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為革命老區慶陽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是貫徹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提出的“構建以綜合能源和先進裝備制造為重點的隴東南經濟帶,支持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具有相對優勢的酒嘉、平慶和天水等地率先發展”和慶陽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的“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努力把慶陽建成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動力支撐。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慶陽要搶抓政策機遇,拓展發展優勢、用好資源稟賦,破解產業基礎不穩固、“雙碳”壓力較大、內生動力不足、輻射作用不強等不利因素,在高質量發展上積極推動產業集聚集群、提升城市品質能級、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及激發體制機制創新,把二十大精神落細落實,走出一條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大會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篇章。
慶陽作為甘肅省的革命老區,20世紀二三十年代,劉志丹、習仲勛、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兩點一存、奠基西北”,南梁精神、鑄就輝煌。慶陽人民在不懈奮斗中,積極融入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的大潮,為老區慶陽高質量發展奠基增力,增彩添色。作為西電東送、西煤東運、南水北調、東數西算、黃河國家戰略等戰略機遇疊加的成長型資源型城市,慶陽承擔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責任,建設隴東綜合能源化工基地條件得天獨厚;作為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補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慶陽承擔著黃河上游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務,建設隴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區,是慶陽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舉措;作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8個國家樞紐節點之一和國家規劃的10個數據中心集群之一,慶陽的高質量發展也由此步入新征程。
一、新征程慶陽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政策機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革命老區慶陽的發展歷來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視,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慶陽作為8個地級市之一處于規劃范圍之中。2015年省委省政府印發《促進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項目政策加快落實的實施方案》,加快推動隴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2018年《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慶陽市區劃為城市群規劃范圍并指出做強重要節點城市,《支持隴東地區加快發展形成全省重要增長極三年行動方案》和《慶陽市貫徹落實(省政府支持隴東地區加快發展形成全省重要增長極三年行動方案)實施方案》搶抓國家、省支持隴東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性機遇,全力推動慶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1年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出臺,之后省委省政府緊密結合甘肅省實際,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加強陜甘寧革命老區區域合作、推動隴東綜合能源化工基地高質量發展、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等內容納入《實施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支持特殊類型地區發展,統籌推進革命老區振興,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壯大區域經濟增長極,依托關中平原城市群,加快隴東南地區融合發展。支持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推動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創新轉型發展”“支持陜甘寧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支持慶陽市在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走在前列”,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市第五次黨代會都為慶陽老區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這些政策的相繼出臺為慶陽在國家發展大局全局中擔當新使命、發揮新作用提供了重大政策機遇。
(二)發展優勢
進入新時代,慶陽經濟十年來增速穩步提升。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50億元,達到885.27億元,增量139.16億元,創歷年最高,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二,為全省突破萬億做出積極貢獻(見圖1),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較為合理,呈現“二、三、一”格局,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5.5%、33.2%和41.3%。2022年上半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432.0億元,位居全省第二(見圖2)。關中平原城市群正在崛起,區域經濟合作日益密切,都為陜甘寧中心城市慶陽帶來發展機遇,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都將會給區域經濟帶來新動力。隨著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向中西部轉移的速度不斷加快,東部沿海及中部地區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更為明顯,為慶陽吸引聚集生產要素、承接轉移產業、培育投資和消費新的增長點提供了廣闊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據作為全新生產要素未來將發揮核心引擎作用,區位性結構點支撐優勢突出,地質結構穩定,氣候條件良好,能源資源豐富具備支撐超大用電戶的能力。《甘肅省“十四五”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規劃》指出:“推動工業數字化轉型,圍繞沿黃河流域、河西走廊、隴東南三大產業聚集帶的空間布局,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全面提升企業數字化水平,形成智能制造為驅動的新型工業體系。”2022年2月,國家“東數西算”項目落戶慶陽,作為甘肅大數據中心核心集群,承擔起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甘肅節點的任務,成為規劃的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之一,數據信息產業加速集聚,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跨入中西部資源調配的新賽道。2022年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對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國辦發〔2022〕33號),對慶陽市全力打造“東數西算”大數據產業集群等3項典型經驗做法給予通報表揚,省政府也予以通報表揚。
