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文
摘要:基于素養提升科學設計數學作業意義重大,能夠實現由知識掌握到能力素養的提升,能夠為“雙減”政策的落地生根助力。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設計,一是通過設置新情境、改變原樣式、考查新內容進行作業舊題改編;二是通過一組互有聯系、由此及彼、環環相扣的系列題型進行作業題組設計;三是通過一般章節、數學史及數學廣角進行實踐作業設計。本文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指出基于素養提升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意義、方法及種類,以期為一線教師高效布置作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落地;素養提升;舊題改編;題組設計;實踐作業
“雙減”后的作業設計必須有一定的指向與傾向:輕松、科學、適量、有趣、有意義。就小學數學而言,作業設計應傾向于素養提升。這是因為從學習的形式、內容及過程考查,對數學作業“頭疼”的學生較多。數學的嚴謹性與科學性,讓一部分學生產生膽怯、畏難、厭學情緒。數學作業中少一些重復性的計算、驗算和背記,少一些題海戰術,少一些機械重復,向素養提升傾斜,能幫助學生矯正以上心理,達到減負增效與素養提升的目的。
數學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既指向知識掌握與技能提高,又指向創新、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充分考慮知識與素養的糅合點,構建具有多重功效的作業體系。以下取舍應該成為數學教師設計作業時必須遵循的一個風向標:少一些機械類作業,多一些情境類作業;少一些零碎無序的作業,多一些前后勾連的整體作業;少一些純計算類的書面作業,多一些動手操作的實踐作業。傾向于后者的作業體系構建,能夠改善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教育生態,意義重大而長遠。
基于舊題進行改編是對教材的尊重。畢竟,教材中的舊題具有普適性,符合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但是,具體到不同的班級與不同的學生,舊題又具有局限性與不適應性。因而,數學作業中的守正創新應該得到提倡。舊題改編不是愈改愈難,而是應符合“雙減”的要求———適量、科學、有趣,能夠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舊題改編可以從形式的變化上入手,使之豐富多彩,使學生樂學。也可以從考查功能上入手,重在關注學生能力與素養的提升。舊題改編應該成為數學教師的經常性工作,應該成為“雙減”政策有效中的應然。
(一)設置新情境
“入境始于親。”學生在新穎具體的情境中完成作業,能夠減緩乏味感,增加趣味感,達到樂學境界。基于情境改編舊題,應該成為作業減負的行動指南之一。教師應該變“無情境”為“有情境”,變“非現實”為“現實”,讓原有的舊題處于一定的背景或情境之中,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動力,變苦學為樂學[1]。例如原題:“8和14之間有幾個數?”改編題是:一三班的同學排隊,小強排第8,小虎排第14,小強和小虎之間有()人。這樣的改編因為情境化的力量,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可以把文字轉化為圖像,把數量關系轉化為故事情節,把數學問題轉換為生活問題,必要時讓童謠、音樂、繪畫、謎語等介入到作業體系中,達到變抽象為形象的目的,為小學生的樂學、善學、深學提供策略幫助。
(二)改變原樣式
改編數學原題的形式,一方面是為了更快地吸引學生,另一方面是為了學生素養的提升。一些舊題“改頭換面”,其指向性也同時得到了改變,由知識點背記變為知識點應用,由舉三反一變成舉一反三,由技能提高變為素養提升。這樣的改編是有意義的,符合“雙減”精神。例如原題:“南華鎮中心小學第23屆運動會上,四年級參加跳繩比賽的學生共有23人,參加乒乓球比賽的學生有20人,同時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學生有8人,四年級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同學共有多少人?”改編題是:以下列舉了一些數學信息,聰明的你,能否在橫線上進行必要的補充,然后自己歸納出答案?23屆運動會上,首先舉行的是乒乓球和跳繩比賽,四年級參加這兩項比賽的同學共有多少人?
