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凰
摘要:從我國現代農村建設發展來看,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高素質農民的培育是現階段人才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推進鄉村振興工作進一步深入的關鍵力量。文章主要針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從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基礎條件以及“六合一”的培育模式對高素質農民培育進行了探討,并指出了“六合一”培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優化策略,希望有效地提高現代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進而做好“三農”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素質;農民;培育
文章編號:1674-7437(2023)04-0156-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6? ? ? ?文章標識碼:A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2019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明確指出,“各級黨委應當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造就更多鄉土人才。”[1]按照榆林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發揮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和林學院農林專業優勢,搞好鄉村振興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加大高素質農民培育力度。按照榆林市決策部署,榆林農校、農廣校、農干校共同積極開展農民技能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17 591人,占榆林市鄉村從業人數的比例不足1.2%,這與榆林“打造全省現代農業先行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的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對人才的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因此,加快推進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努力補齊鄉村人才短板,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必須有“相互配合、協調對接、共建共享、優勢互補、高效協作”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從2014年開始,榆林市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經過不斷探索,總結出“理論授課、網絡輔導、基地實訓、認定管理、幫扶指導、扶持發展”的“六合一”培育模式[2]。在該模式的指導下,榆林市歷經九年培育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文章系統分析榆林市“六合一”培育模式,總結梳理了榆林市“六合一”培育模式優化的具體內容和項目,并提出相關對策及建議,為指導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
1?? 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基礎條件
1.1?? 健全的培訓體系為高素質農民培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健全的培訓體系是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基礎。榆林學院生命科學院、榆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榆林市現代農業培訓中心和縣鄉各級農廣校是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基本依托,是定向培養高素質農民的主渠道、主力軍。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已經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市級培訓中心和縣區農廣校為主體的市縣兩級辦學體系;形成了以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榆林農業科學研究院、現代農業培訓中心、縣區農廣校、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等相配合的多元培訓體系。其中榆陽區農業機械化學校、靖邊縣農業機械化學校、定邊縣農業機械化學校、子洲縣農業機械化學校四校為全省標準化建設示范校,榆陽區農業機械化學校、靖邊縣農業機械化學校兩校為全國標準化建設A級校。榆林市擁有涉農機構232個,涉農專業技術人員3 121人。這些都為高素質農民培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豐富的實訓資源推動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發展
榆林市農業實踐實訓資源豐富,為高素質農民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礎。據調研,榆林市有家庭農場10 458個,其中示范家庭農場省級438個、市級579個、縣級331個;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0 929個,其中示范農民合作社國家級24個、省級151個、市級553個;有農業示范園區170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47個、市級48個;龍頭企業349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71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98家,其中省級12家、市級86家。在這些實踐實訓資源中,省級實訓基地11家、市級116家。有57個實訓基地或農民田間學校開展了高素質農民理論教學工作,100個實訓基地或農民田間學校開展了高素質農民現場教學工作,80個實訓基地開展了高素質農民學員動手實操實訓工作。22個實訓基地直接承擔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培訓任務,49個實訓基地承擔了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實習實訓任務,9個實訓基地具有創業孵化功能,18個實訓基地獲得過農民教育培訓相關的財政資金投入。在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實訓基地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推動了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健康發展[4]。
2?? “六合一”培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一是培育模式的提出。2014年是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整市推進年,按照《陜西省農業廳陜西省財政廳關于印發2014年職業農民塑造工程項目指南的通知》,榆林市組織開展了中初級職業農民培訓基地申報工作,通過申報答辯,省農業農村廳認定原榆林市農廣校、榆林市農業學校、榆林市農業干部學校為全省中級職業農民培育基地,12所培訓機構被認定為全省初級職業農民培育基地。同年出臺的《榆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榆林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理論授課、網絡輔導、基地實訓、認定管理、幫扶指導、扶持發展”的“六合一”培育模式。
二是培育模式的實踐與探索。按照“理論授課、網絡輔導、基地實訓、認定管理、幫扶指導、扶持發展”的“六合一”培育模式的要求,2014年以來,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培育需求調研,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育規范,制定了切實可行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施方案和教學計劃,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歷經9年多的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育實踐,走出了一條符合榆林市特點的創新發展之路[5]。
