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輝
隨著醫藥板塊關注度提升,近期醫療器械熱度也有所回升。從基本面角度看,隨著疫情高基數消化以及行業學術會議重啟,短期醫療器械也存在困境反轉的交易機會。從中長期視角看,在滲透率提升、國產替代以及國際化加持下,醫療器械領域仍有諸多投資機會可以挖掘。
放眼整體醫療生物,器械領域不可或缺,但短期熱度確實不如醫藥。一方面是因為醫藥的景氣底部夯實,利空基本出盡,另一方面是醫藥近期催化劑頻出,比如君實生物的PD-1 獲得了FDA 批準,恒瑞醫藥與德國默克達成Licenseout協議。相比之下醫療器械的看點稍遜一籌,近期漲幅不算突出,但行業也在經歷類似的困境反轉。
其一,與CXO類似,器械公司因疫情導致的高基數正逐步得到消化。
過去三年時間,不少醫療器械公司迎來了黃金發展期:一方面,疫情加速了醫療新基建的落地,大型醫院擴容和基層醫院提質改造給不少國產設備帶來了發展機遇,比如從事醫療影像設備的聯影醫療,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29.79億元躍升至2022年的92.38億元;另一方面,新冠檢測項目也給從事體外診斷業務的器械公司帶來機會,比如安圖生物營業收入從2019年的26.79億元提升至2022年的44.42億元。
但2022年開始這類公司不得不面臨高基數的業績壓力。典型像安圖生物,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出現1.19%的下滑,一改前幾年高歌猛進的姿態,不過今年大多基數問題也能消化完畢。
其二,三季度醫療反腐高壓導致的銷售壓力正逐步消除,正軌回歸可期。從7月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發文將醫療行業反腐列為下半年醫改重點開始,三季度包括器械、醫藥在內的醫療生物企業都面臨業務承壓的情形,大量學術會議停止或延期舉辦,進而影響到器械招標、入院等環節推進。
所以即便是器械龍頭邁瑞醫療,三季度單季營收增速也從過去幾個季度清一色的20% 下降至11%。不過隨著9月多場學術會議重啟,行業正逐步恢復日常經營,預計滯后的需求將在未來一兩個季度重新釋放,也給投資者帶來性價比更高的布局機會。
滲透率方面,根據咨詢機構羅蘭貝格數據,2022年國內醫療器械行業市場規模9582億元,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但要論藥械比(醫藥跟器械規模的比例)國內仍高達2.9,全球平均為1.4,部分發達國家僅為1,從該角度講,醫療器械的整體成長性甚至要優于醫藥。
比如在醫療設備領域,國內每百萬人口CT擁有量約為20臺,僅為美國的1/2、日本的1/5,國內每百萬人擁有的核磁共振設備僅6.6臺,遠低于日本韓國等鄰國。因此,對于邁瑞醫療、東軟醫療、聯影醫療、開立醫療等從事中高端醫療設備的廠商,無疑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國產替代方面,無論是醫療設備、高值耗材、低值耗材還是體外診斷領域,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還有不少空間。比如在體外診斷的化學發光領域,羅氏、雅培、貝克曼和西門子四大外企仍壟斷了國內70%的市場份額,目前在邁瑞醫療、新產業、安圖生物三家國產廠商性能都已接近四大外企的背景下,國產替代悄然開始。
一方面,國產廠商采取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比如新產業跟亞輝龍在外企布局不足的自身免疫病檢測領域發力,先打入三甲醫院完成裝機,再通過儀器的封閉性為其他主流項目導流;另一方面,在集采趨勢下,國產廠商憑借價格優勢有望逐步替代進口,比如此前就曾多次發生外企不愿降價退出的情形。
當國內器械企業兌現滲透率提升和國產替代后,還可演繹出海國際化的邏輯。參考海外企業,本土市場往往僅貢獻部分收入,比如醫療設備領域的G.P.S:GE醫療,來自美加地區的營收占比僅為44%,飛利浦醫療來自北美的營收占比為42%,西門子醫療來自美洲的營收占比為40%,對比來看,在國內眾多器械企業中,即便是海外營收占比最高的邁瑞也只有40%左右,國際化是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星辰大海。
考慮到大量器械企業收入以國內為主,而器械領域的集采風險還未充分釋放,目前僅高值耗材領域有明顯推進,因此類似2020-2023年藥企的集采,是大部分醫療器械企業未來會面對的風險。
關于器械集采,不妨參考樂普醫療近幾年的業績走勢。從2020年冠脈金屬支架集采開始,該公司2020年、2021年、2022 年的營收增速分別是3.12%、32.61%、-0.47%,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繼續下滑19.36%;雖然公司曾多次表示公司已走出集采陰霾,至少目前無論從業績還是股價上來看,市場信心的恢復尚需時間。
相對而言,技術難度更高的醫療設備,或許在集采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會稍小。而對于像體外診斷領域的儀器及試劑,盡管當務之急是國產替代,但考慮到這類產品壁壘不高,企業利潤率卻很高,比如邁瑞醫療體外診斷類產品的毛利率高達60%,新產業的整體利潤率更是高達70%,盡管是低值耗材,很難說就能因此免于集采。
從更大層面講,考慮到器械行業“小批量多品類”的特性,多產品線布局可能才是器械行業的護城河,這也有利于在集采的大環境下抵御風險。海外大型器械公司基本是多元化的業務構成,如美敦力,早期從起搏器單品起家,后逐步延伸到了外科、糖尿病等業務,而像醫療設備領域的G.P.S也不是只有影像設備業務,如西門子醫療的影像業務大概只占一半收入,此外還有30% 的體外診斷、15%的放療等等。
從這個角度講,邁瑞醫療在國內器械領域的龍頭地位確實當之無愧。公司涉及產品線非常廣泛,從監護產品到影像產品,從體外診斷到植入物,公司皆有相應布局。或許這也是公募基金集體抱團邁瑞的原因,三季報公募對邁瑞的持股市值遠超器械行業第二到第九名的總和。(本文提及個股僅做分析,不做投資建議。)

數據來源:Wind,取值時間為:2023 年11 月0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