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2023年2月2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要求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環境與健康風險為核心,以科學評估、精準施策、標本兼治、夯實基礎為原則,實施調查評估、分類治理、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加強制度和科技支撐保障,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體系,助力以更高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高水平建設美麗廣東。
制定方案,工作有章可循
此次印發的《工作方案》主要包括總體要求、工作任務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內容。
其中在“總體要求”中明確,“到2025年,基本掌握全省重點地區、重點行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生產使用狀況、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排放狀況、環境與健康風險狀況;落實重點管控新污染物禁止、限制、限排等環境風險管控措施,形成一批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和示范技術。新污染物治理機制逐步建立健全,新污染物監測、監管與科技支撐能力得到提升,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工作任務”部分提出五個方面的主要治理任務:一是開展調查評估,逐步摸清環境風險底數。實施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開展新污染環境調查監測和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篩查評估。2023年年底前完成重點行業中首輪化學物質基本信息調查和首批環境風險優先評估化學物質詳細信息調查。2025年年底前,初步建立省新污染物環境調查監測體系。動態更新省重點管控新污染物補充清單并適時完善管控方案。
二是嚴格源頭禁限,切實防范新污染物產生。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從源頭防范具有不合理環境風險的新化學物質在廣東省生產或使用。嚴格實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強產品中重點管控新污染物含量控制。
三是強化過程管控,有效控制新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規范抗生素類藥品使用管理,強化農藥使用管理。
四是深化末端治理,持續降低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加強新污染物多領域協同治理,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
五是加強能力建設,夯實新污染物治理基礎。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建立健全新污染物治理信息化平臺,提高智能化管控水平,加強新污染物治理科技攻關。強化監測能力建設,重點提升水源地、城市供水系統新污染物風險監測評估能力。
“保障措施”則從四個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生態環境部門牽頭,發展改革、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等參與的新污染物治理省級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組建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強化新污染物治理技術支撐。將新污染物治理納入美麗廣東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體系。2025年對本工作方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二是強化監管執法。嚴格落實國家和地方新污染物治理要求,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排放執法監測和重點區域環境監測。對涉重點管控新污染物企事業單位依法開展現場檢查,加大對未按規定落實環境風險管控措施企業的監督執法力度。
三是拓寬資金渠道。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新污染物治理領域,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新污染物治理的信貸支持力度。新污染物治理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四是加強宣傳培訓。廣泛開展新污染物科普宣傳,強化新污染物治理主體意識,引導公眾科學認識新污染物環境風險,樹立綠色、健康消費理念。
開展培訓,人員準備到位
《工作方案》也明確了在今后廣東如何對各項工作進行貫徹落實:一是做好宣傳解讀,讓管理部門掌握好管理要求,讓企業充分了解合規要求,有效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二是建立新污染物治理省級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組建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強化新污染物治理技術支撐。
三是組織開展新污染物信息調查監測評估工作。
四是實施新污染物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嚴格源頭禁限,強化過程管控,深化末端治理。
五是加快推進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建設,提升我省新污染物監測研究及風險防范能力,強化科技支撐。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副處長劉彩霞表示,《工作方案》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采取“篩、評、控”和“禁、減、治”的總體工作思路,即通過開展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篩查和評估,“篩”“評”出需要重點管控的新污染物,對重點新污染物實行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包括對生產使用的源頭禁限、過程減排、末端治理,這對于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環境與健康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為配合《工作方案》更好落地實施,2023年4月13日,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固體廢物與化學品處牽頭舉辦“廣東省首輪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首期培訓”,面向全省相關人員進行政策宣講解讀和業務培訓指導。
在培訓中,劉彩霞向參會人員宣講了2023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組織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宣貫培訓,著力做好宣傳解讀,讓管理部門掌握好管理要求,讓企業充分了解合規要求,有效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二是建立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制度體系,包括厘清各部門工作職責,統籌推進全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組織制定內部分工方案;結合全省實際,制定出臺廣東省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制度;研究制定廣東省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篩查和評估方案。三是成立廣東省新污染物治理專家委員會,秘書處設在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定期組織召開委員會大會,共商全省新污染物治理對策。四是開展廣東省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對全省各地市涉及122個行業小類,生產、加工、使用統計調查范圍內化學物質的所有企業開展基本環境信息類調查(4519種)、詳細環境信息類調查(41類)、重點管控信息類調查(14類)和公約履約信息類調查等調查。五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市結合本地產業特點,制定激勵政策,推動企業先行先試,因地制宜開展新污染物治理試點工程建設。
進行登記,源頭嚴格管控
為全面落實《工作方案》在工作任務中提出的“嚴格源頭管控,切實防范新污染物產生,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這項重點內容,廣東省固體廢物和化學品環境中心(以下簡稱“省固環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今年固環中心將配合省生態環境廳里,嚴格執行生態環境部《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辦法》,不遺余力地推進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是一項國際通行的化學品環境管理制度,要求在新化學物質生產或者進口前,識別其環境危害,評估其生產、加工使用、廢棄處置全生命周期的潛在環境風險,實施登記許可,建立源頭管理的“防火墻”,防止具有不合理環境風險的新化學物質進入經濟社會,防范這類化學物質損害生態環境和危害公眾健康。
同時《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辦法》也規定,以下三種情形不適用該辦法:進口后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存放且未經任何加工即全部出口的新化學物質、醫藥(含原料藥)、農藥(含農藥原藥)、獸藥(含原料藥)化妝品、食品、食品添加劑、飼料、飼料添加劑、肥料等產品以及放射性物質。
該工作人員說:“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將重點督促企業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風險防控主體責任。強化與國家的監督執法聯動,加強對新化學物質生產者、進口者和加工使用者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登記情況的監督,加大抽查頻次,對違法企業予以依法處罰。”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魏源送與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江桂斌曾聯名提交提案,呼吁加強科技幫扶,提升地方生態環境監測系統的新污染物識別、監測與評估能力,助力地方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
魏源送和江桂斌聯名建議:應加強科技幫扶,以有雄厚工作基礎的科研院校為主力,“一地一策”開展駐點跟蹤研究和培訓,幫助地方深入開展新污染物的識別、監測、評估和防控,提升治理能力建設;可依托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科研院校、社會監測機構等,逐步開展摸底調查,編制排放清單,建立覆蓋全域的新污染物監測體系,構建優控新污染物清單數據庫及動態更新機制,完善全過程環境風險管控、預警方案和策略。
在加強科技支撐,提升治理能力建設方面,廣東已經開始先行先試、謀篇布局。為開展新污染物的環境篩查與識別、環境毒性效應測試、基準與標準制定、環境風險評估和突發事件應對等多方面技術和體系研究,由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建設的國內首個新污染物風險評估與管控實驗室,也將在2023年底建成,這標志著廣東省將在全國率先建成本土的新污染物分析測試平臺,填補廣東省在新污染物分析管控領域的空白。
據悉,此實驗室將分兩期建設,建設架構為“1+4”體系,即利用廣東省率先建成本土的新污染物分析測試平臺1平臺,開展新污染物環境篩查識別技術、新污染物環境過程和毒性效應、新污染物環境風險評估技術體系、新污染物環境基準標準制定體系4大方面的研究。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健全大灣區新污染物分析檢測體系,提升大灣區環境分析檢測能力、環境監管能力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