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露芬,熊 杰,關雪瑩,戴 莉
(潛江市中心醫院 湖北潛江433100)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采用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通過半透膜原理排除機體血液內多余代謝物而凈化血液。血液透析是通過將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經一個由無數根空心纖維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與含機體濃度相似的電解質溶液(透析液)在一根根空心纖維內外,通過彌散/對流進行物質交換,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維持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同時清除體內過多的水分,并將經過凈化的血液回輸的整個過程。雖然該治療方法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減輕腎臟壓力,以延長患者生命周期,但同時會排出患者體內部分營養物質,易出現營養不良、抵抗力差等現象,相關并發癥發生率較高[1]。同時該病為長期治療,患者身體耐受性較差,致使患者產生自卑、沮喪等負性情緒,患者生理、心理均遭受創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常規護理干預重點側重于干預患者心理情緒,從而減少對并發癥或其他機體潛在能力的干預,缺乏一定的根因性與針對性[2-3]。基于控制論的護理策略是以系統控制為主導,是指于獲取、加工、使用信息等基礎下,實施控制的主體對接受控制的客體能動作用,主要目的在于促使接受控制的客體依據實施控制的主體所設立的預期目標行為,從而達到預期目標。為了實現所預定的預期目標,需從具有多種可能存在影響的因素中,選取真正影響實現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予以積極主動的干預,進行具有個性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4]。2017年4月1日~2021年6月1日,我們對收治的73例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基于控制論的護理策略,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46例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糖尿病腎病相關診斷標準[5],且血液透析時間>3個月者;②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者;②伴有惡性腫瘤疾病者;③病情嚴重且隨時惡化者;④伴有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障礙者;⑤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⑥伴有精神功能或語言障礙,無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3例。對照組男45例、女28例,年齡(43.41±4.12)歲;透析時間(18.35±8.11)個月;透析方式:內瘺48例,人造血管9例,帶滌綸套帶隧道導管16例。觀察組男47例、女26例,年齡(43.84±4.36)歲;透析時間(18.78±8.31)個月;透析方式:內瘺46例,人造血管8例,帶滌綸套帶隧道導管19例。兩組性別、年齡、透析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評估患者病情,通過面對面地健康教育、床邊口頭講述病因、治療、藥物等相關知識;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包含腎臟功能結構、透析方式知識、生活習慣指導、用藥指導、血管通路及疾病相關并發癥與預防,告知患者如有疑惑及時提問。每次講座時間30 min,每周1次。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控制論的護理策略,建立護理小組,由1名醫生、2名護士長、3名責任護士組成,由醫生擔任組長。實施護理措施前對組員進行培訓,主要包括控制論相關概念、理論、措施等,通過考核后方可實施干預措施。①自我情感控制指導:通過親切的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醫患足夠的信任感,主觀判斷患者傾訴認真感受,引導患者對不良情緒采取正確的宣泄方式,可通過哭訴、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消除負性情緒。若患者負性情緒有所緩解后,引導患者進行自我肌肉控制訓練,每次30 min。②自我認知控制指導:對患者進行糖尿病腎病相關疾病知識,包括自身病情、血液透析原理、并發癥預防、堅持血液透析的重要性等,在健康教育時囑患者處于身心放松模式,適當時通過輕音樂等輔助,待患者呼吸平穩后采用溫柔的口吻進行口頭教育,教育結束后給患者足夠時間接受。③自我照護控制指導:指導患者記錄每天飲食、運動、血液透析時間、不適感、情緒低落情況及日期,護理人員需及時查閱患者記錄內容,正確引導并糾正不良行為,同時對自身護理工作不到位之處進行改正。④并發癥自我預防控制指導:在血液透析前向患者詳細講解可能發生的相關并發癥,同時講解如何預防并發癥的措施,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日常活動訓練,以降低因血液透析引發的關節、骨疼痛發生率,合理飲食能夠緩解血液透析或藥物引起的惡心、嘔吐等,合理服藥可降低因血液透析所引發的頭痛、胸悶等發生率,護理人員對患者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以圖片、文字、圖像等形式記錄,做到及時反饋、跟蹤及分析,定期探討患者血管通路存在問題,利于醫生及時掌握情況,并對常見的血管通路并發癥進行歸類,制訂針對性改進措施。
