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軍 馮育青 范竟成 朱錚宇 范如宇 張曼玲
(1 蘇州工業園區綠繡眼生態咨詢工作室 ,江蘇 蘇州 215021;2 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江蘇 蘇州 215128;3 蘇州市林學會,江蘇 蘇州 215011)
太湖為全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是雁鴨類、涉禽等水鳥集中分布的區域(錢國禎等, 1980; 趙肯堂等, 1990; 高維平等, 2000)。長江中下游濕地是鶴類、天鵝和雁類等水鳥主要的越冬地之一(Cao et al., 2009),長江口濕地與太湖均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上重要的驛站之一。蘇州既為太湖平原地區,又為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區,擁有太湖70%的水域面積和158 km 的長江岸線。周婷婷等(2018)對蘇州市鳥類物種進行調查和統計,高偉等(2008)對長江口潮灘濕地鳥類適棲地作了營造實驗研究,但關于蘇州市太湖和沿江濕地的鳥類群落研究少見報道。本文通過對兩地水鳥的調查研究,旨在掌握兩地水鳥棲息狀況和分布差異,為改善水鳥棲息地提供參考依據。
蘇州市(119°55′—121°20′E,30°47′—32°02′N)地處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中部,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太湖位于蘇州市西南部,湖泊水域遼闊,建有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太湖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東太湖濕地公園、太湖綠洲濕地公園等多個濕地鳥類保育場所(范竟成等, 2016)。在以上濕地公園以及西山消夏灣濕地、金墅港濕地、烏龜山濕地和蘇州灣濕地開展太湖鳥類調查。在張家港沿江西水道、通州沙、雙山島、鐵黃沙、白茆口、瀏河口、浪崗水庫開展沿江鳥類調查。太湖以大面積開闊湖泊為主,其次為農田和庫塘,且植被覆蓋較好。沿江地區以長江及潮間帶灘涂為主,其次為圍墾的農田。
2015—2022 年于鳥類繁殖的春夏季、遷徙的春秋季和越冬季,對蘇州市太湖和沿江濕地的水鳥資源進行調查(圖1)。采取樣帶法步行調查,樣帶寬100 m,長2 ~3 km;步行速度約1 ~2 km/h;少數樣地因環境特殊,采取樣點法調查,樣點半徑為100 m,每個樣點統計時間為10 min。利用雙筒望遠鏡(8×42)和單筒望遠鏡(SWARoVSKI ATX30-70×95 等)觀察、聽叫聲辨識來鑒定和記錄樣帶(樣點)上所見鳥類種類和棲息環境,并用相機(Canon 7D mark II,Canon EF 100-400mm f/4.5-5.6L IS IIUSM)拍攝記錄。鳥類鑒定參考《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馬敬能新編版)》(約翰·馬敬能, 2022)、《東亞鳥類》(馬克·布拉齊爾, 2020)、《臺灣野鳥手繪圖鑒》(蕭木吉等, 2015),分類系統參考《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四版)》(鄭光美,2023)。瀕危和受保護情況主要參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 2021)、《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1)等。

圖1 調查點位示意圖Fig.1 Location of Survey area
采用二元相似性系數公式測算兩地物種相似度:SI=C/(A+B-C),其中,A+B為比較的兩個地區物種種類之和,C為兩區的共同種類數;SI值為0.00 ~0.25,屬極不相似;SI值為0.25 ~0.50,屬中等不相似;SI值為0.50 ~0.75,屬中等相似;SI值為0.75 ~1.00,屬極相似。按照鳥獸物種多樣性測度的G-F指數方法(蔣志剛等, 1999),在科、屬水平上分析鳥類多樣性。利用生物普查得到的鳥類和獸類名錄計算一個地區的物種多樣性。
蘇州太湖和沿江濕地共記錄到水鳥9 目20 科146 種,記錄個體數量達143 365 只(表1),其中,太湖和沿江分別有7 目15 科107 種和9 目20 科139 種。蘇州太湖水鳥物種數量比沿江地區少24%,但水鳥個體數量比沿江地區多253%(表2,表3),兩地的冬候鳥種數和個體數量均明顯高于其他居留型,其中,太湖的冬候鳥個體數量占總數量的94.8%,而沿江的旅鳥物種數和個體數量顯著高于太湖。

