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節中,利用信息技術可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數學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數學教學課堂,打造完整的教學生態體系,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對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作用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相關實際教學策略以供相關數學教師參考。
關鍵字:初中數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一、引言
信息時代,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完成對數學課堂的革新、優化和完善,并依托當前教學活動的新標準和新要求,革新現有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流程,實現對學生更加高效地教學指導,提高教學效率。
二、信息技術助力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提質增效
在初中數學教學期間,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打造全新的課堂教學生態結構。首先,利用信息技術可創設豐富、直觀的情境,給予學生良好的情境學習體驗,在講解幾何知識、函數知識的過程中,可通過引入實物情境來啟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另外,數學教師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可延展數學課堂,比如可利用微課、直播課開展線上課堂教學,突破原有實體課堂的空間限制,給予初中生良好的課后服務指導。除此之外,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數學教師也能夠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比如結合翻轉課堂,給予學生更多個性化探索的空間。最關鍵的是,利用信息技術也能夠全方位突破原有整體化教學所帶來的時間、空間限制,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碎片化知識教學講解工作,將一個個零碎化的數學知識點,如解題技巧、解題方法以及解題思維制作成簡單的短視頻,讓學生進行零碎化、高效化地學習,做到整體與細節的有效互補、完善,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總體來說,信息技術對于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顯著的幫助,數學課堂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也得到全新定義,不再局限于現有的實體課堂環境,在網絡空間中也能得到有效傳遞,進一步促進了教育的公正、公平。
三、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品質。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革新現有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機制,包括開展前期課堂導學、利用交互式教學軟硬件設施實施動態化教學模式、采用碎片化教學策略進行分層教學指導等,進而提高教學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連接區域優秀教學資源,實現教育平等和公正,從而提高學校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一)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初中數學課堂前期導學
前期導學工作是每一位數學教師所關注的重點,導學工作以及導學概念被提出的時間相對較早,但是由于過去信息流通不及時、不高效,以至于導學項目還無法正常高效地開展。而當前數字化、信息化軟硬件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良好的課前導學環境、導學空間,例如提供課前預習資料讓學生借助電腦、平板或手機進行課前預習,從而幫助他們快速掌握課程知識的重點和要點,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前導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能力欠缺以及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學的新標準、新需求,科學合理地設置導學案,制作為簡單的視頻資源讓學生學習知識概念。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習平臺向學生推送課前預習資料,幫助學生在課前學習環節中抓住重點和要點。
例如,在講解《三角形的證明》之前,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講解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論證條件和證明定理,并通過直觀的視頻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邏輯。通過微課短視頻以及前期的信息化資源,讓學生在導學過程中能夠快速鎖定核心概念。而教師也可以在導學視頻末尾提出對應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后續更深入的學習,比如讓學生思考“30°所對應的直角邊為什么是斜邊的一半”,讓學生帶著疑問與教師參與到后續的學習探索進程中。
因此,課前導學案對于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具有重要作用,而利用信息技術可將導學案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并通過多媒體、數字化渠道,將導學案分配給每一位學生,幫助他們做好課堂預習。
(二)交互式教學
交互式教學是進一步提高師生互動水平、互動效率的關鍵模式。在交互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工具、信息化技術,比如結合交互式電子白板軟件,將課程知識、課程概念以更加形象、直觀的形式展示到白板上,讓學生進行互動探索探究。教師可以將相應的白板連接學生的平板電腦、手機,實時傳遞各種各樣的數學信息、數學概念,提高課堂互動教學的品質;學生也可以在平板上進行簡單操作,連接公共大屏幕,將自身的解題步驟、解題思想展示出來,從而還原思維思考的整個過程,使得全班同學以及老師能夠對該學生的解題方法、解題思維進行更加直觀、形象地評價分析,做到課堂互享,提高教學效率。
因此,利用信息技術打造交互式課堂,并結合各類交互式軟硬件設施,可以顯著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率。比如,在講解《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相關知識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交互式電子白板軟件上向學生講解其中所涉及的面積概念以及數形結合元素,羅列因式分解以及整式乘法中的計算規律、計算邏輯,而學生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及時向老師提出疑問,并在平板電腦上通過繪圖、計算展示出自身的困惑,從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交互性。因此,打造交互式課堂,利用信息技術將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進一步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關系。
(三)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數學動態教學
在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數學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建模思維、幾何直觀思維以及想象思維,同時還需要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概念的應用意識。因此,教師需要將數學知識概念的本質內涵、本質原理向學生進行有效滲透,才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概念的理解領悟能力。在此期間,教師可讓學生借助相應的虛擬仿真系統來完成對數學動態變化規律的有效探索,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從動態變化的視角來探尋數學知識的本質邏輯、本質概念。