1.四年級共有60人。
2.報名進行跳繩比賽的學生有23人。
3.報名進行乒乓球比賽的學生有20人。
4.既參加跳繩又參加乒乓球比賽的多面手有8人。
5.經過統計,不會跳繩的學生有3人。
這樣的改編由解答題改編成補充條件的多選題。落腳點不同,學生的收獲自然也就不一樣。前者重在計算,后者重在對多種數學素養的考查,如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據分析、篩選歸納等。這樣的改編重視學生思考的靈活性,重視能力和素養的“雙提升”,對于減負增效有助推作用,值得提倡。
(三)考查新內容
新舊知識總是有生成、聯系與交叉,舊題改編亦可以在這方面下功夫。學生對于未知或新知的期待總是很強烈。一道題,既有鞏固舊知的功效,又有引入新知的功效,對于學生是一種創新體驗;對于教材處理而言是上下銜接的需要。例如原題:“圓柱的側面是()形的。”改編題是:幾個同學嘗試將一個圓柱的側面剪開,由于操作不規范,剪的方法也各不一樣,于是出現了梯形、正方形、長方形以及一些不規則圖形,請問,不可能出現的形狀有哪些?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裁剪才是最正確最科學的?這樣的改編變單純的考查知識點為考查觀察、動手實踐能力,由原來的推理變為現在的操作、探究、歸納,數學領域更寬了,數學的邊界擴大了。經常性進行這樣的新舊作業的遷移練習,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新性。
數學教師在上課之余,不妨多多研究習題,發現習題中可能產生的延伸點,發現不同學生可能存在的生成點,發現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點、過渡點與創新點,在基于舊題的基礎上嘗試改編舊題。舊題改編還應基于每一個學生的具體學情。畢竟,每一個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背后原因是不一樣的。唯有對癥開方,因人而異,分層針對,才能讓舊題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所謂“題組”并非一組數量可觀的習題,而是一組互有聯系、由此及彼、環環相扣的系列題型。從內容而言,屬于同一章節;從形式而言,基本相似;從解題過程而言,運用同樣的數學方法。表面看,似乎是瑣碎的題海,然而,題題不一樣,屬于整體關照下的題型,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引領學生完成這樣的題型,學生容易觸類旁通,達到本質勾連的目的,真正做到從“機械性練習”走向“有意義的練習”[2]。“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題組作業的內容及類型上下功夫,讓作業與作業之間的聯系更緊密一些,脈絡連續更清晰一些,素養提升更明確一些,讓作業成為整體性或結構性“產品”。這樣的作業看似量大,但體現了“求變、求通、求聯”,不是給學生帶去負擔,而是促成素養提升,顯得彌足珍貴,意蘊十足。
比如,針對六年級數學《比的應用》,可以設計以下作業題組。
(一)基礎性作業題組
1.劉阿姨家的種植園一共有800平方米,按2:3的面積比種西紅柿和辣子,如果把這塊種植園平均分成5份,聰明的你,能夠算出西紅柿占了幾份,辣子占了幾份嗎?根據所學關于“比”的知識,你能算出西紅柿與辣子各占這塊種植園的幾分之幾嗎?
2.南華鎮中心小學六(2)班男女生的人數比是6:7,相信你,能夠算出男女生各占全班的幾分之幾,看看誰算得快。
(二)鞏固性作業題組
1.劉阿姨善于勞動,她開辟了一塊足有800平方米的種植園。今年春天,她按2:3的面積比種西紅柿和辣子,請問,兩者所占面積各多少?
2.南華鎮中心小學六(2)班有54人,小明比較聰明,已經算出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6:7,聰明的你能算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嗎?
(三)拓展性作業題組
1.劉阿姨家有一塊長方形種植園,它的周長是160米,長與寬的比是5:3,這塊種植園的長、寬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南華鎮中心小學六(2)班有54人,男生比女生少五分之一,這個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四)綜合性作業題組
1.過了一年,劉阿姨準備換一種蔬菜進行種植,面對800平方米的種植園,她準備用種植園面積的25%種芹菜。剩下的,劉阿姨按2:1的面積比種西紅柿和辣子,請問,三種蔬菜的面積各占多少?
