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長嶺
(河南省開封市通許第一醫院腦血管病區 通許 4754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為神經內科常見病,具有突發性、致死率高等特點,其發病機制復雜,主要病因在于腦內缺血、缺氧而引發腦部功能障礙,出現局部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癥狀表現為神經功能受損,患者出現頭暈、麻木、運動障礙等,該病還與凝血纖溶指標異常等因素存在較高的相關性[1~2]。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多以藥物干預、動脈溶栓及靜脈溶栓為主,可有效恢復血液流通灌注,減輕病灶部位神經組織缺血性損傷,但動脈溶栓適用范圍小、操作難度較大,靜脈溶栓則耗費時間長,副作用較多,且溶栓療法對時間窗局限較大[3]。有研究表明,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是新型銀杏葉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凝聚、調節血脂、預防血栓等優點,臨床主要用于腦血管疾病治療,有助于改善腦部缺血癥狀,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可用于保護神經功能并避免其損傷[4]。本研究探討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隨機數字表法將2022 年7 月至2023 年1 月醫院收治的74 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7 例。觀察組男18例,女19 例;年齡45~77 歲,平均(61.13±7.16)歲;合并癥:高血壓16 例,糖尿病12 例,冠心病9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8 例;年齡47~78 歲,平均(61.19±7.24)歲;合并癥:高血壓16 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2TJG-1024)。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臨床診斷標準[5];經顱腦CT 或MRI 檢查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均屬于急性發病,且首次出現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疾病;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伴有肝、腎等功能障礙者;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疾病者;合并消化道疾病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認知功能障礙者;意識、語言等功能障礙者;其他精神類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攜帶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涉及資料不齊全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營養補充、抗血小板凝聚等常規治療,同時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冊證號S20020034)治療,取20 mg 注射用阿替普酶與0.9%氯化鈉注射液200 ml 充分混合后靜脈滴注,持續靜滴1 h,最高用量不超過100 mg,注射期間進行心電監護,靜脈滴注1 d 內停用抗凝血藥物,復查顱腦CT,依據檢查結果調整治療方案,排除顱內出血可能則將抗凝血藥物調整為口服阿司匹林片(國藥準字H62020372)治療,0.5 g/次,1 次/d。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予以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國藥準字Z20120024)治療,取25 mg 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與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 充分混合后靜脈滴注,每次滴注時間為30 min,1 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 (1)臨床效果: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定療效。治愈:治療后,患者NIHSS評分降低幅度≥90%;顯效:治療后,患者NIHSS 評分降低范圍在46%~89%;有效:治療后,患者NIHSS評分降低15%~45%;無效:治療后,患者NIHSS 評分降低幅度≤14%或總分升高。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2)凝血纖溶指標:取治療前、治療14 d 后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各項指標,包括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D- 二聚體(D-D)等。(3)神經功能受損程度:采用NIHSS 評定神經功能受損程度,量表內容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上下肢運動等項目,分值0~42 分,分數越低提示神經功能恢復越好。(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氏(Barthel)指數[6]評估,包括10 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0~10 分,累計0~100 分,評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能力恢復越好。(5)神經功能恢復狀態:采用改良Rankin 評分量表(mRS)[7]評估,該量表共6 個等級,采用0~5 分評分法,分數越高提示神經功能恢復狀態越差。(6)神經因子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盒由上海撫生實業有限公司,型號:A101010)檢測神經營養因子(NTF)、神經生長因子(NG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凝血纖溶指標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D-D、APTT、PT、FIB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纖溶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凝血纖溶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兩組神經功能受損評分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NIHSS、mR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受損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神經功能受損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4 兩組神經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神經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TF、NGF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NSE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神經因子水平比較()

表4 兩組神經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為腦部損傷疾病,主要發病原因在于腦內缺氧、腦血流中斷或血管狹窄等,導致腦部神經元代謝功能及FIB 水平異常,繼而引發機體凝血功能異常及神經功能缺損等[8~9]。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時患者腦內血流減速,形成大量自由基,易促使細胞膜產生脂質氧化反應,最終導致腦細胞死亡[10]。靜脈溶栓是目前快速開通閉塞血管的最有效手段,對具備溶栓指征患者臨床建議首選靜脈溶栓治療,可疏通阻塞腦血管,改善腦組織供血功能,減輕腦組織的缺氧、缺血,恢復血流灌注,但靜脈溶栓在開通血管的同時,也會增加出血風險,多數共識、指南指出24 h 內需酌情考慮應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藥物[11]。
傳統口服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其中阿司匹林能降低環氧化酶(COX)活性,不可逆的抑制環氧合酶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 的生成,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減少血小板聚集產生的血栓,預防卒中復發[12]。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作為中藥制劑,主要由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 和銀杏內酯K 等組成,可活血通絡,促進局部組織血管擴張,減少血液流通阻力,抗血小板聚集,增強血液中纖維蛋白活性,阻礙血栓蔓延,利于降低通血管后再閉塞,減輕腦卒中的臨床病癥[13-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凝血纖溶各項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銀杏二萜內酯葡胺利于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提高臨床療效,調節FIB 等水平,從而改善凝血纖溶指標,恢復患者腦部血液流通。D-D 為特異性降解產物,APTT 作為凝血功能提示物,PT 與FIB 均為凝血因子,影響血液黏稠度。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有利于加速血栓溶解,促進血栓更快消退,并通過降低FIB富集維持其活性,改善纖溶酶化標志物水平[15]。銀杏二萜內酯葡胺能夠有效降低凝血活酶時間,加速血液循環流通,從而改善血液高凝形態,活血化瘀,加快患者病情恢復[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神經功能受損評分均優于對照組,NTF、NGF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NSE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能夠有效促進受損神經系統狀態恢復,提升神經因子水平,改善神經功能。銀杏二萜內酯葡胺可起到保護腦部神經的作用,通過清除自由基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腦循環,減輕腦神經損傷,恢復缺血部位神經功能。此外,銀杏二萜內酯葡胺能促進NTF、NGF 水平升高,利于神經元生長,抑制NSE 水平有助于防止腦神經進一步損傷,從而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17]。
綜上所述,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提高臨床療效,改善凝血纖溶指標,調節神經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