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娟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新的征程上,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生態振興是國內大循環的引擎,空間生態資源潛力巨大和生態市場需求與日俱增,文章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機制,對銜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在“兩山理論”指導下提出有效銜接的路徑,以期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實現,讓包括脫貧群眾在內的廣大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關鍵詞:生態扶貧;生態振興;綠色發展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4-0134-04?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8;X322? ? ? 文章標識碼:A
2005年國家提出“四位一體”總體布局,2012年將生態文明建設加入“四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2]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密切相連,二者側重點不同,通過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的關系,從而實現生態宜居。文章在二者有效銜接的理論架構基礎上,探討了從生態扶貧過渡到生態振興的動力機制以及存在的隱患問題,進而提出二者有效銜接的優化路徑。
1?? 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理論邏輯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余村調研時,提出“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3]。“兩山理論”不僅是對中華文化中生態智慧的傳承,更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文章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以“兩山理論”作為理論架構,對該地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進行系統地研究。
1.1?? “兩山理論”是中華文化中生態智慧的傳承
中國古人非常重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所以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涌現出很多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勸君莫打三春鳥”體現出了不能違背自然生長規律,尊重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體現出順應自然的思想;“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體現的是保護自然的思想。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追求綠水青山、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不斷生根發芽,“兩山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2?? “兩山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的繼承
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中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辯證的關系[4]。人在勞動的過程中,會改造和控制自然,因而和自然建立起了關系,構成人與自然共同體,自然環境好了,人才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1.3?? “兩山理論”的思想內涵
辯證地看待經濟發展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兩山理論”的關鍵[5]。人在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應,經濟發展依賴于自然,而經濟發展的方式方法又會影響自然,可見二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人作為調節二者關系的主觀存在,應該起到積極的作用,采取綠色創新的理念,使二者和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6]此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兩山理論”的目標是在生態方面增強民眾的幸福感,只有做到保護“綠水青山”而不是用破壞“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金山銀山”才是真正的順應民心。從“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到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看,現在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未來的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高質量的經濟是以綠色為底線,所以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 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現狀研究
2019年,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000元,接近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021元,涼山州大部分地區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改善。2021年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現行標準下,已無絕對貧困,這就為生態振興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例如在會東縣烏東德鎮全村推進“廁所革命”助力鄉村振興。2021年,會東縣計劃在鲹魚河鎮、烏東德鎮等6個鄉鎮新(改)建農村戶廁1 700戶,新建農村公共廁所22座,同時給予相應的補貼,新(改)建無害化衛生旱廁每戶補助1 500元,新(改)建水沖式衛生廁所每戶補助2 000元,新建農村公共廁所每座補助10萬元,許多村民都感慨也可以用上和城里一樣干凈整潔的廁所。廁所革命重點在于改善村民的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質和文明素養,再回想之前的涼山州,還在為溫飽打拼時,沒有多余的金錢和精力去改善居住環境提升文明素養。故從廁所革命中可以看出涼山州生活水平發生轉變,生態意識也日益增強,這就為生態扶貧到生態振興提供了物質動力。
2.1?? 空間生態資源潛力巨大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自然資源以及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空間生態資源潛力巨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綜合性開發潛力巨大。擁有螺髻山、瀘山、龍肘山的山體景觀,瀘沽湖、馬湖、邛海、螺髻山溫泉瀑布、金沙江、大渡河峽谷、雅礱江的水體景觀。截至2020年,在全州 160多個景點中A級景區占三分之一。其中邛海濕地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生態保護濕地,為推進邛海提檔升級,西昌打造了三角梅園、玫瑰花島、竹園等藝術景觀,不僅體現出邛海濕地景觀巨大的資源開發潛力,更加體現出該地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此外,在美姑縣,秉持“生態立縣、農旅興縣、文化強縣”的理念,以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品牌、旅游示范區、創新生態文化旅游業態、培育生態旅游產業集群、推進旅游政策創新為重點,打造巴普文旅小城、大風頂旅游區、黃茅埂旅游區、溜筒河旅游區、文旅小鎮等旅游區域。
2.2?? 生態市場需求與日俱增
國內生態市場開發潛力、需求潛力巨大,民眾對于生態宜居的向往也與日俱增,所以生態振興是國內大循環的引擎之一。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要牢牢把握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支點,發展國內市場,依托國內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在國內市場加速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從市場規模來看,中國生態旅游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且仍呈上升趨勢。城鎮居民對于生態旅游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響應市場需求,結合獨特的區位優勢,打生態牌、吃生態飯、走綠色發展道路,將民族文化融入生態旅游,促進鄉村旅游業全面發展。冕寧縣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康養文旅產業,發展“溫泉、田園、濱海、生態”融合的特色康養項目,打造特色生態旅游品牌。例如冕寧縣的冶勒牧羊小鎮集天然、質樸、養心養身、文化與戶外運動為一體的綜合生態旅游,為城市快節奏生活提供了寧靜的圣地。2023年春節長假期間,冕寧縣共接待游客36.158萬人次,同比增長29%,實現旅游收入 18 359.71 萬元,同比增長30.8%[7]。
