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懿晶
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023年10月5日13:00,瑞典學院將20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以表彰他“創新的戲劇和散文,為不可言說的事情發聲”。他以挪威尼諾斯克語(又稱挪威語)創作了大量作品,涵蓋了各種載體,包括戲劇、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作品。雖然他是當今世界上演出最廣泛的劇作家之一,但他的散文也越來越得到認可。
約恩·福瑟是誰
有“新易卜生”之稱的約恩·福瑟是當代歐美劇壇最負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劇作家。其作品迄今已被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并曾多次獲得各類國際藝術大獎。此外,他也是近兩年來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對大多數中國讀者而言,相較于他的同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約恩·福瑟無疑是一個更陌生的名字。在易卜生和斯特林堡之后,北歐的劇作(甚至文學)似乎都被更喧嘩熱鬧的英美文學圈給淹沒了。
但約恩·福瑟可不是一個應該被忽略的作家。在易卜生獎評委會的授獎詞中這樣寫道:“約恩·福瑟是當代戲劇界最頂尖的名字之一。他創造了一個自成一格的戲劇世界,他是一個宇宙、一片大陸,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亞洲、南美、東歐和世界其他區域。”
然而,福瑟坦言,早年作為一名作家,面對戲劇世界,他常常感到自己是個邊緣的外圍人士。20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他就已經出版過小說、散文和詩歌集,并在挪威文學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但他并不經常上劇院,寫過的幾個劇本都是奉命而為,尚不確定戲劇是否他的真正專長。“我不喜歡戲劇。”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它很蠢,因為戲劇總是因循守舊——不少當代戲劇依然如此。觀眾表現得很傳統,劇本也都固步自封。那不是藝術,那只是因循守舊。”
只是戲劇又恰恰符合他寫作的興趣。“在小說里,你只能運用詞語,而在戲劇里,你可以使用停頓、空白還有沉默——那些沒有被說出口的東西,一種啟示。” 在歐洲,福瑟被冠以“新易卜生”“新品特”或“新貝克特”的名號,但他的作品更抽象、更富詩意,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更殘酷。
其劇作曾在北京上演
閱讀他的作品會讓你產生一種幻覺,這些“他”和“她”其實是同一個人,一遍又一遍地經歷著同樣的疏離、悲抑、誤解與孤獨。與傳統的西方現實主義戲劇不同,福瑟戲劇中的沖突更多地以一種暗示而非直接表達的形式存在舞臺上。他筆下的角色們將自己的想法和感知納藏于心,以至于我們無法確定他們的表達是否就是促成他們行為的原因,也不確定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理解這些男人和女人,甚至,我們自己。
或許正是福瑟作品中人物面目的模糊與其經歷情感的普世性讓他的劇作在全球各地都找到了觀眾。2010年,福瑟最早、也是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有人將至》(Somebody is going to come)在十月的北京迎來首演。
今年十一月,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將連續上演五場福瑟的作品,其中包括《一個夏日》《死亡變奏曲》及《有人將至》。對大多數中國觀眾而言,觀看或閱讀福瑟的作品也將成為一段探索未知的旅途,在那些空白過后,他將促使我們以全新的方式進行思考。(據“收獲”雜志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