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偉 蔣海巖 靳文博 劉峰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核心,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線,構建科學合理的科研實踐培養體系對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和油氣勘探開發的新難題對油氣能源領域內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對該領域的現有研究生創新實踐培養模式亟需改革。該文針對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現狀,借鑒國內外各大石油院校的培養方案,提出多視角遞進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并制定具體實施措施,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
關鍵詞:研究生創新實踐;多視角;遞進式;石油工程專業;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30-0059-04
Abstract: In the era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mass inno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raining, and also the lifeline of graduate education.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actice training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The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challenges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field of oil and gas energy, and the existing postgraduate innovative practice training mode in this field needs to be reformed urgently.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cultivation plans of major petroleum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proposes a multi-perspective progressiv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and formulate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so as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good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multi-view; progressive mode; major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innovative ability
研究生培養是建設創新型社會、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環節[1];尤其工程類研究生培養在人才培養體系和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引領工業發展的第一戰略資源。工程實踐是工程教育的基石,創新能力是培養研究生的根本[2-3]。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質、注重培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實施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工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3]。盡管目前不同領域內研究生實踐教學不斷探索與完善,但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和油氣勘探開發的新難題對油氣能源領域內研究生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現有的研究生創新實踐教育亟需進行培養模式改革[4]。
石油工程領域具有鮮明的行業背景,開展研究生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借鑒國外培養經驗的基礎上,國內石油院校相關專業針對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了多方面探討與實踐[5-10],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在借鑒各大石油院校的培養方案前提下,結合西安石油大學(以下簡稱“我校”)自身辦學特色,以石油工程專業碩士生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多視角遞進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并制定具體實施措施,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科研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
一? 多視角遞進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思路
(一)? 構建適應當代石油行業需求的研究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石油工程學科是內涵極其豐富的學科,涉及到高精尖技術和學術前沿,具有鮮明的行業背景。目前油氣領域正向高質量轉型,因此,構建適應當代石油行業研究生科研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滿足高素質創新人才需求。構建以“43311(四基礎、三手段、三途徑、一平臺、一目標)”的遞進式實踐培養模式(圖1),促進研究生從課題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科研實踐的轉變,拓寬研究生科研實踐廣度,同時提升其實踐深度。
(二)? 形成以“一導向二核心三結合”為目標的多視角綜合科研創新能力實踐體系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綜合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無疑是擺在高等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11]。依據國家能源發展需求和鄂爾多斯盆地復雜油氣資源科學開發的要求,從科研工具的研習到綜合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方面,構建以“一導向、二核心、三結合”(行業需求為導向,科研創新實踐與實踐應用能力為核心,理論與實踐、基礎與綜合以及課內與課外等結合)為目標的多視角創新科研實踐培養模式(圖2),在理論體系改善、技術訓練與專業實踐以及創新創業等多個環節協同開展創新活動,助推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服務行業創新發展。
二? 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實踐實施路徑
我校石油工程專業,覆蓋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儲運工程、海洋油氣工程以及項目管理5個研究方向,依據學校培養石油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定位,引導和幫助研究生參加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創新實踐活動,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加強科研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業基礎能力,最終提高研究生分析解決油田礦場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以成果發表為突破口,提升科研實踐深度,分階段培養科研實踐能力
成果發表能力是獨立科研能力的一種表現,是科學研究中一種關鍵能力。學術論文是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達方式,科研的國際化要求研究人員具有一定的英文寫作和表達能力,以便進行國際交流和合作。因此,以成果發表能力為突破口培養科研基礎能力。在讀研期間,采取分階段實踐能力的訓練(圖3),逐步促進學生由接受體轉為創新體,增強學生的綜合科研創新能力;其實踐及成果形式為:文獻綜述能力培養(綜述類論文/文章)→融合式(跨專業、跨學科)實踐(競賽類論文/文章+軟著)→創新創業實踐(創新發明類論文/文章+專利)→油田實際實踐(論證類論文/文章)→研究生畢業論文實踐(答辯論文)。
(二)? 以交流和競賽等為手段,拓展科研實踐廣度,構建遞進式科研實踐體系
學術交流可以有效促進科學研究的進步和發展,促進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徹底轉換。以學術交流、學科競賽、交換訪問等作為拓寬專業視野的手段,構建“校內(組內、學院及跨學科)→國內(石油高校及科研機構)→國外(石油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遞進式實踐體系(圖4)。
1? 校內實踐
