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拯寧
“簡單地說,‘歸零就是從零開始。”真的只是這樣嗎?有個真實的故事可以直觀表達:衛星安裝在火箭上后,發射前,有一個操作工程師要鉆進去做最后的檢查。在一次任務中,現場的監督人員發現操作工程師完成檢查出來后又鉆進去看了一下,覺得有點奇怪。于是追問他為什么要再進去一次。操作工程師沉默了一陣之后,承認是感覺到自己的腰帶剮蹭到了什么東西。原來,這位工程師的金屬腰帶扣和衛星主發動機發生了剮蹭,這可能會導致嚴重問題的發生,甚至導致任務失敗。補救嗎?當然要補救。但是,補救之余必須多問一句:為什么之前他在操作時也戴了腰帶,但沒有發生剮蹭呢?
原來,因為前段時間丈母娘去他家里了,家里伙食太好,這幾個月他胖了很多。如何徹底解決此類問題的發生?那就要修改工作流程,以后所有工程師都需要稱體重、量腰圍;進入現場時要安檢;工作服的褲腰也改成了松緊帶的。
腰帶出現問題不能只解決腰帶,還要舉一反三,去研究其他操作環節有沒有類似的人機接口問題。操作高壓器件時會不會放電?手上的油脂會不會產生危害?需要戴什么樣的手套?工作人員的頭發會不會掉入精密儀器?這樣一直追問下去,這個問題才算徹底解決。
這就是“歸零法”,不惜動員一切資源去解決一個小問題,無論問題表現為什么樣的具體現象,都要不停地追問為什么,揪出現象背后的本質,最終徹底解決問題。這種方法由于極為有效,已經正式成為國際標準。(摘自《風流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