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壯
回憶是向時間的致敬。
在處于崇尚技術、物質至上的后工業時代,精神困惑和缺失的現實成為人們普遍狀態,關注個體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現實,重建自我的精神家園,與現實唯物質主義相對抗,是現代人無法回避的精神課題。
中國制造業規模居世界首位,但中國制造業快速增長的模式正在面臨挑戰,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不再接受破壞、工人群體呼喚愛與關懷,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正在消退。那么,中國制造未來的競爭靠什么支撐呢?
工業現代化的程度往往成為了衡量一個社會、經濟文明乃至多方面進步的標尺,工廠曾經是新中國的希望,滿載著國人的夢想。曾經有多少人為之奮斗,流汗,流淚,流血甚至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為那是一個飽受其辱的民族崛起的希望,表達了積貧積弱的民族洗刷恥辱的決心。在這樣的歷史情境和現實中,重新認識20世紀,中國在完成國家工業化的實踐和創造中表現出的社會主義工業精神,傳承其健康積極的理想性的精神內核,使之與當下一邊倒的技術主義、商業精神相抗衡,成為構建新“工業精神”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油畫是工業時代的藝術”(中國美協原主席、中央美院院長靳尚誼語),對中國傳統工業文明進行表現和反思,以中國老工業為題材進行藝術創作實踐,并得到社會關注的,多以表現東北老工業區的藝術家居多,不同于東北老重工業基地,從產業類型上看,開封是屬于裝備制造型老工業基地。作為國家認定的中部老工業基地,工業輝煌時期的開封曾擁有中央企業8家、省屬企業12家, 1983年時全市百人以上企業達到1117家,在價值、物資、人才、技術、就業、國防等方面為全國及河南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原地區第一臺鍋爐、第一臺電視機、第一臺電冰箱、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臺縫紉機、第一臺半導體收音機都產自開封。那時大廠云集,產品暢銷國內外。拖電廠曾是中國該領域最大的專業化企業,開封柴油機廠擁有國內先進的技術,機械廠獲國優部優,聯合收割機廠遠銷全國各省,開封拖拉機廠是全國最大的專業化企業,電機廠產品遠銷國內外,被媒體作為中國中小企業的領跑者報道,無線電一廠是國家省市重點企業,輕工業,汴京啤酒被譽為“豫啤之冠”,“矛盾”被稱為河南洗化行業的旗幟,火柴廠,搪瓷廠,玻璃廠,制藥廠……都是國家級省部級大廠。可以說開封的工業養育了幾代開封人,老工業企業已成為幾代開封人對那個時代的青春記憶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老城不可分割的地理坐標和歷史景觀記憶。
“80后”的我,生長在變革時代中的工人家庭,父母和親人多是工人,直到現在,回望過去的時光,我才覺得開始理解父母,開始有一點點理解他們那一代人,開始對關于工廠的一切回憶,感到珍貴,而當我和他們交流這些時,忽然發現他們眼中閃閃發亮。我的小姨說,一次她和姨父路過曾經工作過的工廠,早已改做文具生意的小姨父一定要去看看,可等他出來時,小姨說他“臉都木了”。那個他記憶中的老廠早已經消失盡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完全陌生的商品房小區。
《開封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記憶》繪畫作品的階段性完成,得益于我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年來我往復于老工廠廠區,采風寫生,到相關單位尋找影像及文獻資料,形成繪畫和影像檔案結合,當代圖景與歷史影像并置的學術性研究課題,對豫東開封的國家老工業基地歷史記憶和當代發展進行了多維度的歷史再現和藝術表現,通過美術作品的形式對那個時代的工業精神致以深深的敬意,以此回報社會,喚起觀眾愛國情感,催人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