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富春 周婭南
(河南省通許縣中醫院普外科 通許 475400)
高位肛瘺是指患者肛提肌和肛管直腸環上端出現瘺管及其支管,其發病率約占肛管直腸疾病的1.67%~2.6%,發病原因較復雜,多與肛周膿腫、外傷、克羅恩病等因素密切相關,此外,肛腺感染、肛管直腸外傷、血行感染等均會降低機體免疫力,增加高位肛瘺的發生率[1~2]。患者會出現腫痛、瘙癢、消瘦、流膿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膿液會穿破管壁沿著括約肌間隙蔓延,進而導致多發性、復發性肛瘺,嚴重影響肛門的生理功能,危害患者日常生活[3]。掛線是治療該疾病的常見方式,能保護患者肛門,但切掛創傷較大,術后極易引發疼痛,影響患者恢復。因此,臨床需選取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緩解患者疼痛,促使其盡快恢復。中醫掛線是中醫治療肛瘺的傳統手術,利用橡皮筋的彈力促使被掛組織因缺血而逐漸壞死,便于緩慢割斷病變組織,而在中醫掛線的基礎上進行對口引流術能有效保護患者肛門括約肌,還能順利切開瘺管,有效清除感染組織,避免術后病情反復發作[4~5]。本研究選取74 例高位肛瘺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中醫掛線聯合對口引流療法的臨床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河南省通許縣中醫院收治的74 例高位肛瘺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7 例。研究組男19 例,女18 例;年齡23~61 歲,平均(42.31±3.23)歲;病程1~10 年,平均(5.36±0.54)年;疾病類型:單純性20 例,復雜性17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16 例;年齡23~61 歲,平均(42.44±3.25)歲;病程1~10 年,平均(5.24±0.52)年;疾病類型:單純性22 例,復雜性1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肛門直腸指檢或探針檢查被診斷為高位肛瘺;與《痔、肛瘺、肛裂、直腸脫垂的診斷標準(試行草案)》[6]中有關“肛漏、漏瘡”的診斷標準相符;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肛門腫痛、瘙癢、消瘦、流膿等癥狀;術前肛門形態及功能正常者;所有患者均需接受手術治療。(2)排除標準:伴有其他嚴重肛門直腸疾病者;伴有影響傷口愈合的慢性疾病者;既往有肛門手術史者;伴有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掛線法治療:以低位切開高位掛線的方法實施治療,取側臥體位并實施腰麻,探針觀察內口狀況,作一放射形狀手術切口,在探針的輔助下打開齒狀線下主管,并分離肛門內、外括約肌皮膚、淺層低位管,割除外口鄰近組織及瘢痕,以刮匙清除壞死組織,將切口整理為“V”字形以便引流,從主管內口取出探針,一側使用橡皮筋固定,固定范圍為直腸環的瘺管,以此完成橡皮筋掛線,收緊后達到結扎效果。術后進行常規消毒換藥,2 次/d,7~8 d 收緊一次掛線,瘺管縮短后抽取橡皮筋,完全止血后使用明膠海綿加壓包扎。
1.3.2 研究組 采用中醫掛線聯合對口引流療法治療:取側臥體位并實施腰麻,探針定位內口狀況,作一放射形狀手術切口,打開瘺管主管道,清除壞死組織,將切口整理為“V”字形以便引流。通過探針伸進內口,用橡皮筋聯合中藥掛線在肛管直腸環處進行掛線,高度為瘺管頂端,強度保證包繞肌束收緊1/3,若患者瘺管走向出現外口,需清除外口鄰近結締組織,并結合患者實際狀況擴張外口;若瘺管頂部走向出現分支、彎曲且管道不超過4 cm,無外口,需挑選合適部位進行造口開窗。鄰近的2 個切口需保留2 cm 左右的皮橋,先使用橡皮筋實施虛掛,后使用藥線實施拖掛,掛線兩端維持松散,使其結扎后能在腔內滑移,以便對口引流,術后進行常規消毒換藥,2次/d,每次換藥時移動掛線并清洗瘺管,降低創口分泌物后取出橡皮筋及藥線,完全止血后使用明膠海綿加壓包扎。藥線選取0 號慕絲線,將丹參30 g、當歸30 g、制沒藥30 g、制乳香30 g、白及10 g、黃連10 g、大黃10 g、血竭2 g、冰片2 g 等藥物用水煎至100 ml,浸泡72 h。
1.4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創面面積、切口愈合時間和住院天數。(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患者術后1、3、7、14 d 的疼痛程度,總計0~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強。(3)肛門功能:采用肛門失禁評分(Wexner)評估患者術前、術后7 d、14 d、3 個月、6 個月肛門功能,總計0~20 分,分數越高表示肛門功能越差。(4)肛腸壓力:采用肛腸壓力檢測儀檢測術前、術后1 個月肛管舒張壓(ADP)、肛管最大收縮壓(AMCP)和直腸靜息壓(RRP)。(5)并發癥:觀察兩組術后出血、感染、肛門疼痛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創面面積小于對照組,住院天數、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
2.2 兩組Wexner 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Wexner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7 d、14 d、3 個月、6 個月,研究組Wexner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Wexner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Wexner 評分比較(分,)
?