(三)資源稟賦
1.區位優勢突出。交通是現代工業的血脈,也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地位,十年來,慶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機場、高鐵、公路網絡已日趨完善,立體交通樞紐網已初步建成,航線通達北京、蘭州、成都、大連等十多個城市;國家高鐵網“八縱八橫”規劃一銀西高鐵(慶陽段)建成通車,貫通全市南北,《慶陽市“十四五”及中長期鐵路網發展規劃》將建設“一心兩軸全覆蓋多連接”鐵路網主骨架,并且大力發展數字交通,推動“交通+大數據”,建立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絡,同時擁有現代化的通訊體系,為慶陽高質量發展打造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起到了關鍵的基礎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慶陽市已出臺《關于加快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的意見》,力爭到“十四五”末,經濟總量和增幅在全省和周邊市縣區位居前列,市域首位度、區域影響力和聚集帶動力明顯提升,成為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新板塊新支點、促進陜甘寧毗鄰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增長帶。打造聯通陜甘寧三省區、關中平原城市群、沿黃河城市帶,輻射全國重點城市的區域性交通樞紐。
2.石化資源富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慶陽地處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境內油煤氣資源富集,這是慶陽的比較優勢,石油資源儲量78.8億噸,煤炭預測儲量2360億噸,天然氣資源儲量2萬億立方米,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為8000萬千瓦,太陽能資源可滿足15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需求。2021年,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生產原煤240萬噸。在“十四五”和“雙碳”背景下,慶陽因地制宜推動能源供給側改革,以綠色、低碳、循環、節約為導向,全力推動能源綠色開發、高效開發,建成千萬噸油氣生產基地;華能隴東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基地啟動建設,建成后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00萬噸,可產生落地投資超1000億元,年稅收46億元;引進華電、華能等企業開發風光資源,建成并網風電項目101萬千瓦,建成并網光伏發電項目12萬千瓦,在建集中式、分散式光伏項目69萬千瓦;酒鋼集團西部重工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建成投產,遠景能源“零碳”產業園項目、三一重能風電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已開工建設,將建成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千萬噸級石油生產和石化產業基地、百億立方米級天然氣生產基地、國家重要大型綠色智能煤炭生產基地、千萬千瓦級綠色智能電力外送基地。
3.文旅資源豐富。慶陽的文旅資源非常豐富,歷史文化,岐伯與黃帝論醫于此,成就《黃帝內經》,周先祖不窋在慶陽開啟了華夏農耕文明的先河,慶陽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70多處,石道坡古道是我國已知絲綢古道保存最長、最完整的一段;南佐遺址是黃土高原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一處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原始聚落中心式重要遺址,北石窟寺是全省四大石窟之一。紅色文化,紅色慶陽光耀史冊,是“碩果僅存、奠基西北”的革命圣地,形成了“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為主要內容的南梁精神,隴東民歌《繡金匾》《軍民大生產》《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從慶陽唱響全中國。民俗文化,“環縣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項民俗文化成果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3項成果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慶陽厚重的歷史蘊含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對周圍形成一定的吸引力,成為有力的經濟增長極。
4.特色農業優勢。慶陽素有“隴東糧倉”的美譽,作為甘肅傳統的農業大市,2021年建成高標準農田236萬畝,糧食年產量穩定在140萬噸左右。堅持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農業現代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鄉村產業呈現體量激增、質效并進、轉型升級的良好態勢。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集群化發展現代農業,循環農業集群化加快推進。“331+”產業扶貧模式入選“改革開放40年地方創新40案例”。
5.人才資源優勢。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慶陽市的普通高校和技術院校,發揮了人才孵化器和搖籃的作用。隴東學院為本科院校,慶陽職業技術學院為專科院校,分別為全市基礎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支持和專業技術人才保障,各類技校發揮專業優勢,著力長遠實用適用人才的培養。慶陽市委市政府長遠布局,正逐步建立完備的人才保障體系,積極推進與高等科研院所聯合培養高端專業人才,支持省內、市內高校建設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基地,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同時鼓勵在職學習提高,出臺了《關于鼓勵支持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職加強學習提高專業素質能力的實施意見》,夯基筑臺,培育本土人才。
二、新征程慶陽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產業體系現代化程度低,高質量發展基礎不穩固
經濟總量雖居全省第二但依然量小、人均水平低,與全國發展差距較大。慶陽市是典型的“二三一”產業結構,一產持續保穩增長,但總量較小,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不大。二產主要依賴能源資源開發,受環保、用地審批等因素制約明顯。對能源產業依賴度高,地方工業主要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油田配套裝備制造等行業為主,總體規模小、效益低,難以形成較大增量,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業等重點領域支撐條件欠缺,發展空間受限,拓展難度較大,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低,文化資源開發不足。現代化經濟體系還未完全構建,集聚效應不強,全市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內部結構調整仍然緩慢,新經濟新動能培育不足,新舊動能轉換較慢,轉型發展的產業支撐體系不夠健全,經濟穩定增長基礎不牢,高質量發展基礎不穩固。