3?? 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存在的隱患問題
雖然涼山州具有生態扶貧到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機制,但是在銜接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3.1?? 生態環保意識不足
生態環保意識是指對于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的主觀態度,映射出公民的生態文明素養。生態文明需要全民參與、共同建設,只有人人樹立起環保理念和意識,才能構建美麗家鄉、美麗中國。但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部分民眾環保意識不足,環保理念還需進一步強化,對于環保相關知識、環保相關法律認識缺乏也是制約發展的因素之一。
3.2?? 旅游產品供給單一
由于旅游投資力度不高,宣傳效果不到位,涼山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旅游經營規模程度化低,難以和其它產業形成聯動,“生態旅游+”優勢發揮不明顯,生態旅游市場化低,旅游產業布局不合理,旅游產業結構單一,農產品未完全融入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生態振興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3.3?? 考核體系缺乏量化
在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必須將生態量化考核作為硬指標實施。部分地區沒有設置生態量化考核體系,在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環保的問題[8]。比如在易地搬遷的過程中,更傾向于考核完成的質量和數量,部分地區對于房屋的地理布局和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因素沒有考慮到位。
4?? 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解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9]用好脫貧攻堅階段積累的生態經驗,避免鄉村振興階段可能出現的生態隱患,涼山彝族自治州應從四個方面著力。
4.1?? 制度轉變:建立健全有效銜接法律制度
在制度和法律層面給出具體方案對生態扶貧過渡到生態振興具有歷史性意義以及更好的操作性[10]。可以通過法律相關條例對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限制和約束,應制定專門的生態保護法,對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城鄉污水處理、衛生廁所、鄉村無障礙設施建設都給出明確規定,同時詳細劃定污染種類、懲處范圍以及治理目標,加強法律的可操作性。
4.2?? 意識轉變:發揮參與主體主觀能動性
農民是生態發展過程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由于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村地區有關生態治理教育和宣傳不到位,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有參差,環保意識不強,對經濟發展與生態治理間的辯證關系也缺乏深刻的認識,往往選擇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11]。因此,提高涼山彝族自治州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對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的有效銜接尤為重要。讓廣大群眾樹立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營造濃厚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氛圍。
首先,加大生態宣傳力度,加強衛生教育,多渠道、多方式地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提升民眾的生態文明素養。其次,加強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創新,在生產中,不僅要樹立綠色環保理念,還要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引入科技人才帶動鄉村綠色發展。生活垃圾處理方面,可以借鑒浙江金華的垃圾分類處理方式,具體做法是農戶初分,保潔員再分,最后由政府處理。農戶先將垃圾按照是否易爛分類,將易爛的堆肥,不易爛的交給保潔員,保潔員再將不易爛按照是否可以售賣分類,好賣的最后收益歸保潔員,不好賣的、不易爛的由政府統一處理。這樣的垃圾分類法接地氣,關鍵對于農民好理解,好操作,可以大大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使居住地變得更加整潔衛生。最后,可以通過發展綠色產業,讓農民在自己家門口就有就業機會,還可以提高農民參與生態振興的積極性,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例如涼山州會東縣開展的返縣森林植被恢復大規模綠化行動效果顯著,該項行動在松坪鎮修建了一個3.33hm2有余的苗圃基地,基地里種植各種樹苗,包括新銀合歡、橄欖、三角梅等。基地的修建、樹苗的種植培育、基地的管理運行等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會東縣大規模綠化行動至今已投入資金1 700多萬元,其中,三分之一用于工人勞務費,在改善了農民就業收入的同時,也讓會東縣收獲了綠色發展的紅利,曾經的荒山已然換上新顏。
4.3?? 主體轉變:打造“1+N”的綠色平臺
在生態扶貧過程中,責任主體為政府,但是在生態振興的過程中應該打造“1+N”的綠色平臺,其中“1”仍然是政府,而N包括市場與社會三方等,通過系統地配合生態治理,形成強大的系統合力[12]。尤其鼓勵市民下鄉、電商、創新企業,通過自身所具備的優勢,成為生態扶貧和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支點。例如市場與社會三方的靈活性強,可以充當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的橋梁,創新企業具備相關的生態產業發展技術,可以提供咨詢與解決方案等。
4.4?? 產業轉變:打造“生態農業+”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根據涼山彝族自治州當地實際情況,打造“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生態農業+高科技”“生態農業+互聯網”等發展模式,助推生態振興[13]。可以學習布拖縣特爾村將特色農業甜蕎花項目打造成網紅景點的成功經驗。布拖縣特爾村位于布拖縣西北部,屬于典型的高寒山區,氣候條件惡劣。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強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種植兼具觀賞價值的特色農產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機融合。
5?? 結束語
涼山彝族自治州從生態扶貧到生態振興有效銜接具有優勢條件,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此外,城市居民向往綠水青山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隱患,如村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足、旅游產品供給單一、考核體系缺乏量化的問題。因此文章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從法律層面、參與主體的意識層面、責任主體多元化層面、產業形勢多樣化層面探討了生態扶貧與生態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2]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4)[2018-02-04].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杜雯翠,江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重大命題、重大突破和重大創新[J].環境保護,2017,45(19):34-38.
[6]人民網.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EB/OL].(2020-08-15)[2020-08-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051901650862386&w-fr=spider&for=pc.
[7]冕寧縣人民政府.春節黃金周“多元化”冕寧游受熱捧[EB/OL].(2023-02-01)[2023-02-01].http://www.mn.gov.cn/xw/tpxw_14503/202302/t20230201_2431358.html.
[8]胡鈺,付饒,金書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中的生態環境關切[J].改革,2019(10):141-148.
[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洪大用.復合型環境治理的中國道路[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0(03):67-73.
[11]段曉亮,王慧敏.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2022(04):62-63.
[12]李寧,李增元.鄉村振興背景下現代農村環境治理體系構建研究[J].理論導刊,2022(04):72-78.
[13]辛翔飛,王濟民.鄉村振興下農業振興的機遇、挑戰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20(0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