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要: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必由之路,也是持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文章梳理了山區庫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條件薄弱、發展渠道單一等問題,為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出需要村集體找準路子、大膽探索;需要各級政府創新思路、優化政策措施和落實監管責任,持續抓好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探索走好強村富民新路子,以促進山區庫區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山區庫區;發展壯大;強國富民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4-004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32? ? ? ? 文章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1]。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必由之路,也是持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文章主要以Y縣為調研對象,探究山區庫區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探索走好強村富民新路子,以促進山區庫區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
1?? Y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
Y縣地處于長江兩岸,三峽庫區腹心,是三峽庫區生態經濟沿江經濟走廊承東啟西,南引北聯的重要樞紐,具有典型的山區庫區特點。Y縣總人口131.1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5.17萬人,土地總面積364 795.62hm2,其中,建設用地18 410.03hm2,占5.05%。截至2022年底,Y縣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益為5 654.5萬元,平均每個村的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為12.65萬元。但各村之間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其中,447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益5萬元以下的126個,占有集體經濟收入總數的28.2%;5萬-10萬元以上的有121個,占比27.1%;10萬-20萬元的119個,占比26.6%;20萬-50萬元的63個,占比14.1%;50萬-100萬元的18個,占比4%;100萬元以上0個。
2?? Y縣發展壯大山區庫區農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困境
2.1?? 發展基礎條件薄弱
從交通區位來看,Y縣地理位置離所在鄉鎮偏遠村,大多交通不便,距離交通主干道較遠,因基礎設施落后,資產資源價值低,經濟效益轉化成本較高。從資產積累來看,部分村的固定資產大部分為路、橋、房屋、建筑物等非經營性資產。可供經營的資產資源較少,在“包產到戶”的過程中,許多村已將集體土地、山林等資產包產包干到組到戶,村集體可利用的機動地等資產資源有限。從資源配置來看,Y縣部分村集體的水庫、果園、舊校舍等固定資產承包租賃費偏低,租賃時間較長。
2.2?? 發展渠道單一
Y縣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單一,發展經濟局限于“一塊地、一間房”“靠山就吃山、靠水就吃水”,沒有充分挖掘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的新路子。例如,Y縣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扶持資金的入股分紅、集體資產的出租承包金、田地的服務管理費,這些收入持續增長性不強,沒有充分發揮出村級集體資源資產的潛力和效益[3]。
2.3?? 發展資金困難
一是招商困難。Y縣資源開發、基礎設施、政策措施、投資服務體系等軟硬條件較為薄弱,企業考察咨詢后,成功落戶的很少。二是融資困難。經營性資產少、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缺少有效擔保抵押物的村莊較難獲得貸款。財政資金、政銀企聯合的金融資金往往青睞于相對資源優勢明顯的村莊,大多集體經濟屬于中低水平的村莊難以被顧及。三是自籌困難。有的村集體沒有原始積累,甚至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較大導致負債,很多開發項目因村里拿不出自籌資金而無法落地生根。
2.4?? 發展欠缺人才
一是外來人才難引。由于農業產業投入大、風險高、見效慢,優質勞動力返鄉創業的熱情不高;農村條件比較艱苦,更多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愿意留在城市尋求發展機會,到農村干事創業的意愿不強;農村留守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小農”意識較強,發展能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還比較嚴重。二是本土人才匱乏。由于農村集體經濟涉及全村利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往往由村干部擔任,而村干部年齡偏大,經營管理集體經濟的能力和經驗不足,缺乏號召力和公信力。同時村務瑣事多,用在農村集體經濟經營上精力有限,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情況。
2.5?? 發展政策、規劃欠缺
