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杰 余勇
摘 要 宜昌市高中語文學科中心組以“1+1+N”教科研模式為載體,以打造高水平教學研究團隊為重點,構建具有宜昌特色的教科研工作體系,使教育教學科研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教研部門支撐作用更加專業,教研人員和教師隊伍更有活力,教研組織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學,教學研究能力顯著增強,教育發展貢獻度得以大幅提升。
關鍵詞 教科研;中心組;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成長基地
中圖分類號 G4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4-0085-03
為服務宜昌市國家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教科研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改革,建設一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確保我市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實施,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教育局對國家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總體部署[1],宜昌市教科院以建設高素質創新型科研隊伍為目標,以“1+1+N”教科研模式為載體,以打造高水平教學研究團隊為重點,構建具有宜昌特色的教科研工作體系,教育教學科研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教研部門支撐作用更加專業,教研人員和教師隊伍更有活力,教研組織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學,教學研究能力顯著增強,教育發展貢獻度得以大幅提升。
一、“1+1+N”教科研工作模式的含義
“1+1+N”教科研工作模式的具體含義是:第一個“1”是指宜昌市教科院每個學科的教研員,是市級學科教研的核心;第二個“1”是指每個縣(市、區)的每個學科的教研員或各高中學校學科教學專家,是學科教科研工作中的關鍵力量;“N”是指全市每個學科的N名青年骨干教師,是學科教研工作的主力軍。
二、實施“1+1+N”教科研工作模式的基本舉措推行宜昌市基礎教育“1+1+N”教科研工作模式,其主要任務包括:第一,構建教研工作聯動新機制;第二,實現課堂教學改革新突破;第三,打造教師隊伍,建設新高地。基于以上目標,宜昌市教科院及各縣(市、區)教研部門迅速開展工作,實施“1+1+N”教科研工作模式轉型。
(一)組建“1+1+N”學科中心組
以原有的學科工作室為基礎,每個學科組由市級學科教研員牽頭組建“1+1+N”學科中心組,市級學科教研員是學科中心組的主持人,負責學科中心組教科研活動的規劃、組織、指導等工作,其成員結構為:各縣(市、區)學科教研員或高中學科專家共14人,學科青年骨干教師60人以內。
(二)遴選學科中心組成員
各學科中心組成員應以青年教師為主體,年齡40歲以下,要求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具有甘于奉獻、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干事創業的進取精神。學科中心組成員候選人通過教師自愿申報、學校(單位)推薦、學科中心組主持人指定等形式產生,并填寫“宜昌市基礎教育‘1+1+N學科中心組成員申報表”,再由市教科院從中遴選和認定學科中心組成員。各學科中心組主持人負責填寫“宜昌市基礎教育‘1+1+N學科中心組組織架構表”。
(三)圍繞課程改革開展活動
各學科中心組應聚焦我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圍繞理解課程目標、優化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變革教學組織形式、采用現代技術手段等重要方面,探索綜合化教學改革和實踐,推動課堂教學在改進中發展、在創新中進步,并及時推廣應用研究成果。
(四)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各縣(市、區)教研部門、中小學校、幼兒園高度重視,做好教學協調與時間安排,為學科中心組成員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提供時間保障與必要的經費支撐。各學科中心組要加強過程管理與績效考核,充分調動學科中心組成員的教科研工作積極性,保障學科教研工作有序、高效開展。市級教研部門要強化考核評價,以考評結果為依據,在學科優秀教師、教學成果獎、培養培訓等評選推選活動中向學科中心組成員傾斜。
三、宜昌市高中語文“1+1+N”學科中心組建設實踐以下僅以宜昌市高中語文“1+1+N”學科中心組建設為例,具體展示中心組(以下簡稱“中心組”)工作范式及活動軌跡。
高中語文“1+1+N”學科中心組之第一個“1”為市級教研員李偉杰,他同時也是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宜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湖北省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宜昌市國學經典研究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個“1”為市內各高中語文教研組長和骨干教師,其中有3位特級教師、7位正高級教師,多名湖北名師、宜昌名師、宜昌市學科帶頭人,陣容齊整,研究實力強大;“N”包括了本市高中青年骨干教師58人,其中有不少教師在全國、全省高中語文青年教師優質課競賽中獲得一等獎,具有極強的上進心、責任感和鉆研精神,教學教研潛力大。
中心組集結了一批年富力強的宜昌語文學科名師,迅速形成綜合研究合力,近年來致力于國學經典進課堂的研究,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影響并促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通過多學科交互研究,并加入宜昌本地民俗文化研究、歷代與宜昌有關的經典作品研究、宜昌特色旅游風景推介等元素,借助《長在宜昌》的地方教材載體及“朝讀經典”“起點閱讀”等活動,形成宜昌國學經典教學的教法特色。同時,按照“自覺、自主、自在,共賞、共振、共鳴”的原創理論構架,在考量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頂層設計的前提下,中心組致力于閱讀與寫作核心素養落實和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藝術研究。
(一)立足教學真實問題,提升成員研修力
中心組自成立以來,始終聚焦教學中的真實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已有“國學經典研究教學的區域化推進策略研究”“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呈現”“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與課型研究”“群文閱讀新視野與在高考中的應用”“任務群教學案例設計”“作文教學課程整合與案例研究”“課程資源促進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等多項重點課題。中心組通過專題研討會、案例展示、示范觀摩課、論文評比等形式促進課題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心組已有教育部重點課題“語文課程資源促進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全國中語會重點課題“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重點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選擇性教育實踐與探索”等課題順利結題。
