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42年,日本加緊對西南邊地的侵略與攻占,滇西淪陷,直至1944年才得以收復。收復后,云南回族作家白平階應《世界文藝季刊》主編李廣田之邀寫下中篇小說《古樹繁花》,該小說以白平階自身的家族歷史和真切的戰爭體驗作為藍本,以史詩性的目光凝視“邊地”滇西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到抗戰的近百年歷史,描寫了戰時邊地人們的掙扎成長,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團結反抗,展現了家族傳統的“孝”倫理文化在抗戰中得以重塑“民族”精神的轉化過程,并在此基礎上對戰爭中的“民族”表達做了恰如其分的解釋。更進一步,白平階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他對戰爭、民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戰時“邊地”寫就的《古樹繁花》也更深層地表達了作者的家國情懷和人道主義情懷。
[關鍵詞] 《古樹繁花》? 白平階? 邊地? 民族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6-0008-05
白平階①自1938年在香港《大公報》發表《跨過橫斷山脈》②一文而得到廣泛關注,到1945年8月在《世界文藝季刊》發表《古樹繁花》后封筆,他在這一時期的創作將目光投射于抗戰時期的西南邊地——滇西,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敘寫了這一片血色山地,謳歌邊地人民美好善良的人性,在抗戰時期于滇西吹響了屬于邊地的特有的號角,在當時得到了極大的關注。因其作品的獨特風格,1939年6月出版的《今日評論》上,編者介紹白平階為“西南作家最值得注意者”[1]。
20世紀30年代,東北、華北等地區相繼淪陷,日軍對中國的封鎖日益嚴峻。為打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封鎖,云南邊地各民族數十萬群眾投身險山,歷時九個月筑成“滇緬公路”,打通了中國通向世界的“抗戰生命線”,白平階用文字書寫了這一震撼恢弘的壯舉,成就了《跨過橫斷山脈》《金壇子》《風箱》等篇章,后在沈從文、巴金的幫助下集結成為《驛運》小說集③。該小說集注重對滇緬一帶風景的書寫,同時也描寫了修筑滇緬公路的普通路工們的艱辛日常和愛國情懷,為抗戰時期的邊地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字記錄。1942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滇西的侵略與攻占,騰沖淪陷,白平階的家族亦經歷了這場戰爭,他對戰爭、民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滇西收復后,其應李廣田之邀寫下《古樹繁花》一文,對戰爭中的“民族”表達做了恰如其分的解釋。目前對白平階及其作品的專門研究還比較少,如果將白平階個人身份置放于歷史語境之中,在當時“中華民族”的話語建構下,少數民族身份的白平階在小說當中對抗戰時期的“民族”表達值得進一步分析與研究。
一、另一種“邊地”——滇西
“邊地”是相對于“中心”而言的,在歷史發展中,存在著模糊的界限與邊緣,不同于“摩登上?!薄肮哦急逼健边@樣具有明確“中心”概念的區域[2],“邊地”的文學書寫具有不同于“中心”書寫的風格與面貌。在現代文學史上,沈從文曾將目光匯聚于湘西而寫就了大量作品,為現代文學留下了璀璨的一頁;東北流亡作家群亦以充滿血淚的筆觸書寫了那塊黑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歷史……“邊地書寫”的內涵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而展現了文學研究更多的可能性和歷史的豐富性。必須要指出的是,隨著戰爭的爆發,“邊地”文學書寫的意義與抗戰緊密相關,其中或多或少隱含的“民族國家”的現代意識當然也成為不可回避的研究內容。于抗戰的硝煙與烽火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作家的創作在戰時語境之下展現了對“民族國家”的思考與民族團結的呼喚,藍海在《中國抗戰文藝史》當中提到“抗日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是需要團結來保證的,無論是民族間的團結或階層與階層的團結”[3],老舍、宋之的的《國家至上》,陽翰笙的《塞上風云》等都與此相關。在眾多的文學作品當中,白平階的《古樹繁花》也是應時之作,但一直以來沒有引起研究者們的重視,小說以景物隱喻傳統文化,從傳統倫理書寫到民族國家意識顯現,展示了現代民族國家觀念隨著抗戰的發生在滇西邊地人們心中逐步生長壯大的過程。以白平階自身的戰爭經歷和家庭變故為原型的《古樹繁花》敘寫滇西這樣一個西南角落,從太平天國運動帶來的動蕩寫到滇西抗戰、騰沖淪陷,近百年的滄桑巨變熔鑄于其中。