表1 蘇州太湖和沿江水鳥組成、數量及分布Table 1 Composition, maximum counts and distribution of waterbird species in the Tai Lake and the Yangtze River in Suzhou

注:1. 居留型:R 為留鳥Residents,S 為夏候鳥Summer migrant,W 為冬候鳥Winter migrant,V 為迷鳥Vagrant,P 為旅鳥Passing migrant birds。2. 瀕危和受保護名錄:1)PROT 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分為Ⅰ級和Ⅱ級;2)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保護等級,CR 為Critically Endangered(極危),EN 為Endangered(瀕危),VU 為Vulnerable(易危),NT 為Near Threatened(近危)

表2 太湖和沿江水鳥種數及比例Table 2 The Counts and Proportion of Waterbird Species in the Tai Lake and the Yangtze River

表3 太湖和沿江水鳥個體數量及比例Table 3 The Maximum Counts and Proportion of Waterbirds in the Tai Lake and the Yangtze River
太湖的雁形目、鵜形目、鶴形目和鰹鳥目物種數量與沿江接近,但雁形目、鶴形目和鰹鳥目在太湖的個體數量顯著高于沿江,分別高達56.28%、64.5%、48.1%,而沿江的鸻形目物種數量和個體數量分別比太湖高38.9%和42.1%。太湖和沿江兩地分別有水鳥107種和139 種,其中共有種為47 種,SI值為0.68,屬中等相似;兩地雁形目、鵜形目鳥類的SI 值分別為0.86、0.83,屬極相似;而鶴形目、鸻形目鳥類的SI值分別為0.58、0.6,屬中等相似。
太湖和沿江兩地在科、屬水平上的鳥類多樣性分析結果顯示(表4),沿江水鳥的科數、屬數、物種數高于太湖地區,但太湖地區的F 指數和G-F 指數較高,兩地G 指數相同。

表4 太湖和沿江水鳥多樣性的指數Table 4 The Diversity of Waterbirds in the Tai Lakeand the Yangtze River
蘇州太湖和沿江地區水鳥群落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名錄的有34 種,包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物種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 青頭潛鴨(Aythya baeri)、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勺 嘴 鷸(Calidris pygmaea) 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物種鴻雁(Anser cygnoides)、灰鶴(Grus grus)、大杓 鷸(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等。列入IUCN 紅色名錄的受威脅鳥類有19 種,包括極危等級的青頭潛鴨、 勺嘴鷸、 白鶴(Leucogeranus leucogeranus),瀕危等級的黑臉琵鷺、東方白鸛等。太湖地區記錄超過其東亞地理種群數1%標準的水鳥有8種,其中羅紋鴨(Mareca falcata)5 815 只、紅頭潛鴨(Aythya ferina)8 722 只、青頭潛鴨42 只、鳳頭潛鴨(Aythya fuligula)2 960 只、斑頭秋沙鴨(Mergellus albellus)1 518 只、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9 872只、白骨頂(Fulica atra)59 889 只、鶴鷸(Tringa erythropus)259 只,主要分布在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東太湖濕地公園、太湖綠洲濕地公園和金墅港濕地(圖2);沿江地區記錄超過其東亞地理種群數1%標準的水鳥有3 種,其中卷羽鵜鶘(Pelecanus crispus)65 只、中杓鷸(Numenius phaeopus)1 208 只、羅紋鴨1 455 只,主要分布在張家港沿江西水道濕地和鐵黃沙濕地(圖2)。

