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祺 苑一琳
摘要:職稱評審是我國人才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在評審環節中引入現代科技手段,推行“互聯網+科研”方法,構建科研誠信智能系統,科學構建學術評價機制,對于我國深化職稱評審改革、激發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活動及建設現代化人才強國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提高職稱評審制度的科學性和人性化程度,有利于我國人才強國的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職稱評審;科研誠信;體系建設
職稱制度是評價及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的基本制度。作為激發專業技術人才活力的指標,職稱制度經歷了技術職務任命制、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三個發展階段[1]。現在,我國職稱改革是打破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評價標準,推動在實際工作中踏實工作、科研創新的專業技術人才獲得更公平科學的評價和肯定。同時,要將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放在評價標準的首位,實行學術造假“一票否決制”,違反紀律行為取得的職稱一律予以撤銷[2]。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科研誠信制度的建設提供了方向,標志著科研誠信機制正在快速建設[3]。建立“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科研誠信制度體系有利于職稱評審的公平程序、公正結果和公平分配,為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使用和激勵提供堅實保障。
一、信息化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在新時期,我國建設信息化科研誠信體系在職稱評審中扮演著基礎性的角色。這一舉措對于進一步深化職稱評審改革,保障專業技術人才權益,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科研能力和創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建立科研誠信體系可以提高職稱評審的公正性和科學性,預防學術不端行為,確保評審程序和結果的公正性。
(一)是我國科學技術創新的必然需要
隨著科技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仍面臨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創新的挑戰。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依賴于專業技術和科學研究的創新能力。盡管我國在科技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許多成績,但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和專業技術人才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需要更加重視人才的評價,以真實的專業技術和科研能力為標準,兼顧人才的德行和才干,克服僅以學歷、論文和資歷為依據的不合理標準。必須客觀、公正地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讓廣大科研人員和專業技術人才能夠安心從事科研工作,消除后顧之憂[4]。科研體系的建設在職稱評審制度中起著基礎性作用,關系到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制度的活力釋放,對于新時期我國科學和專業技術領域的創新至關重要。
(二)是我國推進職稱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職稱制度作為我國專業技術人員的評價制度,在提升我國科技人才的工作熱情和建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國人才發展機制建設,我國開始積極推進職稱評審改革,特別是針對職稱評審制度中存在的“一刀切”和“天花板”現象,加強人才評價機制的完善,提升職稱評審制度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在我國持續推動職稱制度改革的過程中,始終立足于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尊重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的規律,致力于服務于新時期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戰略,促進人才的成長。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堅持問題導向,以人為本,促進創新,樹立以品德、能力和績效為導向的評價標準,讓實實在在工作和科研的專業技術人才能夠得到公正評價。要努力打破人事關系、戶口和身份等限制因素,暢通高技能人才和科學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道路。信息化科研誠信體系的建設是推進職稱體系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深化職稱評審機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是優秀人才成長的基本保障