1.3 評價指標 ①記錄兩組院內感染和并發癥發生情況。院內感染主要指在患者血液透析期間出現血管通路及內瘺感染(內瘺壓縮、白細胞水平升高與血腫)、導管相關感染(人工血管感染以及深靜脈置管感染,主要臨床癥狀為出口處與皮下感染、產生菌血癥);并發癥包括人造血管堵塞、心力衰竭、內瘺栓塞、高鉀血癥、透析低血壓。②自護能力:采用改良版糖尿病自護能力量表評價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包括總體飲食、具體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足部護理、吸煙6個維度、11個條目,每個條目最高得分7分,得分越高表示自護能力越高。③治療依從性:采用腎病終末期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依從性量表評價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包含飲食、液體攝入、用藥、透析方案4個方面,按照“從不”至“總是”計分1~5分,總分23~115分,得分越高表示治療依從性越好。④創傷后成長:采用創傷后成長量表(PTGI)評價兩組干預前后創傷后成長,包含精神改變、欣賞生活、人際關系、新可能性、個人力量5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創傷后成長越好。

2.1 兩組院內感染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院內感染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PTGI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PTGI評分比較(分,
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是糖尿病腎病,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增長較快,糖尿病腎病發病率逐年升高[6]。血液透析是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替代療法,但臨床實際治療過程中血液透析時會出現葡萄糖的丟失,腎衰竭同時抑制外源性胰島素降解,外源性胰島素大分子難以通過血液透析清除,引發透析低血糖,伴有高齡、透析不充分、營養不良等危險因素,改善組織對胰島素抵抗,促使低血糖的發生,甚至危害心腦血管穩定性,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7]。因此,在糖尿病腎病透析過程中,護理工作是必要的,需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及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了解透析過程并發癥的癥狀、病因、好發人群、飲食、用藥劑量等,并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8-9]。基于控制論的護理策略是一種以“控制論”為核心的,將心理學應用于臨床護理中,通過對患者個體情緒釋放的控制改善自我控制水平,以促進患者病情康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院內感染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1,P<0.05),與劉思等[11]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基于控制論的護理策略干預能改善患者血液透析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引導患者并發癥自我控制預防,同時結合患者自身病情進行全面綜合分析,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日常活動訓練、飲食、用藥等,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鄧亞楠等[12]研究通過分階段延續護理對患者進行干預,干預組自護行為總體飲食、運動、血糖監測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運動、血糖監測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總體飲食、具體飲食、運動、血糖監測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究其原因:可能為本研究護理措施中對患者實施自我照護控制引導,記錄每天飲食、運動及血液透析等,護理人員依據記錄內容及時糾正,從而改善飲食習慣。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飲食、液體攝入、用藥、透析方案治療依從性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與凌海燕等[13]研究結果相似,提示基于控制論的護理策略干預能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本研究對患者進行自我認知控制引導,依據病情為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血液透析原理等,在輕音樂的輔助下促使患者處于放松狀態下,患者可深入理解健康教育內容,意識依從治療重要性。創傷后的成長能力與患者預后緊密聯系。有研究者通過對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創傷后成長能力高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精神改變、欣賞生活、人際關系、新可能性、個人力量及總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可能與本研究中引導患者進行自我情感控制有關,通過親切的詢問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予以患者足夠信任,同時引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自我情感宣泄方式,緩解內心負性情緒,給予患者心理及精神足夠支持,提高創傷后成長能力。
綜上所述,基于控制論的護理策略干預能降低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自護理能力與治療依從性,同時提升患者遭受創傷的成長能力,有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