滇西地處西南邊地,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因為其處于邊境,在抗戰時期亦是最易受到侵略的區域。20世紀40年代,在日軍全面封鎖中國之際,滇緬公路的修建無疑撕開了一道同外界聯系的缺口,打通了同國際的聯系,但隨著日軍侵略加劇,滇緬公路成為日軍入侵滇緬的途徑。1942年,日本軍事入侵滇西,多地相繼淪陷,騰沖亦在其中[4],此時白平階的家人們大都身處騰沖淪陷區,經歷了這場戰爭的白平階以史詩性的眼光回溯歷史,書寫了抗戰時期的滇西。
在白平階的筆下,滇西自“紅羊”起義④以來,就處于激烈的民族矛盾當中,在廣西興起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波及云南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便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起義?!斑@座中緬邊境上的小城,已被滿清官兵,圍了整六個年頭”[5],小說開篇作者是這樣描述邊境之城的,閉塞、危機重重。清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壓迫與剝削十分嚴重,加上當時人禍“鹽荒”出現,廣大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于是在“洪、楊”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云南的反清起義斗爭興起,這次反清大起義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兩支隊伍便是“杜文秀回族起義軍”和“李文學彝族起義軍”[6]。由此可見,滇西雖為邊地,卻并不是和平的邊地,而是傷痕累累的一塊土地?!豆艠浞被ā返膭撟髡窃醋赃@一邊地的歷史,白平階的外婆小時候所經歷的戰亂便是杜文秀領導的回民反清起義,在白平階的回憶里提到過外婆“同我們講起她六歲就參加杜文秀起義失敗后騰沖城破突圍的戰斗”[7],而“外婆”便是在回民與清兵血戰時同親人分離,帶著血腥的記憶和別離的傷悲獨自存活于世,所以在小說開篇的第一句話便是“外婆”發自肺腑的吶喊:“孩子們!這個故事可嚇人,但愿只讓你們耳朵聽,不愿再讓你們自己還參加!”[5]回憶性質的開頭便意味著故事本身的難以被遺忘。在這之后,白平階的“外婆”和家人雖團聚,但他們的相聚卻并非一帆風順,也未能盡享晚年的天倫之樂。在日軍的侵略之下,邊地又再一次陷入戰亂境遇,如果說杜文秀領導的反清起義更多是歷史上民族內部的矛盾問題,那么滇西抗戰則轉向了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白平階在歷史流轉中書寫這樣跨世紀的變遷,直接展現了在滇西抗戰、騰沖淪陷的艱難境遇之中,邊地人民作為一個“國家”的子民與敵寇相抵抗,他們的民族國家意識也在危機中萌發、生長、壯大。
二、抗戰中的“孝”倫理書寫與“民族”表達
《古樹繁花》發表后,白平階在《世界文藝季刊》編者前言里談道:
我在下筆時,曾將很多小場面都刪節去了,要通體貫穿在一個情感或主題上。而在主題上,我也有一個小小的試驗,想接觸一個中國固有文化的倫理問題,想表現我們民族特有的“孝”,在民族的構成上,尤其當戰爭之后,它發生了一些什么作用?以前的現象,對于此次大戰以后,可供批判參考的又是哪些?[8]
小說名“古樹繁花”這一意象的生成也是作品主旨涉及綿延數千年的“孝”字的演化,以物象巧妙隱喻“孝”文化?!鞍偕菩橄取笔侵袊鴱墓胖两竦慕鹂朴衤桑安恍ⅰ眲t是以“無后為大”,從“外婆”的母親漂流在外時刻想“留下一支苗芽,一粒種子,在她自己的土地里……”[5],到“外婆自母親被俘走后,時時要把母親留下給她的愿望——在自己土地上發芽生枝,開花結果,有個明白交代”[5],這種“孝”倫理的秉承和家族血脈的延續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綿延千年。當“外婆”得知自己和哥哥并非同宗后,“她要為自己死去的父親,被擄去的母親,把同她哥哥的家庭關系拉住。賠上自己心愛的女兒,也值得的”[5],想辦法讓自己的女兒與哥哥的孩子結成姻親關系,開枝散葉。根深蒂固的傳統“孝”倫理思想維系著個人的生存,同時也使得家族枝繁葉茂,代代相傳,綿延不息。但這種“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倫理觀念又背負著一種畸形的傳統文化觀——重男輕女之思想,在外婆心里,她是她母親留在本土的一枝苗芽,可惜不是一粒種子。