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蘭
摘要:信陽茶產業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具有優越的茶葉種植環境,種植的信陽毛尖馳名海內外,茶產業在信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簡要介紹信陽發展毛尖產業的優勢及發展概況,指出信陽發展茶產業中存在的龍頭企業綜合實力不強、茶葉品種單一、茶葉采摘機械化程度低、茶葉生產質量標準不統一及監督體系不健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加大龍頭企業幫扶力度、積極研發和創新茶葉品種、引入先進機械設備、大力培育技術人員、建立統一的標準并加強監督管理以及積極發展茶文旅產業有機融合的對策建議,從而促進農民增收,以產業振興助力鄉村振興,為信陽毛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信陽毛尖;產業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4-0052-04? ? ?中國圖書分類號:TS971;F592.7? ? ?文章標識碼:A
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2]。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最主要的是推動產業興旺,河南省信陽市依托當地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將信陽毛尖作為信陽本地特色產業,更好地彰顯地域特色、承載鄉村價值、體現鄉土氣息,助推鄉村振興。
1?? 信陽毛尖產業發展概況
信陽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作為河南省茶葉主產區,有著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信陽地區種植的信陽毛尖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當地的支柱產業。
信陽毛尖屬于綠茶類,受信陽獨特地理環境的影響,信陽毛尖顏色鮮綠有光澤,不含雜質,香氣清新馥郁,味道醇厚回甘,形狀細圓光直,白毫多,且沖后湯色清澈明亮,耐泡,茶香味濃厚。
信陽茶產業歷史悠久,東周時期茶葉從云貴川一帶傳入到河南信陽地區;唐宋時期,茶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元明時期,由于茶葉賦稅重,茶產業在一段時期內呈現出衰退跡象;清代通過開山種茶,已發展茶園 26.67hm2有余,逐漸完善種茶工藝,茶產業逐漸發展壯大;民國時期,茶葉得到大力發展,生產技術逐漸完善,因信陽地區生產毛尖茶葉品種極佳而得名為“信陽毛尖”。如今,茶產業已經使信陽從農業大市跨越成為農業強市,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信陽毛尖得以推廣和快速發展[3]。
信陽市的茶產業發展整體呈上升態勢。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茶葉產量達8.2萬t,總產值高達153億元,茶葉從業人員達120萬人,現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31家、中國茶行業百強企業12家,擁有中國馳名商標8個[4]。2023年5月21日,2023年度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專項評估結果顯示,信陽毛尖的品牌價值總計79.84億元,位居全國第3位,僅次于西湖龍井和普洱茶,已連續14年位列全國十強[5]。
2?? 信陽毛尖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
2.1?? 適宜的自然環境
信陽位于河南省南部,是我國南北方地理交界處和豫楚文化的融合區、屬于亞熱帶氣候向暖溫帶氣候過渡地區,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美稱,茶區內無建設重工業企業,生態環境未受到污染,保證了茶葉的品質。信陽年平均氣溫為15.1℃,雨量充沛,為茶樹種植提供了適宜的濕度。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沙壤土,土質疏松且肥力較高。茶園多分布在海拔300~800m的山區,山勢起伏較大,植被豐富,這些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使信陽毛尖具有獨特的味道[6]。
2.2?? 深厚的歷史底蘊
我國種茶歷史悠久,據《茶葉通史》記載,西周初年,云南茶樹傳入四川,后傳入陜西。東周時期,由于當時的政治中心在河南,且信陽地區具有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條件,茶葉在具有生態優勢的信陽一帶發展壯大。唐朝時期形成著名的“淮南茶區”,唐朝茶圣陸羽在《茶經》中也曾寫到,八大茶區中淮南茶光州為首,信陽歸淮南區,是傳統的優勢茶葉產區之一,其發展歷史悠久,信陽悠久的種茶歷史,茶的“儉美和靜”精神深深地融入到信陽人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茶文化[7]。
2.3?? 便利的交通條件
信陽是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地級市,是中部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寧西鐵路、京廣鐵路、京廣高鐵和京港澳高速公路經過,具有交通樞紐優勢,四通八達的交通條件促使信陽茶產業得以走出去,并不斷發展壯大。
3?? 信陽毛尖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龍頭企業綜合實力不強
信陽茶葉種植面積和生產技術在河南省內擁有極大的優勢,是河南省內最主要的茶葉生產供應基地,但信陽市內茶葉種植主體大多為農戶,生產規模較小。茶葉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程度低,無法滿足市場對高品質茶葉的需求。
截至2023年,信陽市內擁有20余家龍頭企業,但各大企業缺乏科學化的經營管理手段,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較弱,對周邊經濟輻射力度不夠[8]。龍頭企業帶動小農戶能力有限,無法有效帶動農戶走上增收致富之路,阻礙了信陽毛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3.2?? 研發力度弱,品種單一