一是發展用地不足。Y縣缺乏對土地的整體規劃,導致農房建筑分布散亂以及散埋亂葬墳墓,土地細碎化嚴重,村里新增用地指標十分困難,現有土地政策難以扭轉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局面;隨著國家進一步嚴格土地管理,村集體開展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等所需的建設用地審批越發困難。二是缺乏對主導產業長短期規劃,各村主導產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缺乏科學論證,跟風現象較明顯,產業同質化嚴重,經濟效益不高。三是缺乏補助支持。國家補助的范圍只限于“糧食、農資、良種”三項補貼,其他農村產業發展不在補助范圍,村民生產積極性不高[4]。
2.6?? 發展不平衡
一是各項項目資金主要集中在原來的重點貧困村,發展了一批到村項目,這些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相對較高。而未得到項目的村,發展相對較薄弱。二是毗鄰集鎮的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迅猛,而位置偏遠、資源匱乏的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較為滯后和薄弱。
3?? 持續發展壯大山區庫區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建議
3.1?? 選準主導產業,解決好“干什么”的問題
一是制定規劃,技術幫扶。請專業人士立足山區庫區各村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長短期發展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針對山區庫區從業人員素養不高的情況,可以采取農校技術人員或者農委每人掛鉤一個點的方式,不定期地到點上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為村民提供高效、優質、周到的服務,切實暢通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5]。二是立足優勢資源。立足Y縣各村資源優勢,既是現有優勢,又是后發優勢,著重發展本村擁有競爭優勢和資源優勢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防止一哄而上,套用一個模式。建議主導產業宜精不宜全,且能夠通過與相關產業的關聯來組織、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產生經濟發展中的連鎖反應和加速效應,推動和促進整個區域產業的發展。
3.2?? 注重能人帶頭,解決好“不會干”的問題
一是注重本地人才的發掘與培育。可以從退出領導崗位、有過農村工作經歷的領導干部中挖掘人選,通過個人自愿申請、組織報名、組織部審核、研究使用等程序,成立人才庫,實行“村選人,人選村”雙向選擇方式,選派有意愿去基層干事創業的領導干部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可以培養本村產業帶頭人,通過培訓、頂崗鍛煉、領辦產業項目等形式,將本村有一定經營頭腦的人送到產業發展最前沿接受實踐鍛煉,積累經營管理經驗和能力,條件成熟時回村領辦產業和企業。二是招才引智。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回村創業,優化利益鏈接,實現農村集體經濟和回村能人利益雙贏;選派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敢于擔當,熱愛農村工作的同志,通過職務職級、經濟待遇等方面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為持續發展壯大山區庫區農村集體經濟提供智力支撐。
3.3?? 創新發展模式,解決好“如何干”的問題
一是“異地置業+抱團發展”模式,主要是針對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資源匱乏村,結合各村實際探索異地置業、抱團發展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例如,毗鄰鄉鎮或者毗鄰區縣共同招商引資,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的模式,實現農產品增值,同時帶動更多企業在此聚集、落戶,推動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6]。二是“農業社會化服務團隊”模式。為了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缺乏、素質普遍不高、效率較低的問題,成立磚工、木工、石工等專業技能人才組成的職業農民勞務隊,制定勞務隊管理辦法,和用工市場主體簽訂勞務協議,對勞務人員開展各類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既解決了本地閑散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也解決了農業經營主體用工難的問題,同時增加了集體收入。
3.4?? 搞好產銷對接,解決好“賣出去”的問題
一是搭建更大范圍產銷對接平臺,精準實現“農批對接”“零批對接”“農超對接”,打通Y縣農產品產銷對接“最后一公里”。二是線上銷售平臺整合推廣,成立農產品品牌服務團隊,利用互聯網工具,開展Y縣農產品線上農產品營銷活動,助力Y縣農產品線上銷售和品牌打造。
3.5?? 加大扶持力度,解決好“干起來”的問題
一是開辟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創新土地經營權、林權、大型農機具等多種集體產權抵押產品和融資服務模式,搭建“惠農通”“商易通”等平臺,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支持保險機構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產業開發新的保險品種,防范化解生產經營風險。二是不斷改進縣級財政支農資金投入使用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融資擔保費用按規定納入財政補貼范圍;對土地流轉、零散土地整治、發展為農服務、物業經營等進行資金扶持。例如,對Y縣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5萬元以下、5萬~20萬元、20萬元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分類資金扶持,實現將空殼村“扶上馬”,有一定資源優勢基礎的村“加速跑”,基礎條件好的村“跑得好”。
