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部署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
日前,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決定在北京等15個省(市)的43個城市開展為期4年的低效用地再開發
試點,聚焦盤活存量土地探索創新政策舉措,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鄉高質量發展。
《通知》圍繞盤活利用存量用地,聚焦低效用地再開發,支持試點城市重點從四個方面探索創新:在規劃統籌方面,強化規劃統領,突出高質量發展導向,引導有序實施;在收儲支撐方面,完善收儲機制,拓展收儲資金渠道,完善征收補償辦法;在政策激勵方面,探索資源資產組合供應、完善土地供應方式、優化地價政策工具、完善收益分享機制、健全存量資源轉換利用機制;在基礎保障方面,嚴格調查認定和上圖入庫、做好不動產確權登記、妥善處理歷史遺留用地等問題。
第四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發布
日前,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的通知》(第四批),明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路徑、典型模式和后續工作重點,向各地推薦11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
11個典型案例是:浙江省杭州市推動西溪濕地修復及土地儲備促進濕地公園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浙江省安吉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江蘇省常州市鄭陸鎮整理資源發展生態產業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福建省南平市推動武夷山國家公園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山東省東營市鹽堿地生態修復及生態產品開發經營案例、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茶卡鹽湖”發揮自然資源多重價值促進生態產業化案例、北京城市副中心構建城市“綠心”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六堡茶產業賦能增值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石漠化綜合治理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天山花海一二三產融合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生物多樣性補償案例。
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建設方案印發
9月5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建設工作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以“數字化”“網絡化”支撐實現國土空間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化”。
《方案》明確,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建設任務,即業務聯動網絡、信息系統網絡、開放治理網絡。到2025年,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基礎架構形成,完成建設試點,形成經過實踐驗證、科學可行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建設技術方案,統一網絡架構、場景功能、算法模型、數據治理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到2027年,上下聯通、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的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絡基本建成,開放治理生態總體形成。
自然資源部將選擇部分積極性高、工作基礎好的省份、城市或區(縣),部署開展試點,探索多層級的建設方法路徑和政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