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勝
摘要: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錦州市“三變”改革有效盤活了農村閑置資源,激活了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強力引擎,但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許多困境,如發展不均衡、沒有樹立“一盤棋”思想,鄉村基層領導能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鄉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優勢特色產業不明顯等。為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規劃,培養引進鄉村振興亟需的各種專業化人才,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策略,以期推動鄉村產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三變”改革;特色產業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4-0046-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文章標識碼:A
筆者立足于錦州鄉村發展的現狀,針對“三變”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從2023年6月到8月,歷時三個月,通過實地調研、電話調查、開座談會等形式開展調查研究,客觀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提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措施與政策建議。
1?? 錦州市鄉村產業發展現狀
錦州市“三變”改革已經探索出多種“三變+”發展模式。
1.1?? “三變”+招商+農民就業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錦州市黑山縣姜屯鎮成功與山東青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實現合作,按7∶3比例進行共同出資搭建高效溫室大棚,同時建立分揀車間等配套設施,不僅解決了農民就業問題,而且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1.2?? “三變”+產業鏈延伸+價值提升
小粒花生和水果產業是錦州市義縣的特色優勢產業。全縣花生種植面積2萬hm2,產值12億元。通過“三變”,利用140萬元的項目資金,撬動社會資本368萬元,在花生主產區張家堡鎮榆樹屯培育一個花生深加工企業——經典花生油加工廠。年采購花生750t,年產優質花生油300t,營業額突破1 000萬元,有效地延長了花生產業鏈,增加了價值鏈。該鎮鷹山村利用110萬項目資金,撬動400萬元的社會資金,建成6.67hm2智慧農業生態示范園,實現機械化平整土地、栽植果樹,水肥一體化田間管理,病蟲害自動檢測,植保無人機進行病蟲害防治,水果加工全程可視化,產品銷售網絡化,不斷改變果樹傳統的管理模式,向現代農業大踏步邁進[1]。黑山縣巨型航椒、迷你航瓜等品牌聲名遠揚,扶郎花等花卉暢銷北京、上海等地,供不應求,農民成為農村供應鏈、產業鏈、資金鏈上的投資者和受益人。
1.3?? “三變”+金融+集體經濟
錦州市農村信用社選派優秀代表前往集體經濟實力較弱的村子擔任“金融助理”,開展金融服務、撥發扶持資金,幫助農村穩步實現鄉村振興。通過金融支持,各市縣統籌整合專項扶持資金,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前提下,入股到經營主體之中,享受農村“三變”改革帶來的收益。在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各市縣扶持農民建立溫室大棚、鮮花種植基地等多種集體經營項目,農村村集體資金收益不斷提高,進而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實力。
2?? 錦州市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錦州市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面臨的困難不少。
2.1?? 發展不均衡,未樹立“一盤棋”思想
錦州市“三變”改革發展并不均衡,義縣、北鎮發展較快,效果明顯,但其它縣(市、區)發展相對緩慢。此外,不同部門、地區并未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還存在“各自為政”現象,思想相對保守,致使鄉村振興規劃缺乏統籌協調和系統銜接。
2.2?? 基層領導能力不強,管理水平不高
農村“三變”改革根本在村級黨組織,關鍵在村干部起到引領和帶頭作用。但錦州市的農村基層干部卻普遍存在活力不足、素質偏低的現象,鄉村基層管理水平不高具有普遍性。許多村干部年齡偏大,缺少拼搏奮斗的動力和精力,缺乏學習先進發展經驗的志向和精力。各縣(市、區)要加強基層農經隊伍建設,強化對“三變”改革的指導與服務,確保改革“事有人干、責有人負”。
2.3?? 集體經濟十分薄弱,鄉村振興資金缺口大,融資難
大多數村由于客觀條件制約,歷史遺留問題等多種因素導致村集體經濟薄弱,鄉村振興缺乏資金。錦州市村級經濟發展中資金缺口大問題具有普遍性、融資難,也是制約鄉村振興的一個因素。
2.4?? 優勢特色產業不明顯
錦州市特色農產品在全國影響力不強,農產品“特而不優、優而不強”的問題突出,知名品牌數量少,沒有形成拳頭。如義縣傳統美食、剪紙、化石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民族文化、有獨特的產業價值,卻未發揮品牌效應,優勢特色未體現出來。
2.5?? 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不高
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總體數量多,但仍處于“小、散、低、弱”的狀態,聯戶100戶以上的寥寥無幾。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并不高,市場競爭力弱,約90%為規下企業,規上企業中國家級龍頭企業屈指可數。大量中小企業以傳統初級加工為主,加工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
