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雯
與常規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較晚,來源廣、涉及領域多,治理難點多,環境風險隱蔽。要想提出“對癥”的治理方向和目標,應該先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和監測,摸清污染物“底數”,為后期的治理做好鋪墊。
與常規污染物監測相比,新污染物監測又有什么不同?帶著疑問,筆者走進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省監測中心”),采訪幾位專業人士。
科研業務融合,提出新的挑戰
新污染物具有“新”“多”
“廣”等特點。我國是化學物質生產使用大國,在產在用的物質種類繁多,隨著人們對化學物質環境和健康危害認識的不斷深入,以及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環境中可被識別出的新污染物還在持續增加。基于新污染物的特點,作為新污染物管控、治理的重要基礎,新污染物監測無疑將面臨更多新要求、新難點和新挑戰。
我國新污染物監測工作基礎和能力相對薄弱,監測技術體系尚未健全,環境監測方法尚不完善。今年3月1日我國正式施行首版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明確列出了需要重點關注的14類新污染物,同時對各省市的新污染物監測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我們關注的新污染物主要有四大類,第一類是新型、潛在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如全氟化物或多氟化物,日常生活使用的化妝品、速干衣及某些食品包裝材料等都含有該物質;第二類是抗生素,這一類大家都比較熟知,但目前針對這一類的監測相對較少;第三類是環境激素,也就是經常說的內分泌干擾物,比如雙酚A類;第四類是微塑料,這也是目前關注度較高的污染物之一。”省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舊”污染物相比,這些新污染物在環境中含量較低,且較難降解,如某些全氟化物,需要40年才能降解到一半的量,還有部分溴代阻燃劑和多種農藥等都被國家列為持久性有機物。這些物質能在生物體內中聚集,隨著生物鏈不斷延伸,將新污染物富集到更高級的生物體內,且積累的量也越多,如北極熊身體里就能檢測到新污染物的存在。
監測,是新污染物管控、治理的重要基礎。據了解,為了進一步加強新污染物監管工作,2021年,生態環境部啟動了新污染物監測試點工作,開展了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物等新污染物的監測技術方法研究,以及基于高分辨質譜的靶向/非靶向篩查和準定量技術研究,并在部分試點地區開展全流程技術驗證。2023年,生態環境部將廣東作為試點省份之一,要求廣東及有條件的地市開展相關能力建設。
“其實在這之前,廣東已經開展了新污染物相關工作,但因為前期重點工作在水、土、氣生態環境污染攻堅方面,我們中心對新污染物的關注主要是以科研為主,省內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則在新污染物相關領域做了很多基礎研究。”省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基于國際履約項目及國家和廣東省環境管理需求,省監測中心以科研課題為主開展新污染物監測技術研發。從2009年起,省監測中心積極開展了多氯聯苯(PCBs)、POPs、二噁英等新污染相關項目,先后開展了《重點城市群大氣復合污染綜合防治技術與集成示范》《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的立體觀測及污染過程》《全國重點地區環境與健康專項調查》《廣東省中挪合作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地方履約能力建設項目二期》《新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檢測技術研發與污染防控平臺》等項目研究,促使省監測中心在POPs監測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雖然省監測中心具備一定的新污染物監測能力,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具體針對某一類污染物來開展,并未對全省新污染物主要種類和分布情況做具體的摸排監測,所以,目前全省新污染物仍然處在底數不清的階段。
摸清全省底數,
做好“篩”和“評”
相比常規污染物,外環境中新污染物含量更低,對檢測儀器靈敏度的要求更高,且有些化合物會邊檢測邊降解,要做好新污染物監測還真不容易,具體工作又該如何開展?