圖2 太湖和沿江重要水鳥資源分布示意圖Fig.2 Distribution of important waterbird in the Tai Lake and the Yangtze river
不同類型的水鳥各有偏愛的棲息地(吳劍鋒等, 2012),結合太湖和沿江濕地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表5),湖泊、庫塘等開闊深水域適合雁形目、??目、鰹鳥目、鶴形目游弋;灘涂、農田等淺灘淺水濕地適合鵜形目、鶴形目、鸻形目水鳥棲息。

表5 太湖和沿江濕地水鳥棲息地偏愛Table 5 Preference for habitats of waterbird in the Tai Lake and the Yangtze River
蘇州太湖和沿江水鳥均以冬候鳥為主,分別占總種數的53.27% 和45.32%,太湖冬候鳥個體數占比極高(占94.8%),因為太湖大面積湖泊環境能吸引和容納較大量的雁形目、鶴形目、??目等冬候水鳥的棲息。沿江旅鳥物種數和個體數都顯著高于太湖地區,鸻形目水鳥在旅鳥中比例達83.3%,沿江鸻形目水鳥物種數和個體數量遠高于太湖地區。
太湖和長江最近距離僅50 km,但兩地的水鳥物種組成為中等相似(SI=0.68),其差異表現在鸻形目、鶴形目等鳥類在沿江地區擁有大面積天然灘涂濕地,對鸻形目水鳥具有較大吸引力。在科、屬水平(F指數、G指數和G-F指數)上,太湖水鳥多樣性略優于沿江地區,主要原因在于太湖的濕地類型更為豐富、植被情況更好。不同類型的水鳥各有偏愛的棲息地類型(吳劍鋒等,2012),保護不同的濕地類型,有利于保護水鳥多樣性。
蘇州太湖和沿江地區記錄超過其東亞地理種群數1%標準的水鳥分別有8 種和3 種,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轉停歇地和越冬地。但一些鳥種個體數的年際波動較大,例如,羅紋鴨在太湖的數量變化較大,從2019年最高的5 818 只減少到2021 年的847只,可能受人為打撈水草、冬季食物減少的影響。沿江的中杓鷸數量呈下降趨勢,從2015 年的1 208 只減少到2022 年的202只,主要由于灘涂濕地的圍墾施工,棲息地減少,此結論與曾健輝等(2021)提出的鸻鷸類較雁鴨類更難適應水位變化的觀點相符。
蘇州地區水鳥約有152 種(馮育青等, 2021),本文記錄到的太湖和沿江濕地共146 種,占蘇州水鳥種數的96.05%。太湖濕地的雁形目、鶴形目(主要為白骨頂)水鳥在蘇州地區具有明顯優勢,需加強封閉水域的管理,應限制漁船、游艇等進入,避免水鳥受驚擾;控制水草清理頻度,沉水植物是眾多水鳥冬季的食物來源,過度打撈水草會造成水鳥食物短缺。沿江濕地的天然灘涂濕地,是鸻形目水鳥(特別是鸻鷸類)在蘇州地區賴以生存的關鍵棲息地,應加強天然灘涂的保護;加強圍墾區人工濕地的管理,鸻鷸類水鳥利用低潮位在灘涂上覓食和棲息,漲潮時會尋找高潮位棲息地,應對沿江地區已圍墾的農田進行改進,在4—5 月和8—9 月實施翻耕放水,成為鸻鷸類高潮位棲息地,有利于提升水鳥多樣性。
2015—2022 年調查蘇州市太湖和沿江濕地的水鳥資源,共記錄水鳥9 目20科146 種,記錄個體數達143 365 只,兩地各有水鳥107 種和139 種。兩地的水鳥群落物種組成具有明顯差異,蘇州市太湖地區水鳥以雁形目、鶴形目、??目為主,沿江地區水鳥以鸻形目為主,太湖和沿江地區記錄超過其東亞地理種群數1%標準的水鳥分別有8 種和3 種,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上具有重要保護價值。針對太湖和沿江濕地的水鳥保護,應根據水鳥類群對生態要求的差異,因地制宜地制定水鳥棲息地保護方案,針對性地開展濕地修復和管理。
致謝:感謝錢鋒先生、鄧郁先生在數據收集方面給予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