2.6??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標準滯后
因財政緊張、基建又耗資龐大,使得錦州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全市60%以上的耕地沒有灌溉設施,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588。此外,道路建設標準低,后期管理維護不到位。如義縣的很多村子不通公交車,村民出行成本高,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
2.7?? 青壯年勞動力短缺,專業化人才稀缺
錦州市專業化人才稀缺。一是缺乏懂市場、懂技術人才。例如,頭道河鎮早金酥梨的糖度能達到16%,富硒梨含硒量更是達到了98%,但因缺乏懂市場的人才,使得頭道河鎮的早金酥梨并未打出銷路。二是缺乏善經營、會管理人才。三是缺乏財務管理人才。農村改革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并對投資項目進行投資規劃,合理的資金利用可以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帶來利潤最大化,而錦州市缺乏財務管理人才,制約了其農村經濟的發展。
3?? 推動錦州市鄉村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規劃,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針對錦州鄉情村情,科學制定振興方案,各地區、各部門要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應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協調和系統銜接,形成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要根據不同村莊的特征進行分類,因地制宜地制定振興措施,分輕重、有先后的推進。
3.2?? 選優配強“三變”改革帶頭人
堅持抓好鄉、村兩級班子建設,把推進“三變”改革成效作為基層干部擔當作為的試金石,建立縣、鄉、村“三級書記”負責制,對改革邁不開步的村黨組織書記進行調整撤換。充分利用好優秀年輕的“第一書記”有學歷、有經歷、有能力的特點,推動鄉村振興發展[2]。
3.3?? 培養引進鄉村振興亟需的各種專業化人才
鼓勵人才下鄉,壯大鄉村振興隊伍。作為遼西科教文化中心,錦州人才濟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79人,長江學者2人,省級優秀專家和領軍人才31人。對于這些高端人才,可以采用微信群等線上形式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也可以將各種專家的咨詢電話分類印到農民手冊上,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同時,鼓勵科技人才深入農村一線地區干事創業,動員教師、醫生等下鄉服務。憑借血緣、親緣、地緣等紐帶打“鄉情牌”,搭建情感聯絡平臺,引導懂市場、懂技術的在外務工人員、優秀大學生回鄉創業;建立特色農業項目,吸引企業目光,為發展農村產業項目帶來一批懂市場、懂技術的專業人才。
3.4?? 創新發展鄉村產業新業態
一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項目。對農業生態資源豐富的鄉村,可利用生態優勢,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空置住房,發展田園養生、鄉村養老等產業;還可以挖掘地方風味、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等資源,投資景點景區、休閑農業精品園和美麗休閑鄉村建設,開發休閑旅游“夜經濟”、農家宴、鄉土菜(如八家子八大碗)等。利用錦州學生人數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研學教育、親自體驗、拓展訓練等休閑項目,鼓勵休閑農業園建設中小學生農事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對于交通條件好的鄉村,可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二是“無中生有”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形成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3]。錦州市領導帶隊曾到六盤水市考察,其中有個梅花山,原本是一個并無特色資源的窮鄉村,但是在“三變”改革中,經過當地干部群眾一系列的奇思妙想和苦干實干,僅兩年時間,一個總投資過百億的國際旅游度假區就橫空出世,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熱點,成為“無中生有”發展經濟的典型。錦州市可借鑒六盤水市的旅游模式,結合錦州市資源稟賦,構建生態綠色游脈絡。市文旅局可牽頭把鄉村休閑旅游與宗教金色游、冰雪溫泉銀色游、海洋藍色游及紅色旅游結合起來,形成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五色游”格局[4]。牦牛屯(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亮甲山、胡家窩棚、白老虎屯及其它7處位于農村的義勇軍抗戰遺址,可共享紅色錦州這張亮麗的名片,通過加盟遼沈戰役遺址“連點成線,多線成網”這個國家級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用抗戰歷史名城這張大“網”,“網”住游客的身心。
3.5?? 創新各項扶持政策
一是創新金融扶持政策。例如,北鎮市在“三變”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服務體系和互聯互通的交易平臺,助力破解“三變”改革中的融資問題。還可采用“‘三變+金融+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在不改變專項扶持資金用途的前提下,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打捆使用,將其入股到經營主體之中。二是完善財稅支持政策。三是落實土地利用政策。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五是增加政府公共服務。
