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說和影視藝術一直以來都是文化傳播的兩種重要形式,將小說改編為影視作品也是當下常見的創作方式。古典小說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髓和智慧。根據古典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不僅可以為觀眾呈現經典故事和人物形象,更有助于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與弘揚。本文對古典小說影視化改編的意義、目的及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等方面進行探討,并結合實例予以分析,以期說明古典小說影視化改編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 影視化? 傳統文化? 名著小說? 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6-0089-04
由古典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既受到觀眾的關注與追捧,也引發學者們的研究興趣。一方面,古典小說作為經典作品,文化內涵豐富,極具人文價值,引發讀者思考。將古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可以將其中深厚的文化意蘊直觀地傳達給觀眾,同時也有助于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和弘揚。另一方面,影視媒體的強大影響力使得改編古典小說成為可行的商業模式,將古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可以吸引大量觀眾,提升文化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價值。因此,對古典小說的影視化改編進行研究和探討,既能夠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亦有助于優化影視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
一、兩種藝術形式的交流融合
古典小說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隨著當代影視行業的多元化發展,將古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現象也日益普遍。小說作為一種文學形式,通常包含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和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為影視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創作空間。小說作為一種書面表達形式,通常通過文字來描繪景物、表達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而影視作品則通過圖像、音樂和表演等藝術形式直觀地呈現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滿足觀眾的視聽需求。觀影的過程中,觀眾可以更好地與人物形象產生情感共鳴,與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互動和對話,產生美妙的觀賞體驗。將古典小說進行影視化改編,既能擴大原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能拓寬受眾群體,有益于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承,以及傳統價值觀的弘揚。
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視覺化的表現需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及觀眾與演繹者的情感共鳴與互動等因素共同推動小說影視化改編的發展,并為影視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
二、傳統文化價值
1.小說的文化價值
小說作品往往反映某個時代的歷史風貌,呈現不同時代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特點,描繪社會大環境和人物命運,是對時代和歷史的見證與記錄。小說塑造豐富的人物形象,展現人性的復雜和多變,這些人物形象成為讀者理解與體驗人類情感、思想和行為的載體,引發人們對于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思考。寫作者亦常常通過小說來傳達自身的情感或積極的價值觀,引導讀者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小說承載著豐富的人類文化元素,如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等,作者通過講述故事和構建
情節,將人類的文化、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為讀者帶來深刻的思考和豐富多彩的閱讀體驗,引發讀者探索不同文化的特點和內涵。
2.影視改編與文化傳承
古典小說的影視化改編對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表現在多個方面。古典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影視化改編使其表現形式多樣化,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改編作品可以通過劇情、人物形象、場景呈現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念和思想精髓,如忠誠、孝道、仁愛、正義等,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將古典小說搬上銀幕,觀眾能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
經由古典小說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往往通過環境、道具布置等再現歷史場景和時代風貌,加上恢弘的氣勢、震撼的視覺效果和聲音效果,令觀看者仿佛身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時代的特色,加深對歷史文化的認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認同感。由是,古典小說作品所承載的一系列價值觀念在影視作品中得以體現和弘揚。此外,因人物角色塑造和劇情編排需要,改編作品往往能引發觀眾對于道德倫理、家庭關系、社會義務等重要話題的討論和思考,進而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需要指出來的是,將古典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時,改編者可以根據當代社會的特點和觀眾需求進行創新和加工,但這種創新和加工必須有助于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古典小說中的價值觀,并影響觀眾將之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養良好的品德,助力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小說的影視化改編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文化歷史的再現、價值觀的弘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影視改編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文化傳播方式,將經典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傳遞給更廣大的受眾,必將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三、實例分析