3?? “六合一”培育模式的現狀
3.1?? 理論授課
一是安排開班第一堂課。通過調研,榆林市大部分培訓機構開始都能例行開班第一堂課制度,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極個別培訓機構不再重視該環節。二是授課內容和學時的設置。榆林市大部分培訓機構都能按照規范制定培育方案和計劃,并按照方案和計劃,科學制定階段性培訓工作指南并落實培育培訓工作。但個別培訓機構,沒有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育方案和教學計劃,階段性培訓工作指南的制作與落實隨意,具體表現在側重專業技能課,忽略公共基礎課和能力拓展課,學時也不能按照要求進行科學設置。三是理論授課地點的選擇。理論授課地點多會選擇縣城酒店、校本部教室、租用的其它單位會議室及實訓基地教室。在實訓基地開展理論授課,對培訓機構和學員而言,達到了理論學習與實踐的良好結合,增加了培訓實效。在縣城酒店或其它單位會議室開展農民學員理論授課工作,學習生活環境和條件好,但對學校而言培訓的成本高,對學員而言,學員居住地距培訓場所較遠,交通不便,同時增加了差旅費壓力。在校本部開展理論授課工作,對辦學機構而言減少了培訓場所租賃的費用,對學員而言,同樣面臨距離學習場所遠以及差旅費壓力增加的問題。
3.2?? 網絡輔導環節
網絡輔導環節是高素質農民接受線上培訓的一種重要形式,根據相關文件要求,各培訓機構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積極開展好高素質農民線上培訓工作,積極加強學員線上自主學習工作。通過調研,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培育機構,線上學習、網絡輔導情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積極組織本機構農民學員集中收聽或觀看省廳網絡直播節目;二是為學員提供中央農廣校《致富早班車》《三農早報》《鄉村大講堂》《農廣天地》學習資源,開展在校學員網絡自學;三是為學員提供中國新型職業農民、中國農技推廣、云上智農APP線上教學平臺;四是神木縣農機化學校建設“智慧農業”數字化平臺,是榆林市網絡教學的巨大創新;五是部分培訓機構能夠通過自制農業微課件,如榆林市定邊、靖邊、橫山農廣校,加強學員網絡自學工作;六是能夠把高素質農民公共基礎課制作為課件,如榆陽分校;七是部分培訓機構能與當地電視臺共同聯合打造高素質農民教育節目,擴大宣傳范圍;八是通過建立學員學習交流群組,開展學員網絡自學互動工作[6]。
3.3?? 基地實訓環節
基地實訓環節是高素質農民培育機構組織學員在實訓基地開展學員實踐教學環節的活動。榆林市高素質農民基地實訓工作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大部分培訓機構組織學員在省市縣認定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農業企業等正規的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學員基地實訓工作,但有少數培訓機構組織學員在還未認定的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學員基地實訓工作;二是大部分培訓機構在省市縣已經認定的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里開展基地實訓工作,極少部分培訓機構在非省市縣認定的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里開展學員基地實訓工作;三是極少部分培訓機構能夠在本培訓機構認定的田間學校和實訓基地里開展學員基地實訓工作,如榆林農校和榆林市農廣校;四是大部分培訓機構采取參觀學習的方式開展學員基地實訓工作,由培訓機構指定、聘請的實訓指導老師或由新型經營主體指定的實訓指導老師,組織帶領學員以一邊參觀、一邊講解、一邊提問、一邊回答的方式完成學員基地實訓工作,缺乏學員具體的實踐操作訓練和動手能力訓練。五是部分培訓機構組織學員開展區外實訓,借鑒區外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農民學員反響良好。
4?? “六合一”培育模式優化的途徑與方向
4.1?? 加強財政支持力度
投入專項資金,聚焦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農產品電商達人等高素質農民,實施農民素質提升培養專項培訓行動。為了加強“實訓基地+教室+農技人員+培育機構”田間學校模式實訓基地建設,建議設立專項建設資金,每個市建立1~2個田間學校模式的實訓基地。為了加強網絡輔導環節,可以設立標準化網絡輔導視頻室專項建設資金,支持農廣校建立標準化網絡輔導視頻室。
4.2?? 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育實施方案
在培育工作開展前,各培育實施機構要充分做好培育需求調研,依據調研,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育方向、培育專業、培養對象、培育模式各環節內容,以及培育實施步驟和方法,并結合政府培訓規范文件,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育實施方案。
第一,要精心推選培訓對象。全面調查摸底各鄉鎮、行政村高素質農民培育需求,摸清培育對象基本情況,建立高素質農民資源庫。第二,創新培育模式,根據各縣區資源差異化,結合榆林“4+X”主導產業優勢,開發更多的線上學習資源,重視現場教學和參觀學習,使培訓取得實效。第三,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發揮“土專家”“田秀才”“傳統藝人”作用,優化講師團成員,提升組織管理、教學教研、開拓創新能力,探索“師傅帶徒弟”培養模式,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第四,強化技術指導和跟蹤服務工作,持續跟蹤農民訓后產業發展情況,做好政策宣講、項目推介、技術指導等延伸服務。
4.3?? 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理論授課環節要在科學制定培育方案和計劃的基礎上,嚴格按照培育方案和教學計劃,制定科學合理的階段性培訓工作指南。理論授課內容和學時要符合總的培育方案和教學計劃,授課時間要結合農忙的特點,授課地點要堅持方便農民、減少開支的原則,授課老師的選聘要堅持“理論與實踐”并舉、為農民所喜聞樂見的原則。
網絡輔導環節方面要積極爭取資金,逐步建立和完善榆林市培訓機構標準化雙向視頻室,為學員開展集中網絡輔導教學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建立學習群,以及充分利用云上智農APP、中央農廣校微信公眾號等已有的線上資源,加強學員線上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5?? 結束語
高素質農民的培育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緊要環節。文章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榆林市培育高素質農民的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指出培育高素質農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榆林市應多措并舉推進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工作的對策建議,從而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EB/OL].(2019-09-01)[2019-09-01].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9/01/content_5426319.htm.
[2]王梓萌.榆林培育1.75萬名新型職業農民[N].陜西日報,2022-01-24(12).
[3]梁宇.鄉村振興視域下新時代高素質農民培育策略分析[J].黑龍江糧食,2022(12):113-115.
[4]李軍.鄉村振興戰略下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支持探究[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27):91-92.
[5]曹國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優化策略[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24):89+95.
[6]宋云云,王芳,張峰.鄉村振興戰略下高素質農民培育的路徑[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1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