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晨晨
摘要:預制菜是我國推動農業、農副產品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實現路徑,上游連著農業發展建設和鄉村振興,下游連著餐飲業轉型和消費模式優化變革。可以說,預制菜不僅僅是一盤菜,更是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動能,對農村地區發展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打造農業和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能夠促使農民群體參與其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農民群體的經濟收入,進而推動三產融合,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基于此,文章以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訪談法等方法,對綿陽市的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建設路徑和效果分析進行探索研究,以期為其它地區預制菜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綿陽市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4-0070-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719.3;F426.82? ? ?文章標識碼:A
新時期背景下,將預制菜產業與農業農村發展有機融合已經成為熱門研究話題。預制菜產業為促進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載體,從原材料種植到生產加工,再到成品運輸和銷售,有效帶動了三產融合發展,預制菜相關企業和參與農戶可以共同分享農產品產業鏈延伸附加值,進而提高產業收益。但是,我國預制菜產業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還不夠成熟,可能會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出現融合發展效果比較差的問題,進而對產業的創新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1?? 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現狀
1.1?? 市場發展潛力較大
預制菜與傳統做菜模式相比,省去了買洗切煮等做菜流程,只需要經過簡單的加熱即可獲取一份唯美的菜品,在新時代背景中廣受消費者的喜愛與歡迎。據相關報告資料顯示,我國在2022年的預制菜市場規模達到4 196億元,同比增長21.3%。預計在2023年實現突破5 100億元的目標[1]。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餐飲行業、冷鏈物流行業與農業發展模式出現明顯的改革變化,為預制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注預制菜產業,并提出與農業發展融合的全新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國烹飪協會五年(2021-2025)工作規劃》中對我國預制菜的滲透率進行調查分析,目前國內預制菜滲透率僅在10%~15%之間,預測在2030年提升到15%~20%,推動市場規模達到12 000億元左右[2]。與此同時,我國現階段的預制菜人均消費量比較低,尚未超過10kg/人,日本市場同期人均消費量約為25kg/人。由此可見,我國預制菜產業的市場發展潛力比較大。
1.2?? 注冊企業數量較多
從2018年至2022年,我國預制菜相關企業的注冊數量逐年增長,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見圖1)。通過調查數據能夠發現,截至到2022年,預制菜企業數量達到7.59萬家,由此可見預制菜行業的良好發展前景[2]。
農業作為預制菜的上游企業,農業企業對預制菜產業的融合發展具有高度重視,各企業紛紛參與到預制菜產業的發展中,如國聯水產、大湖股份、福成股份等農業領域的知名企業,具體情況如下(見表1)[2]。
1.3??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農業農村部結合預制菜產業發展現狀和農業發展需求,于2022年指導成立了我國第一家公益性質的預制菜行業自律組織——中國預制菜產業聯盟。與此同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表觀點,在未來發展中會進一步明確預制菜行業標準、制定國家規范政策,對預制菜產業鏈的各環節加強監督管理,保證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在此基礎上,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為預制菜產業與農業融合發展提供保障。比如,四川省出臺的《支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加強標準建設、培育企業主體、支持產業集群發展等十個角度對預制菜與農業融合發展提出標準規范與保障措施。
2?? 綿陽市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分析
2.1?? 積極探索多重賦能發展模式
綿陽市在預制菜產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新型發展模式,推出了“政府引領+產業聯盟+龍頭帶頭+品牌運營+農村合作社”的多種賦能模式,在實踐應用中符合需求側的改革變化,有效滿足市場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并推動了地區三產融合發展,為農業轉型升級、農民群體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渠道[3]。同時,利用該模式還進一步加強了產業的集群效應,為預制菜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綿陽市的預制菜企業已經有數十家,其中以四川老早放視頻有限公司作為代表,將地方特色菜肴融入預制菜中,形成了大型餐飲連鎖企業,陸續推出了蒸龍眼、鹽菜扣肉、江油肥腸等20多種特色菜品,為產業的融合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2.2?? 加強品牌建設,壯大產業集群
綿陽市在發展中提出了做強公共品牌的口號,充分利用綿陽美食的優勢,制定區域公共品牌戰略,注重綿陽香臘、綿陽米粉等預制菜的品牌建設,并支持企業深入挖掘內在的品牌文化,以此打造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預制菜企業品牌。同時,大力發展特色園區,支持地區通過“園中園”的發展形勢建設預制菜產業園,并利用米粉、火鍋、肥腸等地方美食打造特色產業園,形成產業集聚區,并做好產業鏈上下游的設施建設與功能完善,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2.3?? 支持低碳發展,做好保障工作
鼓勵預制菜企業利用新型技術和綠色材料發展,并制定了鼓勵標準,評選為國家級或省級的綠色制造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和30萬元,以此引導預制菜產業的綠色健康發展。同時,做好基礎保障工作,包括水、電、氣等,對重大項目優先提供土地支持。加強人才支持,在地方高校和職業院校中設立預制菜相關專業,為產業發展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
3?? 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標準有待提升