中心組基于語文學科研究和國學經典研究,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聚焦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于國學經典研究,尤其是區域連片推進國學經典研究。中心組每學期召開數次主題研討會,并帶課題、帶示范課下到基層學校,以此為抓手推動工作開展。在夷陵區,小學、初中、高中同上國學課,不同學段的老師互相觀摩,互相點評,互相討論,找到一條既有共性又能兼顧不同年齡孩子學習特點的研習之路。近幾年,全市大型優質課競賽始終定位于國學經典研究,每年一個主題,遍涉經史子集各大類。獲得一等獎的選手按要求整理教學設計、課例實錄、課后反思等,然后由中心組請名家撰寫課堂觀察和點評。2019年,輯錄中心組成員國學經典示范課的《讀經析典(上、下)》已由長江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此過程中,中心組成員精于研修,在互相切磋中磨礪自己,課堂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同步提升。中心組每年與宜昌市教師培訓學院聯手召開培訓會,精心安排課程,邀請各地語文名師按不同專題授課,中心組成員獲益匪淺。課后,每位成員均須上交研究論文,由主持人批閱、評點并推介發表。目前,中心組成員每人每年發表專業論文2篇以上,多位成員已有專著問世。中心組成員參與編寫的《“新課程1+X”群文閱讀讀本》已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地方文化類學生讀本《屈風楚韻在原鄉》系列,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李偉杰老師個人專著《說語弄文》《云端的語文》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編的《漢語言文化的力量》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主編的《創新課堂·語文》由現代教育出版社出版,《學能步步高·語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高中文言文導學導練》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新高考閱讀密碼》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偉杰老師已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專業論文百余篇,被全國中語會推薦為《語文教學通訊·A刊》封面人物,并在多個雜志開辟名師專欄,撰寫卷首語。
(二)堅持外聯內研結合,擴大中心組影響
近年來,中小學教師培訓重視學員互動的參與式培訓,強調資源互補的合作式培訓。[2]中心組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外聯內研相結合,先后走出去、請進來,與上海、浙江、山西、重慶、福建等地及省內各市州名師互動交流。中心組與上海長嶺區教研室聯合舉辦了首屆“鄂滬語文交流論壇”,雙方初高中語文教師進行“同題異構”。按活動要求,宜滬兩地的教師代表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現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特點,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展示風格迥異、媒體多維的教學觀摩課。浙江師范大學主辦的“浙派名師”高中語文培訓班來宜參訓,由中心組全程策劃安排,分別安排了兩場主題報告、四節示范觀摩課及現場評課交流,雙方信息互促,思維碰撞,理念融合,經驗交流,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3]中心組還為來自福建的初高中教師開展“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專題培訓,為期一周,實效明顯。受《新作文》雜志社之邀,中心組赴山西太原、臨縣,參加新作文實驗聯盟高端論壇,宜昌市一中李俊芳老師與“晉派名師”賈鋮虎老師同臺授課,宜昌市一中陳鵬老師、馬國良老師、周新老師分別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與臨高學子作報告,受到普遍好評。2021年,中心組赴重慶參加全國整本書閱讀名師論壇,宜昌市外國語高中譚小紅老師在重慶萬人大禮堂執教《紅星照耀中國》,反響熱烈。其后,工作室又邀請重慶團隊來宜昌授課講學,推廣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策略。
(三)行走在基層第一線,強化團隊輻射力
中心組成員多來自一線,包括本市高中絕大多數語文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因而中心組工作得以與各學校教研組相貫通。同時,因中心組主持人高中語文教研員的身份,中心組重點活動得以和年度重點語文研修活動相關聯,并通過“送課下鄉”“送課下校”等活動向薄弱縣市區傾斜,常年行走于基層第一線,急青年教師之所急,想青年教師之所想,解疑釋惑,“授之以漁”,幫助他們迅速成長,中心組的團隊輻射力得以實現最大化。
(四)建設高精尖大平臺,塑造全面型名師
中心組建設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是共同結伴成長的需要,是雙贏乃至多贏的需要,是形成良好教師成長文化生態的需要,也是新時代加強教師培訓的需要。中心組明確提出了“自我卓越、抱團發展、攻關研發、范式引領、輻射推廣、提質增效”的工作要求,并將之定位于“研討沙龍、成長基地、名師孵化器、精神加油站、成果增殖場”,致力于建設高精尖大平臺。中心組形成了紀律嚴明、考核定標、成果賦能、逐級推評的中心組工作規程,營造“研無禁區,講有規矩,行有底線”的寬松氛圍,從修煉領導能力、人格魅力、學術素養、教學功底等方面著手培養了一批有理想、有情懷、有能力、有素質的德才兼備的全面型“真名師”,宜昌市語文“1+1+N”學科中心組因此被全國知名語文特級教師史紹典先生譽為“鄂派語文教育的一張名片”。
中心組成員不僅活躍在教育教學第一線,成為把關骨干教師,還有不少成為學校教學行政管理者,走到學校領導崗位,引領全局,打造名校。中心組成員中有的已自成一家,成立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如湖北省李偉杰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湖北省萬永翔高中語文創新工作室、湖北省譚小紅高中語文創新工作室、宜昌市劉艾國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當陽市馬國良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宜都市李政高中語文名師工作室等。
(李偉杰? 余勇,宜昌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參考文獻:
[1] 宜昌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宜昌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行動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08-11)[2023-04-15].http://xxgk.yichang.gov.cn/show.html?aid=1&id=215499&t=4.
[2]孟繁勝,林佳怡.近十年教師培訓模式設計理念及其實踐原則[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8):157- 161.
[3]宜昌教育科學研究院.“李偉杰國學經典研究名師工作室第三次研討會暨首屆鄂浙名師交流活動”紀實[EB/OL]. (2017-11-27)[2023-04-15].https://www.sohu.com/a/206912322_826910.
責任編輯:楊 揚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