企業研發力度弱,沒有實現茶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對衍生產品的投資也沒有足夠的重視,在茶食品、茶飲料、茶保健品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上,仍然是一片空白,茶產品的綜合開發程度還很低,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從而影響了茶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雖然信陽毛尖產量在河南省內占比最大,但茶類品種結構的單一,在全國市場內缺少競爭力阻礙了企業規模化經營的發展,無法充分擴大企業的經營效益,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戶增收,阻礙了信陽毛尖走出河南,邁向全國的步伐[9]。
3.3?? 茶葉采摘機械化程度較低,專業人才缺乏
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機械化和人才的支撐。一方面,信陽毛尖大多種植在海拔300~800m的高山上,且大多是個體農戶經營的茶園,經營較為分散,未形成大規模的種植,復雜的地勢環境和分散的種植規模阻礙了大規模的機械化采摘,大多茶園仍采用傳統人工采摘的方式,效率較低且存在漏采現象,導致茶葉生產成本升高。地方和企業對茶產業機械化的資金投入不足也對茶產業的規模化生產產生不利的影響[10]。另一方面,采摘茶葉的茶農大多文化水平較低且年齡偏大,未掌握系統的茶葉知識和科學的種植方法,采摘手法較為簡單粗暴,容易對茶樹造成傷害,影響茶葉的產量。
3.4?? 茶葉質量參差不齊,監管機制不完善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信陽毛尖進一步發展,但茶葉生產加工標準的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陽毛尖的規模化發展[11]。傳統家庭農戶經營的茶葉未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種植、種植環境不同、農戶對于新的栽培技術不能很好地掌握,均導致市場上茶葉品質參差不齊。且茶葉市場的質量標準不統一、監管能力弱,導致一些茶農存在以次充好,擾亂信陽毛尖市場的正常秩序的情況。
3.5?? 茶文旅產業融合力度不夠
信陽茶文化文化底蘊深厚,在信陽毛尖的長期種植過程中形成的茶道、茶藝、茶歌、茶俗和茶禮等成為當地的特色文化印記,但當地政府對于茶文化的挖掘不夠,導致茶文化傳承發展困難,信陽茶都的形象不夠深入人心,影響范圍受限[12]。
信陽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市,且在河南省內擁有最大種植面積和生產規模的茶園,但信陽茶旅產業主要以觀光茶園風景,觀賞相關茶產品制作工藝和品嘗農家飯為主,茶業發展與旅游業發展缺乏深度融合,未將茶產業和當地特色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區域旅游的特色未被充分挖掘,缺乏核心競爭力。
4?? 信陽毛尖帶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對策
4.1?? 加大龍頭企業幫扶力度
地方政府要注重資源的優化整合,為企業搭建好平臺,擴大和提升信陽市茶產業的規模、質量及品牌影響力,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首先幫扶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進一步增強其實力,加強品牌建設,加大鄉村振興前進步伐。政府可以對龍頭企業進行適當財政扶持,改進茶園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茶園生產能力,并將其建設為標準化茶園。政府對企業加強監督管理和培訓,鼓勵企業建造綠色茶園,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茶葉企業進行宣傳獎勵,保證茶葉綠色生產[13]。
4.2?? 積極研發創新茶葉品種
加大對信陽茶葉種類的研發力度,政府要鼓勵企業調整生產結構,對部分實力不強、科研能力弱的企業進行政策和資金的扶持,鼓勵茶葉企業不斷進行研發創新,豐富信陽茶種類。加大企業與學校、科研單位的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提高企業收益。此外,企業也可以研發相關茶飲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茶葉周邊產品,進一步延伸茶產業鏈。
4.3?? 引入先進機械設備,大力培育技術人員
加強茶葉生產加工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先進機械設備。政府加大對企業購買先進機械設備的補貼力度,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同時,鼓勵企業積極學習其它產茶地區的先進技術,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促進茶產業良性發展。
提高茶葉生產能力,除了需要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外,也要重視人才,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懂技術的專業產茶人員。首先,政府可以定期聘請專家開展相關培訓講座,邀請茶農免費參加,提升農戶種茶采茶的專業知識技能,幫助農戶掌握專業的種茶知識技能和熟練的采摘技術,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其次,當地政府也可以與相關茶葉協會聯合,在茶農參加培訓后進行考核,對考核合格的茶農頒發證書和補助,促進茶農學習采茶種茶的新技術的積極性,培養新型職業采茶技術人員,為茶產業提供技術熟練的高素質茶農。最后,政府也可以出臺政策和資金補助,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面向學校和社會引進那些經過系統培訓,擁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才,鼓勵這些人才投入到茶產業中,提高茶產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為茶產業增添活力,這些人才在未來也會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14]。
4.4? 促進統一質量標準建立,加強監督管理
建立統一的質量標準,保證信陽毛尖的高質量發展。政府和地方行業協會聯合起來,建立茶葉從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的完善統一的質量標準,提高茶葉品質。可以通過建設茶葉示范園區,樹立業內生產模板,邀請各茶葉企業進行參觀學習,鼓勵茶葉企業進行綠色生產,引導信陽茶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在保證生態優先的原則下,根據信陽當地手工制茶、半手工制茶、機械制茶等方式,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生產加工標準。政府制作的標準是制茶企業所遵循的最低標準,各企業要在保證達到質量標準的基礎上使茶葉品質更上一層樓。
