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璇 蔣小鋼 洪茲田
(1.廈門市同安區教師進修學校 福建 廈門 361100;2.廈門外國語學校 福建 廈門 361026;3.廈門市翔安第一中學 福建 廈門 361101)
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優化教學方式,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意見還提出,“實施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的改善與能力提升,促進縣域中學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1]。
目前我國縣域中學(縣、縣級市舉辦的普通中學)規模超過全國普通中學總數一半,而縣域初中占比又超過縣域中學總數的一半[2]。轉變縣域初中尤其是鄉村中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進而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是提升縣域中學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現以X 市某較偏遠行政區(以下簡稱“T 區”)為例,對縣域初中化學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尋求解決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和課堂教學模式的路徑。
縣域初中在軟硬件方面與城市初中相比存在著先天的不足,在實現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方面存在較大的困難。以X 市T 區為例,T 區是全市土地面積最大、農村人口占比較高、經濟發展相對較弱的行政區。雖然隸屬于沿海城市,近年來城鎮化進程也明顯加快,但其人口結構、轄區內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教育質量等綜合起來更接近行政縣,轄區內的初中具有縣域初中的特點。因此,本研究以該行政區為樣本開展。前期圍繞課堂教學模式、校本教研、新教師培訓、教師專業閱讀、教師培訓效果評價等焦點問題對初中化學教師開展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
圖1 課堂教學模式
圖2 教研組校本教研情況
圖3 新教師培訓情況
圖4 教師專業閱讀情況
圖5 教師培訓效果評價
由圖1看出,T區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模式較陳舊,在新課標、新課程、新中考背景下,講授式教學仍然是課堂主要教學模式。由圖2看出,大部分化學教研組有固定的校本教研活動,但局限于淺層次的教研。由圖3 和圖4 看出,化學教師普遍沒有養成專業閱讀的習慣,教研組內教師教科研水平有限,難于規劃和指導新教師的培訓,即使有培訓也是停留在低階水平。由圖5看出,教師參加市、區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門組織的各種培訓,能夠理解并運用于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的教師少之又少。
要轉變縣域初中化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與專業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遠超過城市初中。實踐證明,最先進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于縣域初中化學課堂可能“水土不服”,甚至夭折。以項目式教學為例,T 區曾嘗試在初三化學公開課教研中使用并有意推廣,但是一線教師普遍反映“好看不好用”,根本原因在于縣域初中化學教師的專業水平所限,在項目的真實情境創設與教學內容的適配性、項目的進階性問題和學生任務設置、項目成果的評價等方面難于駕馭,加上初三化學課時有限,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大部分教師不愿意嘗試。縣域初中學生一半以上來自農村或者外來務工家庭,教師需要花相當一部分精力維持課堂紀律,學生的認知水平較差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教師使用新教學模式的熱情。因此,縣域初中化學教研應與城市初中教研有所區別,立足區域實際,體現“鄉土味”,以底層邏輯來思考和設計與當下教師專業水平相適配的教研活動。通過在T 區近兩年的實踐探索,發現“焦點型教研”對于打破縣域初中化學教師的教學頑疾、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升化學教師的學科理解具有較好的效果,是轉變縣域初中化學教師教學模式的有效路徑。
“焦點型教研”指的是通過聽課、訪談、問卷等實地調研,分析、找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梳理得出制約學生化學學習質量提升的若干焦點問題,進而精心設計適合的化學教研主題和形式,通過公開教研的形式加以破解,以達到改善教學痛點,實現預期教研目的一種教研模式。
以“課堂教學模式”這一焦點為例,T 區化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痛點是大部分教師以講授式為主,雖然經過各種培訓,仍然很難改變課堂陳舊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率低,教學僅停留于知識和技能層面,對于學生的化學學科觀念和學科思維培養不足。聚焦這一問題,通過公開教研的形式,利用某種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設計出的教學模型或新的教學法來加以改進,讓專業水平不是很高的縣域初中化學教師可學習、可借鑒、可模仿,從而達到預期的教研目的。
開展焦點型教研活動的整體流程如圖6 所示[3]。要聚焦焦點,首先得下校調研,深入課堂和學生,了解一線教師的教學痛點。其次,與一線教師交流形成教學痛點的主客觀因素,傾聽他們的需求和盼望,為設計教研主題做好鋪墊;初步確定教研主題后,再與縣域初中的化學骨干教師進行交流、反復研討,形成最后的學期或學年教研焦點。最后,開展區級教研,通過同課異構公開課、集體交流研討、講座等,從實踐和理論提高對新教學模型或教學法的理解。
讓縣域初中化學教師甄別不同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最有效的辦法是開展不同教學模式的同課異構教學展示。當然,基于大多數縣域初中化學教師的理論水平有限和視野局限的情況,對于大概念教學、單元整體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新的教學理念,暫不適用于大多數縣域初中化學課堂,新教學理念的運用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再次,要通過教研讓化學教師理解和領悟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深度參與教研活動,因此有必要改變長期以來由教研員、骨干教師評課的慣有模式,改成所有教師分小組進行深度研討,思考并交流如何將好的教學模式運用到自己的課堂。結合教研員對不同教學模式的深入剖析及指導,教師能更深入地理解課堂,真正達到深度教研的目的。以同課異構形式開展焦點型教研的活動內容如圖7所示:
圖7 焦點型教研活動內容
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十二單元“化學與生活”課題1“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的區級教研為例,展示焦點型教研如何開展。
(1)同課異構公開課教學
①“讀思達”教學法指導下的主要教學流程見表1。
表1 “讀思達”教學法的教學流程
②“講授式”教學法指導下的主要教學流程見表2。
表2 “講授式”教學法主要教學流程
(2)教師分小組研討
教師分小組研討,圍繞兩種教學法的優劣展開對比分析,并交流分享心得。部分教師的觀點如下:
教師1:“讀思達”教學法有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學生看得懂的,由學生自己讀,學生能思考的,老師不著急講,這樣可以減少教師在講臺“站”和“講”的時間,減少教師體力消耗,特別是雙減背景下的課后延時服務實施后,減少體力消耗很有必要。
教師2:“讀思達”教學法雖然可以減少教師的體力消耗,但是會增加教師的腦力消耗,要設計課堂上讓學生閱讀的內容、思考的問題,并對學生在課堂的表達和展示即時點評,對教師的挑戰性更大。
教師3:用“講授式”教學法,學生可以學到六大營養素的知識,但用“讀思達”教學法,學生不僅學到了六大營養素的相關知識,還懂得評價自己的一日食譜是否合理,對學生進行生命健康教育,比“講授式”教學法更高級。
教師4:“讀思達”教學法讓學生有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可以培養學生在考試中信息提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課堂容量會不會減少,課可否教得完?