她要想辦法使自己的枝干壯大起來,結實,開花……孩子姓氏隨父的這種香火延續思維像一層甩不掉的網籠罩于外婆的心上,所以她問“我”愿不愿意做她父親家的孩子,她責罵兒子也是希望兒子耀昌能傳宗接代。但另一方面,當日本入侵緬甸,進而入侵中國西南邊境后,外婆讓年輕的孩子們先撤退運送食物,而自己則孤身守家,不舍離去:“可要多勞你們一會,先給我把糧食運一些過去,逃難也要吃用的,下次來接我,還來得及。我的家里,每一片瓦,每一棵樹,都像和我連著呼吸,不到真正危急,我還舍不得離開它們的。讓我獨個兒歇歇……其實,也不必為這么個老年人著急……”[5]最終,在日軍的侵襲之下,外婆家不幸在戰爭中著火,她亦身葬火海,但整個家族血脈得以留存延續。在戰亂的時候為營救外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跟日本人一個拼一個,最后勝利仍然是中國人的?!盵5]由宗族家庭觀念凝結成的“我們”團結一心與敵人抗衡,家族血脈的延續和生生不息的子孫后代共同構筑這樣一個共同體意識,并在戰爭的危機中被延展為一種更宏大的民族情感表達,更進一步地說就是從傳統的家族“孝道”,幽微地轉化成對民族國家的“忠誠”。從戰爭中產生的對“中國人”“中華民族”的認同,隱含的是抗戰中邊地人民的民族國家意識的萌發生長,顯示的是一種傳統的倫理秩序在血腥戰爭中的情感轉換,所以通過該篇小說可以體察抗戰時期“我們民族特有的‘孝”[8]在團結抗戰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民族國家這一現代觀念是由抗戰帶入云南邊地的”[9],戰爭使人們流離失所,傳統的宗族和倫理觀念隨著戰爭侵入而慢慢破碎瓦解,抗戰給閉塞的西南邊地帶來了新的民族國家觀念,這樣一種扎根于此地此鄉的傳統倫理觀便有了新變[9]。
白平階的創作深受沈從文的影響,其在自述文章《我與僑鄉和順圖書館》中寫道:“月刊使我愛上了文學,尤其是魯迅、郁達夫、沈從文的文章。”[7]抗戰期間,在沈從文來到昆明后,白平階與沈從文便有書信來往,也在文章當中提到自己的作品是向沈從文學習的,而沈從文對白平階亦有提攜。無論是少數民族身份上的相似還是文章風格的偏向,白平階都和沈從文存在許多類似之處。白平階在《金壇子》里這樣寫道:“個人情緒向‘過去里關心,就保存了中國一切迷信,若把這種個人集群能力向‘未來去運用,去好好運用,就產生新中國一切偉大建設?!盵10]
這種“過去”與“未來”的對照,如同沈從文在談到自己的小說《邊城》時,他說:“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么地方著手。《邊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熱情,雖然已經成為過去,應當還保留些本質在年青人的血里夢里?!盵11]無論是《邊城》里的人們,《金壇子》里的六嫂,還是《古樹繁花》當中的邊地人民,他們秉著火光微弱、燃燒殆盡的燭,卻在最后以星星之火重新燃起了民族精神?!豆艠浞被ā钒l表后,楊振聲見到作者后,“好像了卻了一樁心事高興地向我(按,白平階)說:‘你的《古樹繁花》,可算是代表東方文化的作品了!”[7]正是將“個人集群能力”應用于“當前”而重新鑄造了新的民族靈魂,從而使得楊振聲所謂的“東方文化”得以彰顯。
三、少數民族身份下的時代寫作
《世界文藝周刊》編者前言里這樣評價《古樹繁花》:“《古樹繁花》的作者白平階先生,是小說集《驛運》的作者。在《驛運》的幾個短篇小說中,我們看見了我們這個國土上另一個角落里的生活,我們也欣賞了作者那種潑潑辣辣的創造力。這里,在《古樹繁花》里卻又稍稍不同了一點,這里的畫面更寬闊,而這里的筆調更雄壯了一些?!盵8]
小說之所以更加廣闊、更加雄壯,在于白平階的寫作并未拘束于少數民族身份,也并未局限于歷史框架之中;在于其對民族國家意識的表達;在于抗戰語境中“中華民族”情懷的現實動員意義。白平階并未因回族身份局限于歷史上民族內部矛盾的敘述,而是以更開闊的筆觸書寫“民族國家”與“民族團結”觀念,其特殊的少數民族身份在更大意義上讓位于“民族國家”的書寫,成為“中華民族”由理念走向現實的關鍵一環[12],以個體身份的潛隱與讓位詮釋了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從放任的、不被重視的“邊地”走向一個新的“民族國家”的轉變,從而顯示了作者一種更加開闊的視野與胸懷。如作者所言,“整個民族問題沒有解決,怎么尋得到個人的出路”[13],在《古樹繁花》史詩性的描述里,隨著民族內部矛盾在文中的消隱和退去,民族國家意識顯現和浮出,這既與戰爭有關,又與彼時“中華民族”的政治話語實踐息息相關。白平階后來明確談到《古樹繁花》“以外婆和祖父兩兄妹的遭遇為題材,寫成《古樹繁花》,主題是說明中國人民對于戰爭的態度:第一是反對;第二是不怕。我想記錄下自太平天國起義到抗日戰爭,近百年史中,中國一個普通老百姓家庭的三代人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希望父母弟妹和妻子兒女讀到這篇文章,由外婆和祖父的生存斗爭中,汲取到一些力量!”[7]正因為如此,小說《古樹繁花》描寫的邊地人民在抗戰中的不妥協姿態以及對和平的向往、渴望,在彼時“中華民族”的時代話語實踐之下,也形成了抗戰時期“民族團結”呼聲的一個有力的文本闡釋。