組織導師課題組內研究生針對科研項目定期匯報、組內項目比賽以及遇到科研問題不定期的討論等活動,增強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另外,鼓勵導師課題組內研究生,參加學科和跨學科的學術報告、學術沙龍等活動,促進研究生學術交流,鍛煉其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學術能力與論文寫作水平。實現“校內(組內、學院及跨學科等)”的實踐交流。
2? 國內實踐
以學科競賽為手段,引導學生提升競賽創新的能力和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要求組內每位研究生參加校內和國內學術會議,通過與校內和國內石油相關領域專家的交流,了解國內行業發展動態、開闊專業視野。實現“校內(組內、學院及跨學科)→國內(石油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實踐交流。
3? 國際實踐
要求導師課題組內研究生撰寫英文文章,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如有可能并作學術會議報告,增強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和鍛煉研究生專業素養,提升國際化視野素質。依托國家級課題,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加深國際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滿足石油工程行業的國際化發展需求。實現“校內(組內、學院及跨學科)→國外(石油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實踐交流。
(三)? 以專業實踐為途徑,結合油田礦場實際,增強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采取有效措施,發揮我校石油工程學科在陜甘寧盆地復雜油氣藏開發領域的特色與優勢,以我國中西部復雜油氣藏為主要對象,建立健全研究生三種專業實踐形式(研究生培養基地、校企合作、自主實習),培養學生解決油田實際問題的能力,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研究生綜合科研能力,同時提升撰寫油田科研報告能力。
1? 研究生培養基地
依托我校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和聯合培養基地,開發“產學研”融合模式,為研究生從事科學研究、拓寬學術視野、獲取前沿信息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使研究生具有創新思維和多元化視角。針對專業研究生,在聯合培養基地內“學校導師(科研指導)”+“企業導師(實踐指導)”培養下,實現了科研指導生產、科研支撐行業發展。
2? 校企合作
主要是導師與科研或生產單位的合作項目,合作開發完成工程項目需要雙方在人員和技術方面不斷加以溝通交流。導師在技術上的指導及合作單位技術人員在業務上的指導,研究生可以將專業和業務結合起來,設計符合業務流程的技術路線、實驗方案等內容,并通過分工協作完成整個工程項目的建設任務。參與項目的研究生可以較快地掌握油田實際所用的技術方法和流程,畢業就業得到比較全面地鍛煉。
3? 自主實習
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或者就業意向,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和崗位進行實踐實習(圖5)。主動實習一般要求6個月左右,并回校后撰寫實習心得。這種實踐實習模式通常以技術學習為主,了解實踐實習單位業務和科研的基本流程,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實踐實習效果。
(四)? 以創新創業為平臺,立足行業發展需求,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當前,全球能源轉型已進入加速推進的階段,其核心是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最終實現從化石能源體系向綠色、可持續的可再生能源體系轉變。盡管能源轉型將對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產生重大影響,但油氣在較長時間內仍是我國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有較大比重。因此,要以低碳技術創新為驅動,以先進適用技術為支撐,加快推進在石油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推動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
為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培育創新創業文化土壤,激發創新創業潛能,推動創新成果與技術轉化,借助研究生創新創業平臺,鼓勵投身創新創業拓展“延伸點”,孵化創新創業項目把握“落腳點”;同時邀請創新創業大咖開展“創咖秀”等活動,幫助學生孵化并落實落地創業項目。
三? 結束語
石油工程領域具有鮮明的行業背景,同時目前油氣領域正向高質量轉型,因此,本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構建一個多角度、遞進式的進培養體系,其核心就是創新實踐活動作為主線貫穿始終。只有在既考慮跨專業、跨學科的融合實踐,又考慮結合油田礦場實際的實踐鍛煉和研究生本身主體地位基礎上,建立合理的培養體系,方可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綜合科研能力,保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但在創新實踐過程中仍以發表成果為突破口,否則無法評價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程度。鼓勵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研究生積極主動參與科研實踐,增強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借助研究生創新創業平臺,鼓勵投身創新創業拓展“延伸點”,孵化創新創業項目把握“落腳點”。
參考文獻:
[1] 劉彩紅.淺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2(33):2.
[2] 張高勇.創新能力是培養研究生的根本[J].中國研究生,2003(6):57.
[3] 吳小林,曾濺輝,岳大力,等.以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為核心,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03-109.
[4] 胡景宏,馮宇,李治平,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研究——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17,26(3):24-27.
[5] 宋先知,李根生,黃中偉,等.油氣井工程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石油教育,2015,26(6):21-23.
[6] 張富曉,韓傳軍,葛亮.行業特色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石油天然氣裝備領域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94):32-33.
[7] 鐘會影.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研究生多元化創新實踐培養模式構建[J].大學教育,2019(5):170-173.
[8] 干勤,柏偉.服務特需 職業導向 創新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重慶科技學院“2461”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8):14-18.
[9] 呂曉方,荊澍,柳揚,等.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途徑——以石油與天然氣類專業研究生為例[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12):85-86.
[10] 陳軍斌,郭虎.關于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認識與實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12):70-43.
[11] 潘澤鍇,羅云芳,葛浩坤.分層遞進式“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9,21(8):68-71.
基金項目: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分階段多方位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科研實踐培養模式構建”(2020MAS273);陜西教師發展研究計劃項目“‘非升即走’制度下高校青年教師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無編號);西安石油大學教改項目“基于OBE教育理念下的油藏數值模擬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無編號);西安石油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海洋強國戰略下海洋油氣工程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探索”(JGZD202302)
第一作者簡介:秦國偉(1978-),男,漢族,山東沂水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石油工程教學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