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名古屋市,68歲的后藤登為未來擔心不已。他被診斷出患有胃癌,時日無多。祖墳距后藤家有90分鐘的車程。為了不讓妻子和兩個兒子背負來回奔波、灑掃祭祀的重擔,他思考許久后決定,死后不入祖墳。后藤登的選擇并不符合日本傳統。據美國《人類學新聞》雜志報道,傳統上,日本人歸屬于父系家族,直系家庭成員代代將骨灰葬于一處,由后代負責照看、祭拜。在人口流動、老齡化、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許多家庭被迫遷移祖墳,或因維護費用高昂而放棄墓地。多代同堂的家庭逐漸減少,給親人掃墓、獻花、上香的固定活動隨之減少。
“對老人來說,一個迫切和關鍵的問題是:我死后誰來照看墳墓?”《朝日新聞》寫道。總務省還公布了首次全日本公營墓地調查結果:在全國765個有公營墓地的市町村中,多達445個報告了“無主墳”問題,占比為58.2%。
“日本的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原因不僅是預期壽命變長,還有生育率下降。祖墳的存在以家族血脈的延續為前提,而該國目前的低生育率導致‘無后代家族增加,這些家族面臨祖墳‘斷代的問題。”美國社會學雜志《家庭史》稱,日本社會構建了家族墳墓的傳統觀念,墳墓也影響著日本的社會、文化和家庭。日本綜合社會調查(JGSS)的數據表明,年輕一代比年長者更支持多樣化的殯葬方式。
美國《史密森尼雜志》、韓國《朝鮮日報》等媒體報道稱,創意殯葬方式在日本越來越流行,比如,將骨灰裝進氣球送上高空,待氣球自然爆炸時,骨灰“像絢爛的煙花秀一樣”在空中散落的“宇宙葬”,以及將骨灰埋在樹下、不設墓碑的“樹葬”。在神奈川縣川崎市,一家IT公司推出了掃碼掃墓服務。報道稱,該公司將永久存儲客戶的照片和視頻等資料。這一數字空間可以被視為“墳墓”,掃墓者只需掃描二維碼,就會看到逝者的遺像和生平軼事。
(摘自《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