入。同時,盡快建立監管體系,制定和我國醫養融合模式相適應的相關法規,為醫養融合模式的發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此外,政府應在養老、醫療保險中補充長期護理險,將康復護理中產生的費用納入報銷范疇,以減輕老年人家庭的經濟負擔。亦可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增加長期照護險項目,并適當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二)培養專業人才,提高服務水準
專業的護理隊伍是提升醫養融合服務水平的重要保證。政府應結合我國當前情況,制定相應法規,規定工作人員崗前需接受過專業培訓,且考核合格獲得證書后方可上崗。其次,可借鑒德國模式,培養專業的養老照護人員,如給予經費投入,鼓勵院校開設老年醫療護理課程,并組織學生進行參觀學習。同時,支持院校進行互聯網和養老模式結合的學科建設,為醫養融合服務領域輸出復合型人才。最后,考慮到老年人對醫療保健、護理的需求突出,可允許醫護人員多地點執業,并從制度上給予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醫養融合服務平臺
政府應創建相關服務平臺,將養老、醫療機構的數據進行充分整合,以便于信息快速查詢及資源共享。同時,創設良好的遠程醫療環境,將穿戴式智能設備、物聯網等應用逐步引入醫養融合服務平臺中,創建數字化、一體化的醫養融合服務模式。對于老年人互聯網應用率低的問題,除加強互聯網的科普教育外,還努力研發適用于老年人的設備或軟件,以提高老年人的接受度,使得“互聯網+”醫養融合服務真正惠及廣大老年人。
“互聯網+”醫養融合護理模式可加快醫養領域的供給側改革,并有助于滿足老年人群醫療照護需求。但目前,我國先行的該護理模式仍存在養老保障體系尚不完善、養老保障覆蓋面窄、專業人員缺失等問題,大大限制了上述模式的發展。為此,本文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方案,如健全養老醫療保險機制、培養專業人才、建立完善的“互聯網”醫養融合服務平臺等,以推動“互聯網+”醫養融合護理模式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