質量標準建立后,地方部門和企業要互相監督,確保標準施行到位,茶葉質量可全過程追蹤監測,保證茶葉的標準化生產加工。積極發揮政府的主要監管職能,定崗定責,確保茶葉從種植到銷售全過程質量監督體系的建設。同時,也要發揮社會的監督作用,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并積極宣傳,各企業和個人可以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監督茶葉是否達到標準,政府、社會共同努力,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15]。
4.5?? 促進茶文旅產業有機融合
信陽是宜居宜業的生態綠城,是天然的旅游勝地,信陽交通便利,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信陽毛尖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其中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信陽獨特的文化資源。促進茶文化與旅游業有機融合,可以為信陽毛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發揮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以茶旅融合為突破,可以讓信陽實現“茶園變公園,茶區變景區,茶山變金山”。
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將信陽茶文化,與信陽豐富的旅游景點結合起來,打造一批茶旅有機融合的茶產業景點,形成具有信陽特色的旅游觀光景點,使之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推動信陽經濟繁榮發展,塑造具有信陽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有效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例如,可以舉辦國際茶文化節、茶文化博覽會等活動,有效提高信陽毛尖在中國茶文化中的影響力[16]。
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對信陽毛尖的宣傳力度,信陽茶文化具有文化優勢,要深度挖掘信陽毛尖文化內涵,進一步提高信陽毛尖的品牌價值。強調茶葉、文化、旅游的有機融合,協調發展特色農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積極推動茶產業與其他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條,不斷擴大信陽毛尖的影響力,提高信陽毛尖在市場上的競爭力[17]。
5?? 結束語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信陽毛尖是當地的支柱產業,政府和地方部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因地制宜地發展信陽茶產業,在保證茶葉質量的同時提高茶葉產量,提高茶葉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和科研投入力度,促進茶文旅產業有機融合,發展當地特色產業,推動茶產業可持續發展,不斷激發茶產業活力,做大做強信陽茶產業,從而全力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
[2]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EB/OL].(2019-06-28)[2019-06-28].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28/content_5404170.htm.
[3]盛大俊,王金獻.信陽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內涵屬性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10):1-5.
[4]央廣網.茶韻飄香促振興 一芽一葉讓信陽毛尖回歸品質[EB/OL].(2023-04-26)[2023-04-26].https://news.cnr.cn/local/dfrd/jj/2023-0426/t20230426_526232070.shtml.
[5]余冰潔,劉揚.鄉村振興視域下河南信陽茶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商展經濟,2023(16):51-54.
[6]喬夢謹,韓雯.信陽市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廣東蠶業,2022,56(07):101-103.
[7]李美鳳,馮建燦,賀巍,等.信陽地區茶葉發展歷史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16(05):50-56.
[8]李歡歡.信陽茶葉文化旅游發展的SWOT分析[J].福建茶葉,2020,42(12):144-145.
[9]郭威揚.信陽茶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8,28(03):104-106+111.
[10]劉志遠,馬培衢,陳鈺文.信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茶葉,2022,44(06):57-61.
[11]劉丹鳳.鄉村振興視角下茶葉產業發展研究——以河南信陽毛尖為例[J].福建茶葉,2022,44(04):1-3.
[12]袁淑華.信陽毛尖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探究[J].福建茶葉,2022,44(10):42-44.
[13]薛瑩.茶旅產業融合創新發展探究——以信陽市為例[J].農業與技術,2022,42(11):161-164.
[14]何樂為,陳容量,程曉娟.鄉村振興背景下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探究——以安化縣煙溪鎮紅茶產業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3):83-86.
[15]霍玉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探析——以信陽市發展毛尖茶產業為例[J].農業經濟,2020(05):24-25+141.
[16]張波,張程.六安市茶產業分析與路徑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J].皖西學院學報,2022,38(05):25-29.
[17]李俊玲,蔣雙豐,張楊,等.基于PEST分析模型的信陽茶產業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7):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