教師5:使用“讀思達”教學法,學生的上課熱情更高,注意力更集中,對所學知識記得更牢。使用“講授式”教學法,記憶的知識可能比較多、記的比較快,但忘的也快,效率反而更低。
……
(3)教研員開設微講座總結提升
針對教師對兩種教學法優缺點系統性思考的不足以及如何將新教學法運用于課堂的困惑,教研員開設“‘讀思達’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及應用實踐”微講座。講座提綱如下:
①“講授式”和“讀思達”教學法的對比,見表3。
表3 “講授式”和“讀思達”教學法的對比[5]
②“讀思達”教學法理論和操作模型
完整的認知過程包括認知輸入、認知加工、認知輸出三個環節,與此相對應,完整的學習過程包含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6]。“讀思達”教學法的操作模型如圖8所示:
圖8 “讀思達”教學法理論和操作模型
③“讀思達”教學法的應用實踐
備課環節——依據化學課標,明確知識要求、承載的化學學科思維和核心素養要求,設計閱讀內容,并按照化學學科思維和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設計進階性的問題或任務。
上課環節——量化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時間,避免造成學生活動時間的不足或浪費。學生表達的環節,可以是表達觀點,也可以是實驗作品展示等,教師開展有效的多元評價。
反思環節——課后反思學生的課堂表現及學業表現,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讀思達”教學法的運用。
(4)教研員持續性下校跟蹤調研
為了使焦點型教研開展過后,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在課堂真正落地,需持續性的下校跟蹤指導,尤其是鄉村薄弱學校。通過推門聽課,與備課組教師座談,了解教師對課堂教學模式變革的困惑點和難點,通過新教學模式的剖析講解,讓教師克制講的沖動,把講還給學生,克制直奔結果的沖動,把過程還給學生,克制給解題方法的沖動,把思考還給學生,讓學習真正在課堂發生。
通過持續性開展焦點型教研,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到較多教師的認可,課堂教學行為逐步發生改變,教師的學科理解力有所提升,教師專業化成長規劃的意識不斷增強,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果不斷豐富,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在X市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三大比賽中(教學技能大賽、課堂教學創新大賽、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每年一賽),獲獎比例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如圖9。
圖9 2020年以來T區初中化學教師比賽成績與前5年總成績對比
截至2022 年10 月,T 區在編初三化學任課教師(不含實驗員)共46人,主持或作為核心成員開展課題研究的初中化學教師人數由原來的不足4 個增加到9個,其中省級課題2項,市、區級課題共7項。撰寫的CN論文和市級匯編的論文數目大幅度增加。初三化學教師的專業梯隊建設呈現良性循環,1 位教師晉升為市專家型教師培養對象,5 位教師晉升為市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多位教師晉升為T區學科帶頭人或骨干教師。
越來越多的初三化學教師在課堂上能運用焦點型教研的新教學模式嘗試授課,并將之轉化為教學案例參加各類比賽,課堂的“農村味”逐步減少。近兩年參加市優質課、說播課、五育融合案例征集等比賽的教師獲獎人數在10人次以上,打破了以往比賽獲獎成績空白的局面,教師的教學自信得到大幅度提升。
從近兩年的化學中考成績可以看到,T 區化學學科均分與市均分的差距有所縮小,應屆畢業生上普高的比例顯著提高,更多學生擁有普高的受教育機會,進一步促進了教育公平。
焦點型教研,聚焦真問題,做到可觀、可借鑒、可模仿,是轉變縣域初中化學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路徑,是縣域初中化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利推手。但是,在推進焦點型教研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縣域初中化學教師老齡化帶來的校本教研弱、課堂教學模式變革意愿不強等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持續性的幫扶和指導,還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