3.6?? 加強監督管理,解決好“不出事”的問題
一是加強內部監督。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章程制度,對村民不能動用集體資產的規定,如堰塘禁止釣魚等規章制度;專設銀行賬戶,實行獨立核算,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積累機制,對集體經濟收入進行規范管理。二是加強外部監管。壓實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對農村“三資”監管的職責,實行定崗定人定責,對集體資產、資金、資源進行監督管理;繼續推行財鄉代管方式由鄉鎮代理賬務,也可委托會計事務所、專業財務公司代理賬務;依法依規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監察、審計等監督,對村干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實行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
3.7?? 完善利益聯結,解決好“分蛋糕”的問題
一是完善分紅機制。可制定“1126”的收益分紅機制,10%作為農村集體經濟,10%作為合作社的運營資金,20%作為產業發展資金,60%按股分紅。村民有了入股分紅,發展動力更足了,村集體有了收入,服務村民就更有底氣了,村干部有了獎勵,積極性更高了。這樣一來既留住了后續發展的資金,又保障了村民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二是靈活就業崗位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讓村民作出選擇,分紅或者是選擇就業崗位成為股東。這種做法可以回引外出務工村民回家鄉發展。三是做大蛋糕的機制。集體經濟有收益后,暫不分紅,繼續做大蛋糕。分紅好比是“公雞”,雖然賺錢,不過是一錘子買賣,而繼續發展村集體實體經濟則是“母雞”,可持續增收。
3.8?? 守住綠水青山,解決好“可持續”的問題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指揮棒、紅綠燈,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打造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云陽[7]。一是形成閉環循環經濟鏈條。養殖場以生豬、牛等養殖為支點,將養殖的產業末梢發展到有機肥生產上,將糞污變廢為寶。二是發展生態產業。利用山區高山優勢,引導村民推廣茶葉、銀杏、中藥材等生態產業,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路子。三是修建公益性公墓。建議各鄉鎮統籌安排,在不違反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荒山瘠地,以有效保護原生植被、自然地貌,使墓地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原則修建農村公益性墓地。行政村、人口較多的自然村可以單獨修建,規模小的行政村、若干相鄰的自然村可以聯建,杜絕新的亂埋亂葬現象。四是合理利用撂荒土地。建議出臺撂荒地復耕補貼等政策,提升種糧效益和種糧積極性。例如,連續二年以上耕地長期撂荒,村里收回村民的承包權,以后不能再有自己的承包地。收回的耕地,可作為機動地,分給其他有需要的村民使用。五是整合集體資產資源。建議對租期時間長,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的集體固定資產、資源,以法律的途徑及時收回,進行規范化管理。六是科創要素驅動發展。不能走只吃土地財政的老路,要從土地要素轉為科創要素驅動發展。從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發展,轉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經濟“脫虛向實”、轉型升級。最終通過環境改善、人才集聚、產業提升,發展“大生態”持續向好,使山區庫區綜合實力倍增,經濟提質增效進入良性循環。
4?? 結束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山區庫區村集體經濟逐漸從農村經濟的輔助角色轉變為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在農業生產、農業旅游、農產品加工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基于Y縣實際,積極探索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路子,有效推動山區庫區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正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J].共產黨員,2017(24):6-9.
[3]熊萬勝,劉炳輝.鄉村振興視野下的“李昌平-賀雪峰爭論”[J].探索與爭鳴,2017(12):77-81+86.
[4]黃弘.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2000(11):24-25.
[5]吳納,梁盼.我市多途徑發展村集體經濟[N/OL].黃岡日報,2020-06-13[2020-06-13].https://paper.hgdaily.com.cn/hgrb/pc/202006/13/node_01.html.
[6]李松柏.黨建引領壯大村集體經濟[N/OL].贛南日報,2020-06-15[2020-06-15].http://szb.gnrbs.cn/html/2020-06/15/content_7_1.htm.
[7]唐海龍.關于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22(11):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