在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的培養過程中,有許多人堅守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原則。他們在工作中踏實、兢兢業業地努力,并不斷追求專業技術或科研創新的突破。然而,目前我國的職稱評審機制卻阻礙了這些優秀人才的成長,因此追求真學問、具有真本領的人在職稱方面無法得到合理晉升,限制了優秀人才的成長空間,不利于專業技術難點及基礎科學研究的突破。相反地,在實際工作中,少數憑借政治技巧甚至不道德、不誠信手段的人,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卻能獲得優勢。職稱評審制度是評價人才的標準,也是激勵人才成長的關鍵。
為了建設人才強國,新時期我國需要堅持誠信、道德的價值導向,打破過于僵化的評價標準。重視實際工作貢獻和道德水平,對于科研不道德行為應實行“零容忍”,同時在學術和科研評價上實行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票否決制”。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和科學研究人員扎根基層,注重各類人才的實際貢獻和業績水平,放寬對人才的學歷和資歷要求。此外,還要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和科研人員通過“十年磨一劍”的努力,致力于突破專業技術或科學研究中的難題。
二、職稱評審中科研誠信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職稱評審中信息不對稱仍較為普遍
在我國的職稱評審過程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信息不對稱是指信息在組織和個人之間分布不均衡,其中一方對某些相關信息了解更多,對另一方產生重大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信息傳播方式的不同和個體對信息的認知和理解方式的差異導致了信息不對稱的普遍存在。在職稱評審中,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參評者、評審專家和參評者所在單位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平衡。首先,組織與評審專家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為了確保公平,許多單位建立了專家庫,并邀請專家參與評審。然而,由于組織和專家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專家對參評者的工作狀況和道德水平了解不足,導致評價可能存在偏差。其次,組織與參評者之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一方面,組織根據工作安排邀請相關專家參與評審。另一方面,參評者可能在申報過程中隱瞞或偽造信息,給組織的職稱評定工作帶來麻煩和風險。最后,在評審專家和評審者之間也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評審專家具有各自的專業領域,對于評審者提供的資料可能不夠了解,可能存在價值判斷上的偏差。同時,參評者為了突出自己的優勢可能會提供大量信息,給評審專家增加評審壓力,同時也增加了信息核實的難度。
(二)職稱評審中學術不端行為屢禁不止
近年來,盡管相關部門反復強調職稱評審中的誠信行為,但學術不端現象仍屢禁不止。2017年發生的“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事件引起了公眾的關注,此后國內科研基金委員會也披露了不少學術不端事件[5]。盡管我國越來越重視科研誠信,但缺乏有效的機制來治理學術不端行為。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學術不端行為可能更加突出。首先,職稱評審的材料并不完全公開。一些評審材料只由參評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由其單位審核。在這種情況下,偽造課題資料,特別是橫向課題資料,偽造課題結項材料、偽造課題參與資料或篡改論文或課題參與順序等不端行為很可能發生。其次,職稱評審一般由評審專家判定評分。這給參評者干擾同行評議留下較大空間,參評人可能會通過托關系、打招呼或利益輸送等方式尋求對自己有利的評審結果。最后,干擾職稱評審的正常過程也是個問題[6]。職稱評審關系到專業技術人員的個人利益和職業發展,對他們影響較大,因此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小部分職稱參評者可能在評審過程中濫用相關權力,通過電話、郵件等途徑對競爭對手進行無證據舉報,干擾評審專家的評審能力和評審過程,為職稱評審工作帶來很多不利因素。
(三)職稱評審中行政化、“官本位”仍存在
在我國的人才管理實踐中,行政化和官本位曾對人才的培養、使用和成長產生較大的影響。行政命令或者參評人員的行政職級常常會對職稱評審產生重要影響,導致評價和使用在職稱評審過程中脫離了實際需求,尤其是基層和一線員工在職稱評審中往往比較被動。這對專業技術人才和科學研究人員的職稱評審不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正在推行職稱評審改革,旨在構建更加公平和平等的評審機制,降低行政化和官本位對職稱評審的影響。該改革的目標是防止權力交換和行政干預等不道德行為,實施放權、減負、提效的改革,轉變政府人才管理機制。在職稱評審中,人才使用單位應承擔主要任務和責任,評審程序應得到進一步規范,建立回避制度,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機制,確保專家評審的專業性,提高我國專業技術職稱的含金量,增強職稱評審的公信力。同時,還需要確保評審過程公開透明,評審標準一致,評審程序公平,評審結果公正。為此,需要建立相關政府部門的監管機制,并促使工作單位自律,并接受社會監督,構建一個健康的職稱評審體系。這樣一來,可以進一步激發專業技術人員和科學研究人員的創新能力,實現職稱評審制度的科學化、規范化和社會化,以適應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和使用需求。
三、職稱評審中信息化科研誠信體系建設的方法與路徑