本節將以具體的案例,即以《西游記》和《三國演義》為例,來深入探討當代影視作品對于古典小說的改編方式、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
1.文化價值視域下《西游記》的影視化改編
《西游記》是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也是世界聞名的神話小說,由明代作家吳承恩創作,以佛教神話和民間故事為主題,講述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西游記》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幽默詼諧的風格以及經典的人物形象而聞名。作品中有豐富多樣的神話故事和驚險刺激的冒險情節,同時也融入了豐富的哲學思考和佛教教義。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鮮活,特別是主角孫悟空,機智、勇敢和機靈,深受讀者喜愛。孫悟空不僅具有超凡的武功,還表現出人性的弱點,有一段坎坷的成長歷程,能令讀者產生共鳴。小說講述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之路上的各種遭遇,深刻展現佛教文化、道家思想、民間傳說和神話文化等方面的精髓,傳遞佛教智慧和慈悲的理念,刻寫道家尋求自由和超越塵世的生活方式,同時揭示中國人民對于正義、道德、團結和友愛的執著追求;小說描繪主角與妖魔鬼怪的斗爭,表達對正義和道德的崇尚,以及拯救眾生、宣揚正道的責任心。作品中的唐僧師徒不畏艱險,共同努力,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團結、友愛與合作的價值觀。通過精彩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人物形象,《西游記》刻畫人性的復雜和人物追求真理的決心,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人類精神世界的重要表達,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曾多次被影視化改編。在早期,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影視化作品是1986年的電視劇版《西游記》,該劇以高水平的制作和演員的精湛表演,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在國內享有極高的聲譽。這部電視劇影響力極大,不僅《西游記》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也為后續的影視改編鋪平了道路。《西游記》在動畫領域也有多次成功的改編,1961年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和2015年的《大圣歸來》成為中國動畫片的經典代表,后者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彩的劇情,向觀眾展現了精神的力量和友情的真諦,對中國動畫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兩部電影則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特效,將《西游記》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引發觀眾廣泛關注和討論。
相較于紙質書籍,影視作品更容易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西游記》的影視化作品通過具象化的藝術形式豐富了小說的表現形式,拓寬了故事的傳播渠道。影視改編為《西游記》注入新的創意和表現方式,現代影視技術的運用將小說中的奇幻世界和豐富的故事情節更直觀地展現出來,既生動亦引人入勝,觀眾被吸引,愿意主動了解《西游記》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并閱讀原著,西游記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因此得到廣泛傳播。由是觀之,影視改編使《西游記》的故事更加立體化和有趣,并將傳統文學作品引入大眾視野,引導觀者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觀,對中國古典文學知識的普及、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西游記》作為一部充滿冒險和幻想的敘事作品,其成功的影視改編不僅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還引發了觀眾對于英雄、友情、勇氣等主題的思考和探討。
2.文化價值視域下的《三國演義》影視化改編
同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描寫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概括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刻畫各個英雄人物之間的政治斗爭、謀略較量,反映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三國演義》以其宏大的史詩氛圍、豐富的人物形象、復雜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情節而聞名。小說以演義的方式對歷史中的真實事件和人物進行藝術加工,塑造了許多具有鮮明個性和深刻內涵的人物,如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等。《三國演義》不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戰爭故事,也是一部展示人性善惡、權謀和忠義的作品。小說揭示了權力斗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復雜,同時也贊美了那些忠誠于國家和理想的英雄人物,引發讀者對于人性、權力和忠誠的深入思考。此外,《三國演義》也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作品展現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軍事戰略和社會風貌,同時也融入了許多文化典故和哲學思考,對于讀者深入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有著重要意義。