(二)綠色生態轉型問題突出,高質量發展“雙碳”壓力較大
面對碳達峰碳中和成為我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約束框架,這不僅是生態環境問題,更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痛點”。慶陽生態環境脆弱、資源依賴性較大,能源資源開發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綠色生態產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能力弱,農副產品多以初級加工為主,精深加工能力有限,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市域內綠色生態農業標準體系和考核體系不健全。要素流轉市場不健全,林權、土地經營權等涉農權屬及資產綜合交易平臺缺乏,高質量發展潛能尚未完全釋放。
(三)自我發展能力較弱,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長期形成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慶陽自我發展能力和動力上的欠缺,實體經濟內生動力的匱乏也導致慶陽在產業循環、技術進步以及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發展緩慢,無法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和已經形成的產業優勢。受經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影響,批、零、住、餐等傳統消費已經進入瓶頸期,新興消費熱點培育供給不足,各類要素成本增加,實體經濟發展面臨較多困難,其他營利性服務業持續發展后勁明顯不足,造成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四)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進程較慢,高質量發展輻射作用不強
首先,從短期分析,增長極的初期階段性客觀上造成慶陽作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和輻射源作用不明顯。輻射初期中心城市資本的邊際效率較高,收益較大,資本會由周邊地區向中心城市流動,可能進一步加快中心城市經濟發展與周邊地區產生較大差距。慶陽獲得比周邊地區更多的優勢,客觀上成為城市圈初期受益者,而其自身作用的發揮在輻射初期還難以見效。其次,慶陽城市功能提升速度較為緩慢,與周邊城市在基礎設施、產業結構、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影響力等方面還存在差距,作為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整體功能、影響輻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第三,輻射媒介功能尚不完備。要使輻射作用有效發揮,必須依賴良好的輻射媒介,這是輻射有效進行的根本保證。雖然以慶陽為中心的一小時交通圈已基本覆蓋了周邊地區,帶來購物、消費、旅游、公務、商貿活動日益頻繁,假日經濟效應也非常明顯,但慶陽城市競爭力低于蘭州、嘉峪關、金昌和天水,在政策落地、信息傳播手段和市場機制調節等方面仍存在問題和壁壘,區域經濟的關聯度和一體化程度都還很低,合作機制尚未形成。
三、新征程慶陽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慶陽也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一)推動產業集聚集群
慶陽應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緊密呼應增長極,主動參與產業分工,完善自身產業結構,要把中心的功能定位、結構調整放到整個陜甘寧毗鄰地區來進行,根據自身要素稟賦,集中力量發展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和塊狀經濟,形成內生發展的生力軍,實現全域協同發展。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作為著力點,實現新舊主導產業更替轉換。積極跟進石化園區和工業集中區企業擴產增效,找到傳統產業和新型產業之間的連接點,形成由主導產業形成價值鏈,最終實現產業更新和壯大,提高各產業附加值。依靠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實施“東數西算”培育和壯大數據算力能力,提升數據資源承載體量,拉動基礎建設;靠“東數西算”培育以云計算為中心的上下游產業;靠產業集群形成算力輸出、資源調配、要素交易、信息消費結算、人才培養、智能制造業等全產業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吸引聚集現代信息技術企業,推動云計算、“互聯網+眾創”空間,落實科技創新激勵政策,提升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積極發展電商扶貧產業,提升城市的吸附力和競爭力。
(二)提升城市品質能級
推進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加快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推動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加強城市“第三空間”的打造,推動消費業態轉變,打造“全民友好”“全齡友好”型城市,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城市文化中、實現青年與城市建設發展的“雙向奔赴”,建設城市邊緣生態區,推動數字城市建設,提升城市應急軟實力,力爭“十四五”末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西峰區建成面積達到6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達到60萬人以上,西峰區經濟總量和增幅在全省和周邊市縣(區)位居前列,城市功能更加完備,綜合承載力、核心競爭力、資源聚集力和輻射帶動力顯著增強,形成以市區為中心、縣城和特色鎮梯次銜接的“1+7+N”城鎮化發展體系,市域首位度和區域影響力明顯提高,陜甘寧毗鄰地區中心城市地位穩步提升。
(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穩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解決好耕地和種子“兩個瓶頸”,產業和就業兩大問題,跟蹤監測返貧風險,以鄉村主體分化過程推進人才振興、以鄉村產業演變歷程推進產業振興、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生態振興、以鄉村文化重構過程推進文化振興、以鄉村治理演變進程推進組織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建立市場化、信息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多元農村產業形態、多功能鄉村產業體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四)激發體制機制創新
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加強規劃管理和土地要素保障;人才是第一資源,積極引才引智促進創業創新,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力爭做到外地人才“引得進”、本地人才“坐得下”、所有人才“留得住”,形成吸引人才的良好環境,為創新驅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推動文化旅游體育融合、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特別是深化改革,優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建立“親、清”政商關系,優化營商環境,優化市場環境與中介服務、強化財稅支持,強化金融服務,優化人力資源供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創新和規范并舉推進PPP項目,降低PPP項目對政府付費的依賴,加快建設全國文明城市、講好慶陽故事,建設陜甘寧毗鄰地區區域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