更進一步,小說還或隱或現地表現出超越民族國家的國際人道主義關懷,使得小說內涵更加開闊、宏大。隨著德國、意大利、日本為首的法西斯陣營瘋狂瓜分世界,戰火綿延至滇緬邊地,“緬甸北部一帶,距離中緬國境不遠地方的華僑,和我們赴援緬甸的遠征軍,英國友人,印度友人,以及知道正義的緬甸友人,都踉蹌地向我們國境撤退。想要越過高黎貢山和怒江,到中國自由區。我們都忙著給由緬甸撤退來的難胞和難友供給食宿,找尋交通工具……我們地方的每個家庭,還正為難民和士兵獻出飯菜,送出多余的衣裳和棉被。甚至老祖母們特為孫男孫女留下的碧臘水,百寶丹,也取出來獻上。孫男孫女都忙著去攙扶傷病的人,歇到自家屋里。”[5]這一段文字,除了表現戰爭帶來的破碎感,在戰爭的血腥描寫外又多了一層溫情的敘寫,這溫情背后也潛在顯示出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的國際間的關愛,因此小說觸及的內容就更加細膩地表達了白平階個人的人道主義情感。
四、結語
我們知道,邊境地區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在戰爭中也最容易受到侵略,最先感受到家國危機,所以在戰爭的刀光劍影與烽火硝煙之中,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文學作品,很多少數民族作家以筆為槍,充滿激情地寫下抗戰的誓言,老舍、李輝英、舒群、蕭乾、穆青等這一時期的少數民族作家,都曾將目光投向這里。少數民族身份使得他們會更加關注自身民族在抗戰中的生活與命運,并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寫下本民族的抗敵愛國斗爭史,這些少數民族作家的很多作品已經得到較多關注與研究,而回族作家白平階的作品研究現在仍處于初步階段?!犊邕^橫斷山脈》《金壇子》《風箱》《古樹繁花》等作品不同于抗戰時期鼓動性創作,無論是從自我經歷出發,還是對戰爭中修筑滇緬公路的普通民眾的觀照,都是以小人物寫就大時代的滄桑巨變,而正是這樣一種夾雜著自我感受的娓娓道來體現了白平階個人獨特的情感表達。
注釋
① 白平階(1915.1-1995.2),回族,云南騰沖人,中國現代回族文學主要奠基者和領軍人物。
② 根據白平階《我與和順鄉圖書館》一文,《跨過橫斷山脈》最初以《路工》發表于《晨暾》雜志第二期上,后改名為《跨過橫斷山脈》在香港《大公報》發表,開始獲得廣泛的關注,并被葉君健譯介到國外雜志《新作品》上。
③ 1941年,沈從文將《驛運》《跨過橫斷山脈》《金壇子》《風箱》《神女》五篇小說結集成冊,編為《驛運》一書推薦給巴金,巴金將其編入《文學叢刊》第7集,1942年1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④ “紅羊”本為古代的讖緯之說,代指國難,近代的太平天國起義,由于挑起者洪秀全與楊秀清的姓氏關系(洪、楊),所以被附會為“紅羊劫”。
參考文獻
[1] 本期撰者[J].今日評論,1939,1(23).
[2] 段從學.“邊地書寫”與“邊地中國”的現代性問題——以抗戰時期的“大西南”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2).
[3] 藍海.中國抗戰文藝史[M].上海:現代出版社,1947.
[4] 胡華生,宋永平,田文楨.云南省志·卷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5] 白平階.古樹繁花[J].世界文藝季刊,1945,1(1).
[6] 蔣中禮.太平天國革命與云南反清起義[J].云南社會科學,1992(5).
[7] 白平階.我與僑鄉和順圖書館[M]//驛運.楊宏峰,石彥偉,等編.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
[8] 編者前言[J].世界文藝季刊,1945,1(1).
[9] 趙銳.“西南作家最值得注意者”——論白平階[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1(3).
[10] 白平階.金壇子[J].今日評論,1939,1(23).
[11] 沈從文.長河[M].上海:開明書店,1948.
[12] 李廣益.國家認同的積極構建及其限度——論抗戰話劇《國家至上》的成就與問題[J].文學評論,2020(4).
[13] 白平階.神女[M]//驛運.楊宏峰,石彥偉,等編.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夏? 波)
作者簡介:張佳麗,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