2.3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 術后1、3、7、14 d,研究組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VAS 疼痛評分比較(分,)
?
2.4 兩組肛腸壓力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RRP、AMCP、ADP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個月,研究組RRP、AMCP、ADP 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肛腸壓力指標比較(kPa,)

表4 兩組肛腸壓力指標比較(kPa,)
?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的21.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高位肛瘺是臨床常見的肛管直腸疾病,是指瘺管分布在外括約肌深部以上,淋巴肉芽腫、尾骶骨髓炎、放射菌病、直腸肛管癌等疾病均會造成肛隱窩發炎、化膿,膿腔會向直腸近端擴散蔓延,進而引發高位肛瘺[7~8]。該病會對患者括約肌造成嚴重損傷,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肛門失禁,如不及時治療,患者會出現直腸陰道瘺、直腸尿道瘺及直腸膀胱瘺,嚴重的還會危及周圍臟器,甚至引發癌變。臨床多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但手術屬于有創操作,損傷較大,極易引發細菌感染及糞便污染,降低預后效果。中醫認為,高位肛瘺屬于“肛漏、漏瘡”范疇,其發病多由風、熱、燥、火侵襲機體,傳于下體,積蓄魄門,發而為瘺;此外,過食辛甘肥膩、勞傷憂思、房勞過度,傷及脾胃,濕熱內生,蘊毒流注,瘀熱化腐,穿腸成瘺[9~10]。中醫治療應以內治與外治結合,內治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外治包含熏洗、沖洗、掛線為主。
中醫掛線聯合對口引流療法能結合切割和引流,具有操作簡便、療效確切等優勢,兩者聯合僅切開主管道,無須切開其他外口及支線管道、盲端,可有效減少對肛周組織、血管及神經的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且兩者聯合使用中藥藥線處理瘺管,可有效降低對肛門的損傷,進一步縮小創面面積,縮短創面愈合時間,兩者還能及時清除污染物,促使患者盡快恢復,有效縮短住院時間[11]。同時藥線浸泡在多種藥材蒸煮成的藥液中,以達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其中丹參性寒,味苦,歸肝經,可活血化瘀、涼血消癰;當歸性辛、微溫,味甘,歸肝、脾經,可補血活血、解痙鎮痛;制沒藥性平,味苦、辛,歸肝經,可消腫生肌、活血止痛;制乳香性溫,味苦、辛,歸肝、脾經,可散血祛瘀、止痛生??;白及性寒,味苦、甘,歸肝、胃經,可生肌消腫、收斂止血;黃連性寒、味苦,歸脾、胃、肝、大腸經,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性寒,味苦,歸大腸、肝經,可瀉火涼血、化瘀通經;血竭性平,味甘、咸,歸肝經,可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諸藥合用具有消腫鎮痛、散血祛瘀的功效[12]。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上述藥材可起到抗炎、殺菌、消毒、促進創面愈合的功效[13]。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創面面積小于對照組,住院天數、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1、3、7、14 d,研究組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7 d、14 d、3 個月、6 個月,研究組Wexner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1 個月研究組RRP、AMCP、ADP 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41%,低于對照組的21.62%(P<0.05)。說明中醫掛線聯合對口引流療法可有效清除瘺管,使切口與肛門呈放射狀,保證支管與主管之間形成對口流,避免手術時切除過多肛周組織,減輕對肛門的損傷,且聯合使用的藥線能達到祛瘀生肌、解毒去腐的作用,促使創面愈合,有效緩解患者疼痛[14];同時,防止掛斷的組織脫落堵塞引流通道,加快新鮮肉芽組織的生長及填充,且其不會損傷括約肌,有效保護患者肛門組織,確保肛門括約肌功能正常,降低術后肛周炎性水腫、感染、微循環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保障肛門功能[15~16]。
綜上所述,中醫掛線聯合對口引流療法治療高位肛瘺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創傷和疼痛,縮小創面面積,縮短切口愈合時間,保護患者肛門功能,改善肛腸壓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