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城鄉收入增長卻愈發不均衡,收入差距拉大,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伴隨而來的數字普惠金融在發展中憑借著自身的包容性以及多元化等顯著特征,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文章基于2011-2020年四川省18個城市的面板數據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四川省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覆蓋廣度、數字化水平和使用深度三個分維度指標也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城鄉收入差距;固定效應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4-0033-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49;F832;F124.7? ? ? 文章標識碼:A
在當前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社會各行各業的水平隨之提升。伴隨而來的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愈發突出,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無法滿足人們對生產生活的需要。因此,在共同富裕大背景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不僅有利于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更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憑借自身的優勢使得金融服務成本、服務效率等方面都得到了優化,相對于傳統金融來說在推動區域融合發展方面更具優勢。在傳統金融機構和數字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數字普惠金融已經上升為可持續性國家戰略,無論是對中心城市還是偏遠地區城市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幫助農村地區脫貧有著更為顯著的作用[1]。這有助于推動鄉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動農村居民就業增收,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文章利用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探究四川省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是否能成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路徑。
1?? 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對于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具有正向的作用效果,可以有效縮小城鄉間的收入差距。張子豪、譚燕芝(2018)[2]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數字普惠金融是主要是對低收入群體和欠發達地區起到促進作用來推進城鄉協調發展。趙丙奇(2020)[3]發現相對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數字普惠金融能產生更顯著的線性作用,選用的是門限模型。莊志浩(2021)[4]通過異質性研究分析發現,相對于我國東西部地區來說,數字普惠金融對中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的正向作用效果更好,且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第二,普惠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具有負向的作用效果,將會使城鄉收入差距有所擴大。例如,武麗娟、徐璋勇(2015)[5]通過調查獲得微觀數據進行分析,雖然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中西部地區的絕對貧困,但在西部地區會出現一定的負向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增加了相對貧困。朱一鳴、王偉(2017)[6]采用對比分析法,將貧困縣和非貧困縣的作用效果進行對比,發現普惠金融的發展會帶來增收減貧效應,但是對于貧困縣的作用效果要低于非貧困縣。第三,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例如,胡振華、金旗(2021)[7]發現在一定階段內,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呈現為一條倒“U”型曲線,選用的是空間計量模型。綜合以上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不同學者由于數據口徑和采用模型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導致實證研究所得的結論有所不同。
2?? 研究設計
2.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文章選取四川省18個地級市的相關指標數據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了各市2011-2020年的數據,數據均從《四川統計年鑒》、四川省各地級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獲得,數字普惠金融數據來自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20)。數據處理采用Stata17.0軟件完成。
2.2?? 變量選取說明
2.2.1?? 被解釋變量
文章選取城鄉收入差距(Gap)作為被解釋變量,國內通常采用收入比值、泰爾指數來對城鄉收入差距進行度量。文章采用的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2.2.2?? 核心解釋變量
文章選取數字普惠金融指數(DIFI)為核心解釋變量,為了保證研究的真實性、客觀性以及準確性,選用的衡量工具是北京大學編制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此外,文章選用覆蓋廣度(Breadth)、使用深度(Depth)和數字化程度(Digitization)三個分維度指標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2.2.3?? 控制變量
經濟發展水平(EDL):從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對居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水平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相對來說,就業機會就會越多,且收入水平也會越高。因此,文章將經濟發展水平作為控制變量之一,用人均GDP來衡量。
產業結構(IS):在研究過程中,考慮到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的主導產業不同,且城市地區主導產業以及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會對居民收入水平產生更大的影響,導致收入差距拉大。因此選定產業結構作為控制變量之一,計算方法為第二、三產業增加值之和與GDP的比值。
財政支出(GOV):政府財政支出會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從而直接性的影響到經濟發展水平。當政府財政支出流向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時,將會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選取財政支出作控制變量,計算方法為地方財政支出與GDP的比值。
2.3?? 模型設計
文章基于四川省2011-2020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構建模型如下(見公式1)
Gap=β0+β1DIFI+β2EDL+β3IS+β4GOV+e(1)
其中,DIFI表示四川省各市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包括覆蓋廣度、使用深度、數字化程度三個分維度變量;βi表示各變量的回歸系數,e表示模型殘差。
3?? 實證結果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