現階段,預制菜產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呈現出良好趨勢,產品種類多樣,但是在加工工藝、冷鏈運輸、添加劑指標、微生物指標、農藥殘留以及倉庫儲存等環節還缺少標準規范的相關政策規定,大多數企業在產業發展期間執行的規定多為自有標準,缺少地方標準與國家標準,難以為農業和預制菜產業融合提供有效支撐[4]。我國預制菜產業正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農業與預制菜產業的融合發展時間更短,在產業融合發展布局、產品質量管理、產品安全監管、產品口感與風味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其標準建設水平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優化,產業協同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規范,應從地區整體發展和國家政策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
3.2?? 產業組織化、集群化水平較低
預制菜產業在我國市場環境下雖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從發展水平的角度來分析,其產業準入門檻相對比較低。比如,政府政策和市場需求等方面推動了農業和預制菜產業的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生產企業等多個領域的企業紛紛參與到預制菜產業中,但短時間內大量企業的涌入也導致了預制菜產業的發展出現明顯的重復性建設、同質化競爭和品類雷同的問題,同一領域的預制菜企業競爭嚴重,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化與集群化發展[5]。與此同時,現階段的預制菜產業發展模式主要為作坊式生產加工模式,與規模化企業之間存在著比較顯著的發展差異,未能建立完善規范的產業化發展體系,原材料追溯難度比較大,冷鏈物流配送不夠規范,對于預制菜產品質量表征效果比較差,制約了預制菜產品的綜合質量。
3.3?? 農業與預制菜產業鏈建設不夠完善
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下的產業鏈環節較多、鏈條相對較長,需要從產業鏈的整體角度制定發展規劃。而現階段的產業鏈建設卻不夠完善,各環節的價值與利益分配并不均衡,存在產業鏈薄弱的問題。從整個融合發展的產業鏈角度分析,在農產品生產環節具有較大的資金成本投入,且需要面臨難以預測的風險,不穩定性比較明顯,但是價值回報比例相對較低,對于后續環節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對比之下,產品銷售環節承受的風險比較小,產生的價值回報最高。這種分割性不僅導致預制菜產業的品質難以有效控制,產業鏈的價值分配也明顯失衡,進一步加劇整個產業鏈的風險性。加之,單一企業難以實現全鏈條的技術研發與集成發展,且科研機構的科技創新水平與成果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使得其整體技術水平難以為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4?? 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的建議
4.1?? 構建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標準
在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構建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產業規范標準建設,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全國畜禽屠宰質量標準創新中心和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等平臺為基礎,進一步加快地區農業和預制菜的融合發展標準化建設,建立完善健全的監督管理體系,引導預制菜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鼓勵地方企業積極參與到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制定中,對包裝標識、加工工藝、生產技術等進行統一化設定。此外,注重現代化技術的應用,鼓勵預制菜企業建立數字化工廠、智能化生產車間,打造現代化先進生產技術體系,以此推動預制菜產業的高效發展。例如,綿陽市在發展過程中提出了超聲波“非熱殺菌”技術,在肥腸等鹵制產品預制菜的制作中起到了顯著的積極作用。
4.2?? 推動產業集群化、組織化發展
在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從農業發展的角度對預制菜產業的組織化與集群化發展進行優化建設。不斷加強對新的發展業態的研發培育力度,對原材料生產與加工基地科學規劃、注重特色園區和專業平臺的建設,將產品、供應、銷售作為發展核心內容,積極打造“轉精特新”的產業企業群,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研發、產品儲存、運輸流通、標準化生產、品牌打造等多環節能力,以此滿足市場消費者需求,推動預制菜企業的綜合發展實力。在發展過程中還需要以現代化農業作為基礎目標,重點打造標準化、規模化的原材料基地,推動原材料種植養殖產業的資源整合與聚集發展,以此形成產業集群。此外,鼓勵企業進行多樣式合作,包括自主建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打造出多領域的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為農業與預制菜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4.3?? 完善農業與預制菜產業鏈
以當下的農業發展趨勢為基礎,立足建立完善健全的產業鏈體系,提升價值鏈,引導地方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依據自身特色資源、產業現狀對全產業鏈進行設計與規劃,有效改善資源供給情況,避免出現重復性建設和同質化競爭的現象。將“產、供、銷”作為關鍵環節,不斷壯大產業鏈的企業群。在產業鏈優化完善期間從整體角度出發,加強龍頭企業的規模化帶動能力,為產業鏈內其它企業起到大幅度的推動作用,以此解決融合發展期間的產業鏈分散、產業價值分裂以及產業供應分離等問題,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性與完善性。
5?? 結束語
通過本次研究能夠發現,預制菜在現階段的市場發展中具有良好趨勢,是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研究過程中以綿陽市為例,深入分析農業與預制菜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內容,并從中提取出有效內容,提出了農業與預制菜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構建完善的產業鏈體系、加強監督管理力度,才能夠保證預制菜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財聯社.農業農村部李金祥:2022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4196億元 預計2026年將突破萬億[EB/OL].(2023-03-24)[2023-03-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1253496583109987&wfr=spider&for=pc.
[2]搜狐.餐飲行業發展前景如何?餐飲連鎖化率不斷提高 [EB/OL].(2022-08-25)[2022-08-25].http://news.sohu.com/a/579652679_120113054.
[3]董慧媛,劉少和,張偉強.廣東省預制菜產業化發展路徑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9(01):18-21.
[4]李冬霞.農業作為預制菜產業鏈上游如何在這個大熱的“新賽道”上實現共贏?[J].蔬菜,2023(02):1-9.
[5]張嘉唯,彭智鋒.預制菜產業發展的標準化思考[J].質量與市場,2022(S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