數學課堂往往涉及大量動態變化的元素,但是大部分教師在教學環節通常借助固定的圖片、圖畫、圖像來展示其中的數學規律,此類方式還不夠直觀、形象、具體,而在該環節利用信息技術、仿真系統,就能直觀地展示數學知識、數學概念的動態變化規律特征。比如,教師可結合“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句,借助日出日落,將圓和線的位置關系以動態視頻演示的形式展現出來,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位置概念以及數學關系。另外,在講解函數知識、函數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以及仿真系統,展示函數參數、常數項發生變化之后的圖像變化規律,使得學生對函數知識及核心概念較為感性地認知。在講解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結合虛擬系統,直觀地展現其中的運動規律、運動形式,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因此,結合動態視頻,引入豐富多樣的靈動元素,開展動態化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
(四)碎片化教學
數學課堂涉及大量的數學方法、數學規律、數學技巧,且較為復雜,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此部分技巧性的內容,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但是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將時間放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上,因此學生的課堂學習時間變得更加緊湊,教師不太可能對相關數學技巧、數學方法進行規范化、體系化、標準化地講解,這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此外,數學知識中還包含大量拓展性的內容,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概念積極論證探索、總結思考,才能拓寬自身的知識面,發展學習思維,增強自身的綜合學習能力。
針對此類情況,數學教師應當結合信息技術開展仿真虛擬教學以及碎片化教學,在碎片化教學過程中,將相關知識概念以及解題方法、解題技巧制作成簡短的視頻,作為課后拓展和補充,讓學生在休閑之余也能高效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此類相關視頻播放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以及抵觸心理。例如,在講解《圓》時,教師可以通過碎片化教學方式,向學生講解π的推理論證技巧和方法,同時結合歷代數學家在推導驗證圓周率期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制作成短視頻資源,如結合祖沖之的割圓術和牛頓在求解圓周率時使用的微積分,講解數學歷史。通過簡單的微課視頻,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以及數學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向學生初步講解微分概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
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碎片化教學,拓展學生的思考探索空間,啟發學生的思維。
(五)課后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實踐應用較為常見,分層教學模式也是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視域下促進教育公正、公平的關鍵策略。但原有的分層教育模式不具備良好的內外在條件,還無法實現對學生進行更加高效地教學指引。在當前雙減環境下,數學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更加緊湊,教師需要在數學課堂上開展標準化、規范化的教學活動,勢必會存在無法兼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情況,而為了彌補相應的教學弊端,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分層教育指導,結合分層教育措施和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空間和機會,比如利用微課短視頻,結合信息化技術,開展課后高效率的分層教學。
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劃分相應的分層目標,結合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能力的欠缺問題,為不同學習狀況的學生提供差異化的學習資料,幫助其在課后進行高效練習。在講解同一類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從不同的立場和方向提供不同的課后指導服務。例如,在講解《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時,教師可以引入與圖形數字相關的知識元素,對缺乏數形結合思維的學生進行深入講解;對于缺乏數學應用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制作為簡單的短視頻,講解運算方法和技巧,讓學生進行高效練習;對于缺乏數學建模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整理數學應用技巧和方法,讓學生進行課后高效思考探究,并結合實物模型進行論證和探索,激發學生的建模思維。因此,利用信息技術結合差異化的教學視頻,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分層學習和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效率。
(六)區域互動教學
在教育行政管理背景下,區域內的學校需要參照一個固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方向實施教學活動,而不同學校在教學過程中會存在相應的差異。在當前教育公正的理念下,需要盡可能打破這些差異,給予區域范圍內每一位學生公平、公正的教育,才能凸顯出時代育人的基本平等理念,實現有教無類的教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例如結合當前的5G技術,及時連接其他優秀學校和數學課堂,實現區域教育資源的互享。此外,為了凸顯出學校的教育特色,每所學校也會打造自己的校本資源、校本課程體系和作業體系,在當前教育整體融合發展的大環境下,相關資源也應當實現互享和互動,以提高區域教學水平。
以上的需求需要借助成熟完善的信息化技術和數字化媒體技術來實現信息資料的高效傳遞,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正、平等。為此,數學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校的數學教學課堂進行互動交流。例如,在A學校開展數學教學期間,可以同正在講解課程的B學校進行互動溝通,讓兩所學校的學生通過視頻連麥、結合交互式軟件進行互動探討,分享彼此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和感觸,這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還進一步增進不同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提升區域數學課堂教學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借助信息技術開展互動課堂,連接區域教育資源,整合不同學校以及優秀的名師講堂,可以顯著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同時也能夠彌補本校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認知欠缺和能力欠缺。
四、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利用信息技術、數字化媒體技術,對現有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學體系進行有效革新、調整和完善,建立完整、全面的教學生態結構,打造全新的教學空間,創建優秀的教學環境,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王保剛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張范中學
參? 考? 文? 獻
[1]胡召軍.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與方法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 18(3):148-149.
[2]紀平平.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 2014(13):135.
[3]陳仙祝.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20(9):205.
王保剛(1977.03-),男,漢族,山東棗莊,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