(一)利用互聯網工具,構建科研誠信智能系統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互聯網科技以及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特別是近年來我國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成熟應用,科學研究誠信系統的建設已經成為現實。一些較為發達的地區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職稱評審信息的上網,同時也開通了參評人、用人單位和評審專家的各自端口,并且實現了與學籍、學位網、中國知網及相關出版社或發表機構的功能銜接。這不僅使得參評人可以方便地線上提交評審資料,還增強了對評審材料的線上核查和審核機制,使參評者在評審階段不再需要提交紙質資料。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參評人更方便地完成參評過程,也提高了評審材料的可靠性,基本實現了參評人只需通過網絡即可完成職稱評審的目標。這一舉措使得職稱評審制度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在推行“互聯網+職稱評審”的同時,可以公開透明地推進科研誠信系統。同時,還可以解決職稱評審中的一些問題,如評審通知發布不及時、信息交流不暢、提交材料要求不清晰等。此外,還可以簡化職稱評審申報手續,減少紙質材料的使用,提高綠色辦公效率。實現申請、提交、核查、評審、公布和證書發放的全流程線上辦理,不僅可以構建職稱評審中的科研誠信智能系統,還能提升公共服務效率和水平。
(二)嚴格學術誠信監督,將科研誠信與個人征信系統實現對接
為確保新時期職稱信息化科研誠信體系的構建,建立嚴格的學術監督機制,協調相關信息技術單位提供免費的學術成果線上檢驗服務,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罰力度,并嘗試建立學術不端學者的黑名單。通過建立學術誠信評價機制,實現學者學術誠信信息的聯網和共享,以嚴厲懲處學術不端行為。其次,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可以將學術不端行為與個人征信系統相聯結,將學術不端行為的后果與個人征信、貸款購買房產、享受相關公共服務相聯系。建立學術不端行為的終身問責體系,追究責任人的終身責任,并實施學術不端行為的“一票否決”原則,確保學術不端行為對職稱評審等方面的影響。此外,還應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處分宣傳,并增強處罰力度的威懾性,增強社會監督的實效。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聯合開展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曝光和批評,提高公眾對學術誠信的重視程度,增強輿論監督的力量。
(三)加強對于出版及相關機構的監督,并構建更為科學的學術評價制度
為了治理學術不端行為,我國需要整合科技部、基金委、科技協會、教育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及單位,共同開展監督管理工作。這需要對出版行業、相關組織或企業進行嚴格的規范和管理,以打擊論文造假、論文代寫代發等不端行為的“產業鏈”。同時,學術期刊的管理水平也需要加強,要求期刊編輯嚴格審核稿件,遵守職業道德。監管部門還應制定警示制度,對違規的刊物進行處罰,并將其列入不誠信期刊系統,以清潔學術環境,營造正直的科研氛圍,提升職稱評審中的科研誠信水平。此外,我國的管理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院所應根據實際需求建立科學的學術評價制度和標準。這樣做可以突出以德才兼備為標準選拔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和科學研究人才,使其通過職稱評審機制脫穎而出。同時,也要擴展專業技術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提高優秀人才的薪資待遇水平,增強職稱評審制度在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方面的引導作用。這將激發我國專業技術人才和科學研究人才的學術創新活力,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服務。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立信息化科研誠信體系對于推動職稱評審改革、激發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活動和建設現代化人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在新時期,為了進一步推進職稱評審改革,需要科學構建我國專業技術人員和科學研究人員的評價機制,并利用新方法和新技術在職稱評審中建立科研誠信機制,以使職稱評審制度更加科學、人性化。
作者單位:陳祺 苑一琳 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
參? 考? 文? 獻
[1]范巍,蔡學軍.職稱制度改革任重道遠[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7(05):22-24.
[2]中辦國辦《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09(006).
[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17):16-21.
[4]李丹青. 評職稱,以能力、業績論“英雄”[N]. 工人日報,2019-11-19(006).
[5]石丹妮,徐陽,江勝強.從“集中撤稿事件”談我國科研誠信體系建設[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8,29(10):1202-1204.
[6]王魏紅.高校職稱評審中的學術不端行為:類型、根源及防范[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22,12(04):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