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又名馬齒草、長壽菜、五行草等,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涼血止血、利尿通淋、明目等功效。早在唐朝時期,馬齒莧功效就有記載。唐代醫藥學家孟詵(shēn)的《食療本草》提到,用馬齒莧煮粥“可止痢,治腹痛”;中唐時期宰相李絳在《兵部手集》中記載用馬齒莧方治療武元衡相國的脛瘡。宋代文人楊萬里也曾在詩中贊美它為“五行草,能清腸胃,療百病,勝金丹”;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將其寫入《本草綱目》,流傳至今……
古代驗方記載馬齒莧可用于治療腹瀉、腸痙攣、實熱便秘、闌尾炎、腸道慢性炎癥、腸源道息肉、痔瘡出血等,是腸道疾病之良藥。現代實驗研究顯示,它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細菌都有抑制作用,被稱為“天然抗生素”,尤其在胃腸道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健康人群日常食用馬齒莧,可以清理腸道、促進排便,有利身體健康。
馬齒莧用法簡便,治療腸炎時,可采鮮草洗凈后干蒸數分鐘,搗爛取汁服用;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時,常配黃連、木香煎煮服用;還可用鮮品絞汁服用,也可剁碎做成餛飩餡、包子餡或煮粥等。除使用鮮品外,馬齒莧的中藥飲片、配方顆粒及含馬齒莧的中成藥(白頭翁止痢片、前列舒通膠囊、銀花泌炎靈、復方青黛膠囊等)也廣泛用于臨床,在多個領域發揮它獨特的功效。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