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璐 劉思遠
“項目全面完成試點建設任務,同意通過驗收。”9月20日,自然資源部驗收組專家在聽取平臺的相關匯報后表示。
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以下簡稱濟源示范區)是自然資源部組建后批復的首個國家級全域產城融合示范區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試點城市。平臺于2019年9月啟動建設,匯聚全區統一的時空大數據三維“一張圖”,開發出適合不同受眾的版本,對接智慧國土、智慧公安等典型應用系統,助力推動城市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匯聚“一張藍圖”
“通過平臺不僅可以直觀地看到地面的設施,而且可以了解深埋在樓宇間、地下的管線和人口、企業等各類數據。”濟源示范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理信息科科長王佩霞介紹道。
文化城、籃球城、世紀廣場……進入實景三維地圖,一座由數據映射出的虛擬城市躍然眼前,整個城市空間以實景三維形式在屏幕上一覽無余。
透過電腦屏幕,密密麻麻的地名地址信息布滿地圖上,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地圖覆蓋全區域,放大后,可清晰地掌握房屋、道路等多尺度、多類型、多時相的地理信息數據。
平臺建成覆蓋全域7大類900余小類橫跨13個部門的時空大數據資源池,接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智慧城市決策會商系統等8個示范應用,涉及基礎時空、公共領域、自然資源、物聯網實時感知、互聯網在線協同900余類數據,融合形成統一的時空大數據三維“一張圖”。
共建智慧平臺
據技術人員介紹,平臺采用“一平臺、三版本、多網格、齊匯聚”模式,搭建面向不同受眾的3個版本的子平臺,即面向自然資源管理的業務版、面向電子政務外網的政務版和面向社會公眾的公眾版。
業務版依托時空數據庫管理系統部署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節點,為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服務,支撐規劃、審批、監督等全過程應用。
政務版可為各行業、各領域提供跨部門的地理信息共享服務,滿足各領域不斷發展的智慧化應用需求,通過數據的網絡共享與交換,打破信息壁壘,建立“一部門一網格、所有部門齊參與”的共建共享機制,解決以往時空數據共享難、更新難問題。
公眾版與“天地圖”互聯互通,通過生活服務、便民教育、公共設施、衛生社保、交通出行等專題對社會公眾開放時空數據地圖服務。
此外,濟源示范區還實現常態化接收部、省各級衛星中心推送的衛星數據資源,全省2米分辨率遙感影像季度覆蓋,0.8米分辨率遙感影像雙月更新,持續向平臺注入數據活力。
賦能典型應用
“龍泉路上的交通信號燈壞了,車輛擁堵,請你們趕快過來。”10月10日8時15分,濟源示范區沁園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民警打開平臺中的公安局全警合成作戰一體化指揮調度系統,立即調度離報警群眾最近的警車向事故地出警,順利解決群眾的求助。
“平臺可以實時向公安部門提供高清影像電子地圖、詳細的地名地址等地理信息數據,能直觀智能地顯示城市狀況,有效輔助辦案,為城市治安、公共安全服務提供便利。”王佩霞說。
此外,平臺還應用于智慧教育。在平臺數字地圖上制作招生信息“一張圖”,通過公眾版向市民發布公示,有效避免家長對招生信息的誤判、誤讀。
截至目前,平臺還對接濟源示范區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環保、智慧應急、智慧住建等典型應用系統,提供數據服務。據統計,在試運行期間,平臺累計調用服務3250萬次。
與此同時,平臺建設過程中,在河南省率先開展實景三維、地理實體等新型基礎測繪產品建設實踐,初步構建起全域10米網格地形級實景三維,城市建成區5厘米分辨率城市級實景三維,全域共10大類、36小類地理要素、87萬個地理實體的新型基礎時空數據庫。三維數字底座融合高清攝像頭、無人機、氣象、水利等物聯網感知設備,實時掌握城市運行管理情況,廣泛應用在自然資源監管、生態保護修復、城市公共應急等領域,為實景三維河南建設貢獻了經驗。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平臺應用領域,積極推進數據要素向數字資產轉化,為城市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學可靠的服務支撐。”王佩霞說。(作者單位:濟源產城融合示范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