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余婷
學生小A在高二期間打籃球上癮,投入學習時間較少,因此在高二第一學期期中考試中,他的成績為全班倒數第一。然而,這位孩子的父親并沒有急火攻心,而是心平氣和地和兒子說了三句話。
第一句:“這次考試成績不太理想,主要是因為爸爸媽媽平時關心不夠,是爸爸的錯。”這讓孩子吃驚不已,成績一落千丈,家長非但沒有嚴厲斥責,而是歸責在自己身上。這句話瞬間拉近了家長與孩子溝通的距離。
第二句:“你打了一學期籃球,強健了體魄,為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爸爸給你點贊。”家長不但沒有把學業成績下降歸于打籃球的影響,甚至還肯定了打籃球對身體健康有益,這讓孩子與家長的心更貼近了。
第三句:“新學期我們一起努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爸爸相信你!”不難發現,第三句話體現了家長的教育智慧,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學習斗志,并且在學習上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與信任。正是因為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小A此后成績穩步提升,最后以優異成績考入復旦大學。
記得有一位大學教授在公開場合談及教育之道,即家庭教育要做的四件事分別是“替孩子做,教孩子做,陪孩子做,讓孩子做”。尤其是孩子步入高中階段后,家長要懂得放手,讓孩子做主,給他們更多自主選擇權,允許他們嘗試和失敗,只有經歷過挫折,才能獲得成長。
(摘自《文匯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