2.有一根銅絲長340厘米。南華鎮中心小學六(2)班的呂睿同學喜歡創新,他剪下這根銅絲的三分之一做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為了美觀,他把長方體的長、寬、高的比定為3:2:1。那么,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厘米?你還可以算算體積大小。
以上四組作業由易到難,螺旋上升,有序推進,體現了梯度性,層次性與嚴謹性。學生面對這樣的作業,壓力較輕,思考有序,能夠輕松完成。更重要的是,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內在的機理有了更全面的把握,對于面積等知識點有了整體性與結構性理解,數學素養同步提升。
數學作業不僅僅是計算、背誦、驗證,也應該是課外實踐、操作、實驗。“雙減”政策落地之后,作業總量相對減少,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數學課外實踐活動,實現由知識掌握到素養提升的轉變。一方面,引領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印證數學,所學所得才能更長久地烙印在頭腦中;另一方面,從扎扎實實的實踐中學習數學,才是減負增效的應有之義。
(一)基于一般章節進行設計
數學來源于生活,印證于生活。數學教材中的一般章節的編寫都源于生活這個大“素材庫”。找準一般性章節與生活的契合點設計數學作業,能夠為“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地提供價值依歸。比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的“時分秒”時,設計如下作業:利用低成本材料讓學生自制一個“土鐘表”,經過反復改進之后,首先自己測量呼吸20次、短跑、與人打招呼、打乒乓球、洗頭等的時間,然后分類歸納什么地方應該用“秒”,什么地方應該用“分”,什么地方應該用“時”,從實踐操作中體會“時分秒”的長度。學習有關“角”的知識后,設計如下作業:自找材料做直角、鈍角與銳角,然后去量一量周圍的角,如臺燈上的角、電視柜上的角、書本上的角等,通過“做中學”體會“角”的功效。學習“圓的認知”時,設計如下作業:不用圓規在籃球場畫一畫比賽專用的標準線路,在此基礎上思考:比賽投籃,各個選手怎樣站公平,為什么?不用圓規制作一個標準的圓工藝品,并思考:鋼盔帽等圓制品的優勢在哪里?為什么呢……這樣的作業基于教材一般章節但超越于教材,現實味濃,實踐性強,有利于減負提質,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升。
(二)基于數學史料進行設計
數學史關系到數學知識的淵源、發生、發展、變化,關系到數學家的生平軼事以及數學界的重大趣聞。數學史上的重大事件離不開扎扎實實的行動,數學史上的重大發現離不開科學家俯下身子的實踐。把數學史中的相關知識創編為作業,基于多種考慮:厘清數學的產生及發展、盤點數學方法或思想、運用數學規律解決問題等。深入到有關數學史的實踐活動中去發現更多,應該成為素養提升中的應然,當然,也應該成為“雙減”政策落地生根的應然。比如,學習二年級有關“推理”的知識時,與其讓學生做一些相關的運算題,不如讓學生制作帽子,從實踐行動中驗證華羅庚“戴帽子”中蘊含的推理知識;學習三年級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時,首先播放“三球”自傳或公轉的動態視頻,然后引領學生自制地球、太陽、月亮運動的模擬實驗器材,通過親力親為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年月日、閏月、閏年的知識……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枯燥、不呆板,既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喚醒,又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升。
(三)基于數學廣角進行設計
新版數學教材中的數學廣角內容較多,彰顯著編者的良苦用心,其實踐意義和創新意義不應小覷。一個“廣”字意味著視域的擴大、思路的多樣化與實踐的創新性。數學廣角的啟迪性,對于學生思維的開闊有好處,其拓展性,對于學生的深度學習有好處。充分利用“廣”之屬性,設計意蘊十足的實踐性活動,能夠為學生素養的提升助力,能夠為“雙減”政策的落地助力。數學廣角常常直指數學思想或方法,如優化思想幫助學生尋找更優方案、數形思想幫助學生把抽象變身為形象、模型思想為學生提供學習路線圖或支架。數學作業完成由知識到思想方法的過渡,學生素養的形成也就變得自然而然。比如學習四年級下冊教材中有關田忌賽馬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設計如下作業:課后分組進行跳繩團體比賽,看看哪個組中運用了優化或運籌思想,哪個小組的優化配置最科學,哪個小組的取長補短最到位,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最佳競賽方案,評出最佳小組長。還比如,學習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倒茶問題”時,設計如下作業:選擇有客人來訪的一天,與家長協商同意讓自己親自倒茶,諸如先洗水壺還是先找茶葉的順序及有機穿插等問題,均讓學生自己動腦安排、調整反思,力爭歸納出最有效率的倒茶方案。這樣的作業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能夠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雙減”并非不要負擔,而是減去不必要、不合理的以及額外的負擔[3]。上述三個方面的作業類型,正是減去“額外負擔”的有力舉措。作業設計、應用及管理是科學“減負”中的重頭戲與核心。圍繞這個核心進行嘗試,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升。基于素養提升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以“科學、新穎、適量”為出發點,應以能力提高、素養提升、全面發展為落腳點,讓學生完成作業之旅變成智慧之旅,讓減負增效變成學習常態。
參考文獻:
[1] 李文靜,游利瑛.“雙減”后的作業設計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素養[J].中小學數學,2022(5).
[2] 賁友林.“雙減”背景下數學新授課課堂練習的思考與實踐[J].福建教育,2022(6).
[3] 劉露,溫小勇.“教育減負”的生態治理策略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20(7).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