首先對模型中選用的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1)。通過分析結果可以看出,Gap均值為0.614,最大值0.936,最小值0.14,二者差值較大說明了四川省不同城市的發展速度差異較大,即發展速度最快與最慢的城市之間城鄉收入差距較大。這恰好與后面不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較大相對應。從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及其三個分維度指標可以看出,它們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異都比較大,這恰好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城市的發展水平大有差異。表中財政支出采用的是財政支出與GDP的比值,從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比值可以看出發展水平較快的城市政府愿意用更多的財政支出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從產業結構上看四川省不同城市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都不是很快,產業有待轉型升級。
3.2?? 模型設定檢驗與回歸結果分析
在進行基準回歸之前需要進行模型設定檢驗,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發現p值均為0,拒絕原假設,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見表2)。
由回歸結果可以得出,這四個模型中R2都大于0.7,說明選取的解釋變量都能很好地解釋城鄉收入差距。可以發現第一個回歸模型中解釋變量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越得到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正向作用效果就越好。此外可以看出只有使用深度指標作用效果顯著為負,說明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回歸分析可以發現控制變量中財政支出和經濟發展水平呈現負相關性,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四川省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渠道,出現了增收減貧效應。此外,財政支出的偏向性也逐漸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優化了農村地區資源配置,從而有效的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但由于產業結構比較薄弱,轉型升級面臨困境,再加上農民對第一產業適應度和掌握度較好,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第一產業所需勞動力減少,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對于勞動力知識技能水平需求有了新的轉變,但是農民受到自身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很快的適應新需求,從而收入可能會減少,但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農民知識技能的不斷發展提升,這一現狀會得到好轉。
3.3?? 穩健性檢驗
為了提高模型結果的可信度,選用變量置換法進行穩健性檢驗,主要是用泰爾指數(Theil)來代替被解釋變量城鄉居民收入之比(Gap),從所得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替換被解釋變量后,所有變量的回歸系數符號不變,各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依舊產生同向的作用效果,因此,該模型是穩健的。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文章采用了四川省2011-2020年18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到了以下結論:第一,普惠金融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較為顯著,所采用的分維度指標也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相對來說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第二,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有著較為顯著的反向作用效果,而產業結構發揮的作用則較為微弱。這一結果可以看出四川省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為農村居民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了他們的收入水平,而產業結構還有待轉型升級。
4.2?? 建議
4.2.1?? 大力發展金融數字化水平,放寬準入機制,構建多元關系鏈
為了使數字普惠金融成為縮小城鄉居民差距、推進城鄉共同發展的新動力,四川省政府應大力支持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嚴格把控普惠金融的發展環境。政府要嚴格把控金融機構的經營發展,加強對產品和服務的監督,提高企業評估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此外,還需放寬準入機制,降低金融產品的服務門檻,與相對落后地區的小型企業和農村個體戶等建立多元化的關系鏈,采取多種措施提高當地居民對信貸業務的認識水平以及接受程度,使他們能夠更好的享受普惠金融提供的服務。
4.2.2?? 提升農村居民金融素質,增強金融風險防范能力
通過研究發現,相對于城市地區來說,農村地區居民的金融素養水平明顯較低,所具備的風險防范能力也較弱,在金融市場消費以及交易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會承受更大的風險。因此,提升農村居民金融素養勢在必行。當地政府以及合作組織可以通過開展金融講座提高金融知識在農村的普及度,根據當地農村居民所需提供一些指向性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使當地居民能夠感受到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便利性,提高他們對金融產品的接受程度。此外,還要向居民普及相關的金融風險知識,提升他們自身的理財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推動區域城鄉社會共同發展和進步。
5??? 結束語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始終是阻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8]。但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者從數字普惠金融中獲得的的紅利得到進一步擴大,城鄉收入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未來可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深入挖掘數字普惠金融的長尾效應[9]。
參考文獻:
[1]李曉鐘,潘芷倩.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機制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8(05):1-9.
[2]張子豪,譚燕芝.數字普惠金融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06):1-7.
[3]趙丙奇.中國數字普惠金融與城鄉收入差 距——基于面板門限模型的實證研究 [J].社會科學輯刊,2020(01):196-205.
[4]莊志浩.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對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研究[J].華北金融,2021(10):26-37.
[5]武麗娟,徐璋勇.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減貧增收效應研究[J].南方經濟,2018(05):104-127.
[6]朱一鳴,王偉.普惠金融如何實現精準扶貧?[J].財經研究,2017,43(10):43-54.
[7]胡振華,金旗.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與城鄉收入差距:擴大還是縮小?[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21,51(16):67-76.
[8]潘慧雪.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效應分析[D].杭州:浙江科技學院,2022.
[9]路鵬程.山東省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