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中,提出要通過對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的篩查和評估,不斷完善新污染物調查監測體系,助力解決新污染物“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的情況。
如何“篩”新污染物?目前的技術主要有效應導向分析、成組毒理學分析系統、靶向和非靶標污染物篩查技術等,通過這些技術,能夠確定樣品中的各種有害物質,也能從中發現管控名錄之外的新污染物。
“與以前的監測工作相比,對新污染物監測增加了關鍵一環——非靶向篩查,這也是我們監測能力建設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素。”據介紹,對于摸清廣東新污染物總體情況,省監測中心主要采用非靶向篩查技術。非靶向篩查檢測技術,就是監測人員利用儀器,通過全掃描的方式,對所有具有質譜響應的物質都進行篩查掃描分析,然后通過數據庫進行數據對比處理,從而識別出具體物質。
“通俗地說,就是對樣品進行比較粗糙的摸排,得出哪些種類的物質含量較高。由于環境中的新污染物相對含量較低,我們還得先對樣品進行濃縮,再通過色譜-串聯高分辨率質譜儀器進行篩查,將不同類別不同含量的檢測結果與數據庫進行自動匹配,在數據庫無法匹配的情況下,分析人員的未知物判別經驗豐富度就至關重要,最終識別出含量較高的目標污染物,之后再進行有針對性的定量分析。”省監測中心分析測試與環境應急室吳建剛表示。
由于目前廣東省內新污染物底數不清,對樣品進行非靶向篩查尤為重要。而進行非靶向篩查,則要用到色譜-串聯高分辨率質譜等高端儀器和專業人才。
“非靶向篩查的使用分析測試儀器只能依靠進口,并且價格昂貴,一臺分析儀器就要400萬左右。”吳建剛表示,因為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建設工作要求剛提出不久,省監測中心采購的分析儀器還未到位,所以,2023年非靶向篩查工作主要通過外委的方式開展。
篩查后則是定量分析和風險評估。新污染物的定量分析,和常規污染物一樣,都是通過高分辨氣相-高分辨質譜儀、液相色譜儀、液相色譜-質譜儀等檢測機器進行監測。由于以往的污染物監測都需要進行這兩個步驟,因此省監測中心也培養了不少“熟手”“巧手”。
水環境作抓手,夯實監測能力
在省監測中心,筆者看到了1600平方米的POPs實驗室,還有800平方米的超潔凈室,實驗室里3臺檢測儀器安靜的待在臺面上,有高分辨氣相-高分辨質譜儀、液相色譜儀、液相色譜質譜儀,這都是省監測中心為保障新污染物監測工作需求配備的硬件條件。
想要做好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建設,搭建新污染物監測網絡,光靠硬件還不夠,監測人員技能等軟件也要跟上。
據介紹,現有的廣東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主要針對的是已納入常規管理的污染物,要想搭建新污染物監測網絡,首先得摸清全省新污染物底數,省監測中心是該項工作的主力軍之一,目前在全省全氟化合物和溴代阻燃劑監測調查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根據新污染物的環境管理需要及試點工作要求,2023年,省監測中心計劃在全省盡可能多的點位進行采樣監測,確保全面、精準地完成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初步建設。
“結合國家2023年新污染物監測方案,省監測中心今年將以全省集中式飲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水、印染及電鍍行業廢水等為抓手,重點關注國家清單中列明的污染物,開展全省新污染物監測。”省監測中心分析測試與環境應急室副主任趙金平透露,通過對水環境中新污染物的非靶向篩查、定量監測,初步摸清全省新污染物類別及分布情況。
下一步,省監測中心將加大新污染物監測技術、精準溯源技術研究,不斷夯實新污染物監測基礎能力,加快技術標準體系、實驗能力等建設,對新污染物檢出種類多、暴露風險大的重點區域進一步加密監測,支撐新污染物治理與管控。
由于分析測試儀器價格昂貴,對技術能力和人才隊伍要求高,對于21個駐市站的新污染物監測工作,如果今年全面鋪開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急需全省上下一齊加強相關能力建設,以適應新污染物調查監測試點工作需要。按照國家2023年新污染試點工作要求,省監測中心在做好新污染物摸查監測的同時,選取了在儀器配備充足和有機分析能力較強的部分地市站一并參與新污染監測試點工作,也鼓勵各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逐步建立轄區內特征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形成上下聯動,全面提升廣東省新污染監測的綜合實力。
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起步較晚、基礎薄弱、治理難度大,對環境監測部門而言,要想補齊不足與短板,還面臨諸多挑戰。廣東省已出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省監測中心將加速新污染物監測能力建設,為健全全省風險管控機制“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