3.6?? 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三變”改革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是一脈相承的,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集體經濟,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引導城市資本投資興辦生產、供銷、信用、流通、科技“五位一體”的涉農服務產業,推動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冷鏈物流等現代流通服務業。引導城市資本投資農村電子商務項目,創建農業電商產業園,發展產銷對接新業態,以信息流帶動訂單流、物流、資金流、人才流。鼓勵城市資本投資發展糧油、畜禽、蔬菜、果茶等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同時,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具體職責,加強資產經營和財務管理,合理量化經營性資產與分配收益,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源配置,推動“三變”改革走深走實,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集體經濟成員收入持續增長。
3.7?? 打造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一是打造精品田園綜合體。要著眼于“新田園時代”背景,在城鄉融合發展中創造“現代田園”,運用評比等多種手段催生出一批精品田園綜合體,讓它成為高端人群的集聚地[5]。二是依托糧油、蔬菜、水果、畜禽、水產五大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錦州蘋果、北鎮葡萄、黑山褐殼雞蛋、錦州毛蚶、錦州毛蝦等1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和“北緯42°特色農產品”品牌,重點發展豬、牛、羊、禽、水產品等專業化和標準化養殖小區。按照“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要求,投資建設醫巫閭山、濱海錦州灣等現代農業產業園。
3.8?? 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
提升農業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水平,重點發展糧油、畜禽、蔬菜、果茶等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在發展糧變粉、豆變芽、肉變腸、奶變酪、菜變肴、果變汁等初加工基礎上,要想方設法延伸產業鏈,推進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3.9?? 培育知名特色品牌
開展鄉村特色產業調查分析,打造“鄉字號”“土字號”特色產業“金字招牌”,幫助系列特色產品入選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全國鄉村特色產品目錄。提升龍頭企業國內國際地位,支持龍頭企業參加第七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認定。
3.10?? 實施科技興農的戰略,大力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建設高科技智能溫室、三農云大數據中心、垂直農場、農業科創中心等[6]。大力建設智慧農業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的高新技術企業。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光譜選光材料,裝備自動化控制系統,并引進以色列農作物培育模式和荷蘭溫室管理技術,結合新型的栽培模式和智能節能的農業設施建設,聚力打造農業科技技術示范區。
4?? 結束語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目標。沒有產業的興旺發達,所謂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必須立足于鄉村振興發展的實際,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針對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困難,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推動鄉村產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義縣人民政府.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12月21日在義縣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EB/OL].(2022-12-21)[2022-12-21].http://www.lnyx.gov.cn/info/1236/19197.htm.
[2]趙帥杰.讓更多干部投身鄉村振興一線[N].人民日報,2023-09-07(11).
[3]劉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旅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3(09):32-34.
[4]錦州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走進錦州[EB/OL].(2023-05-07)[2023-05-07].http://wlgdj.jz.gov.cn/qjgk/zjjz.htm.
[5]馬豪,張筱.鄉村產業興旺的底層邏輯、現實困境與紓解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0(05):122-127.
[6]饒潔,洪世勤.數字經濟助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困境與路徑[J].當代縣域經濟,2023(0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