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薇
《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第六感源于身體的內部刺激,舌頭對觸碰的敏感度比指尖更高。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揭示,舌頭也許存在第六感,除了能識別甜、酸、咸、鮮、苦等滋味,還能識別碳水化合物。舌尖上的科技,不只與美食相關,還深入生活設計中,帶來無限創意,甚至幫助殘障人士提高生活質量。

通俗地說,分子料理技術讓一些菜系區別于傳統菜肴,從視覺、嗅覺、觸覺上增加就餐者的食欲或刺激感,從而帶來新鮮的體驗。說起“棉花糖”,你可能對分子料理會有更直觀的感受。它改變了砂糖原有的樣子,將顆粒狀的砂糖經過高溫熔化成糖漿,再用高速旋轉的機器甩出細細的糖絲,直到變成棉絮狀。
提出分子料理的并不是某位大廚,而是匈牙利物理學家尼古拉斯·庫提和法籍化學家艾維·提斯。科學家運用精確計量手段,通過化學、物理等技術制造出奇妙的食物。
用分子料理技術處理的一道名菜是“水果魚子醬”。它其實和魚子沒有任何關系,而是將加入了橙汁的卵磷脂滴入某種鈣鹽成分的溶液里凝結而成的,使得果汁擁有了和魚子醬一樣的口感和外形。所以,分子料理就是將分解物質再重組的理論運用于美食領域。

許多人對3D 打印并不陌生,如果將3D 打印技術融入餐桌,“打印”出各式各樣的食物,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呢?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3D 打印機,使用全麥餅干、花生醬、香蕉泥、櫻桃糖漿等原料制作出了芝士蛋糕。以色列的一家食品公司和新加坡的一家鮮味肉類公司合作,用培養出來的石斑魚細胞制作石斑魚魚片,再將其轉移到特殊的3D 打印機上。研究者將魚類和植物細胞添加到“生物墨水”中,用一臺獨特的3D 打印機來制作魚片。兩家公司預計于2024 年在新加坡正式推出首批產品,目前正等待監管部門的批準。

對科學家來說,舌頭是身體中奇妙的“工具包”,它引領我們走進味覺世界。在神經科學領域,舌頭不斷地被研究和開發,成為殘障人士的“眼睛”“腿”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驚喜。
日本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套電子輪椅,與一般的輪椅不同,它可以通過舌頭來控制其移動。這款輪椅在用戶的下巴上附著一片電極硅膠感應器,當臉部肌肉運動時會產生微弱的生物電信號,硅膠感應器便將這些信號發送到計算機上。當舌頭沿著某個方向移動時,計算機就能識別信號并指示輪椅沿著舌頭移動的方向移動。
舌頭還能幫助視障人士“看世界”。美國科學家研制了一種可以用舌頭“看”的眼鏡。它配備了微型攝像機拍攝圖像,并將圖像信息通過一個連有很多細導線的塑料感應片轉變為電信號,再通過電信號不斷刺激舌頭表面神經,并將這種刺激傳到大腦,大腦再將這些刺痛感轉化為圖像,盲人就可以“看到”圖像。

舌尖上的科技,有的領域并不與美食直接掛鉤,但也作用于人們的感官體驗?!俺浴背龌又?,還有別樣的收獲。
奧地利設計師博格設計了一組超越味覺的餐具,取材來自當地的黏土,再通過手工和模具制作,突出自然的美感。他認為,除了舌頭的味覺、嘴唇的觸覺、鼻子的嗅覺之外,餐具對手的觸覺刺激和眼睛的視覺刺激等同樣重要,通過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形態,就餐時能達到全新的感官刺激。
同樣的,荷蘭設計師路易斯著眼關注無法進食的人,用科技來喚起他們的進食感受。在荷蘭,每年新增約5000 名安裝胃管的病人,他們只能通過胃管輸入食物,無法和常人一樣獲得進食的體驗,還有很多人因為口腔、牙齒等疾病無法直接進食。針對這樣的情況,路易斯設計了進食感受模擬器,它通過不同的材料與形態,結合內部液體,讓無法有進食體驗的人在口中產生不同的感受,令他們產生愉悅感。
這些體驗都是由“通感設計”而獲得的。人體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大器官,它們彼此交互影響,當一種知覺體驗喚起另一種知覺體驗時,就是“通感”。
有味道的墻、豆腐飲品、可舔的墻紙……通感設計每一次的嘗試都會創造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生活物品或藝術品,從生活中發現藝術,形成了通感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