將《三國演義》進行影視化藝術改編具有多重意義和作用。首先,影視作品將小說中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以視覺和聽覺的形式展現給觀眾,更加生動地呈現那段群雄割據混戰的歷史和一群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觀眾可通過影視作品更直觀地感受小說中所描繪的戰爭場景。其次,相較于小說,影視作品因其視聽效果,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有助于拓寬作品的傳播渠道,從而吸引更多觀眾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生興趣,進一步探究作品所蘊含的傳統價值觀。再次,影視作品往往更具創意,表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譬如現代影視技術的運用與編劇以及導演的創意相結合,使得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歷史場景更為宏闊,展示出一幅幅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戰斗風云圖,震撼人心亦極具感染力,帶給觀眾全新的觀賞體驗。此外,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由演員演繹,觀眾可能會因為喜歡某個演員繼而喜歡他(她)飾演的角色,于是尋來原著,從小說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觀眾也可能對演員們演繹的某一段歷史特別感興趣,于是去尋找與之相關的作品進行閱讀,對歷史做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古典小說影視化改編的作用和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三國演義》作為古代文學經典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在小說中,以忠誠與信義為重要準則的英雄人物如劉備、關羽、張飛等被塑造得栩栩如生,他們以信義為準則,堅守忠誠,力圖實現天下安定與國家統一。同時,小說還展現了仁愛和仁義的價值觀,劉備慈悲為懷,關心下屬和百姓的福祉;而蜀漢丞相諸葛亮則以仁義為治國理念,致力于推行善政,為國家長治久安而努力,這些人物形象豐滿而立體,他們身上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所重視的美好品德。此外,《三國演義》還描繪了許多具有謀略和智慧的角色,如諸葛亮、周瑜和司馬懿,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對智慧和策略的追求。小說中,儒家思想和禮儀觀念對許多角色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注重君臣之道,重視禮義綱常,承擔義務以及維系社會秩序成為他們的行為準則,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仁義禮智信等核心理念的重視。小說還塑造了許多具有俠義風范的角色,如關羽、張飛和趙云等,他們忠勇義行,忍辱負重,通過個人的武勇和正義感來維護社會的和平與公正,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英勇、俠義和正義等價值觀。通過構建這些角色,《三國演義》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誠、信義、仁愛、智慧、禮儀、俠義等傳統價值觀,也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對讀者深入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
《三國演義》的影視化改編將故事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展現,同時也注入了新的創意和表現方式,演員們則通過表演將小說人物身上的真善美、忠信義演繹出來,因此,觀眾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部經典作品,并從中汲取智慧。《三國演義》影視作品的廣泛傳播,能夠喚起人們心底的家國情懷,引發人們對影視劇中的人物、主題、思想內涵等展開激烈討論,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價值觀。
四、結語
小說與影視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通過文字來表達畫面、情感和內心世界,而影視則通過圖像、音樂和表演來呈現故事。在影視改編過程中,選擇何種主題,表達何種觀念,以及改編過程中如何保持原著的人文內涵精神,尊重原著的情節和人物形象,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此外,為了適應影視語言的特點,滿足觀眾的喜好,影視改編中常常會對原著的劇情做出創造性的調整和改動,以適應影視媒介的需求,這可能導致原著故事的失真和劇情的改變,從而導致觀眾對改編作品的期望有落差,引發爭議。小說影視化改編往往還伴隨著一定的商業利益和市場營銷,有的影視改編會過分追求商業化的成功而導致原著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思想被削弱或扭曲,降低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因此,影視作為一種傳播形式,更要明確自身定位和承擔的責任義務,努力呈現更具價值的藝術作品。
影視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方式,在今后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影視表現手法的創新,將有更多的方式來展現小說故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今后的小說影視改編或可采用新的表現手法和故事敘述方式,實現對原著更加忠實和獨特的改編;亦應注重傳達原著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內涵,并通過準確而深入地詮釋原著的精神和核心,使觀眾在欣賞影視作品的同時得到有意義的文化體驗。此外,小說影視化改編還可以與其他藝術形式和學科進行跨界合作,邀請文學理論家、導演、編劇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改編過程,確保對原著的深入理解與藝術創新相結合;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更加重視觀眾的參與和反饋,通過調研觀眾的期望和意見,及時調整改編策略和執行方向,以滿足觀眾的需求和期待。如是,在創造性轉化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改編創作者們必將探索出一條跨越歷史長河、接續時代價值的影視化創作獨特路徑和審美旨趣。
參考文獻
[1] 高宇,張羽萍,王寧怡.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J].國際公關,2023(5).
[2] 張航.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熱現象的探析[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21(6).
[3] 鐘群英.中國IP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21.
[4] 張文婷.《西游記》經典IP的動畫改編創作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7.
[5] 戴佳言.當下文學名著影視化傳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張天瑾,湖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