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雪茹,古建平,朱冬梅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省兒童醫院 鄭州兒童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血糖水平升高、胰島素分泌受損和胰島素抵抗所致,主要臨床癥狀為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糖尿病的病因復雜多樣,目前的研究表明,兒童糖尿病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其他外部因素和飲食習慣也是重要的誘發因素。1型糖尿病約占糖尿病病例總數的10%,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患者主要為兒童和青少年,是一種常見于兒童的慢性內分泌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由于兒童糖尿病的早期癥狀非常隱蔽,很多糖尿病患兒及家長往往會忽視這些癥狀,直到出現明顯的“三高一低”癥狀時才被診斷為糖尿病[2]。又因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波動劇烈,起病急驟,兒童的臨床表現比成人更為嚴重,兒童體質虛弱、不愿合作、不能配合治療、不能自我調節、不能耐受長期反復的血糖檢測和藥物治療等,都會給兒童糖尿病的治療帶來困難,都會給兒童糖尿病的治療帶來困惑,導致預后不良、病程延長、兒科治療不充分,嚴重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和生活質量[3]。王銳等[4]研究報道顯示,兒科糖尿病管理中的護理實踐對兒童的血糖水平有重大影響。因此,在臨床治療兒童糖尿病的過程中,應輔以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且干預措施逐漸改變患兒的心理狀態,減輕負性情緒,使他們對疾病和治療產生積極的態度,最終有助于持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5]。為患者家庭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改善對情緒狀態的看法也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預后。5A護理模式是一種循證依據的認知行為改變和改善自我管理的方法,它整合了延續性護理模式和知信行模式,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方法[6]。但目前5A護理模式在糖尿病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報道較少,對糖尿病患兒的血糖、情緒控制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如何還有待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5A護理模式下的家庭心理護理對改善糖尿病患兒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7例糖尿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確診為1型糖尿病的患兒,符合《中國兒童1型糖尿病標準化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2020版)》[7]中的標準;②患兒的臨床資料均完整;③患兒及家屬了解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的遺傳性疾病者;②合并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或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存在惡性腫瘤者;④存在精神異常或嚴重意識障礙者;⑤依從性較差者;⑥中途退出的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54例和對照組53例。觀察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5~15(7.41±2.49)歲;病程1~3(1.47±0.23)年。對照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4~15(7.28±2.57)歲;病程1~4(1.53±0.4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持續干預3個月。在護理期間,護士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必要的糖尿病預防和管理教育,告知自我監測血糖的方法,幫助患兒按時、按量服用糖尿病藥物,指導患兒健康飲食,并根據血糖控制原則制訂膳食計劃。出院前,護士向家屬講解如何自我護理糖尿病,向患兒和家長或監護人解釋藥物的使用方法,告知他們低血糖的癥狀和報告方法,如果出現低血糖癥狀,首先口服糖水或果汁,如果情況嚴重,遵醫囑給予高滲糖水,做好患兒的用藥監護。出院后3個月后進行隨訪。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5A護理模式下的家庭心理護理,持續干預3個月。①詢問(ask):護理人員積極與患兒接觸,收集他們的臨床資料信息,與患兒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如是否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癥狀和風險,能否準確判斷患兒疾病的嚴重程度,是否能夠正確為患兒進行血糖檢測。②評估(assess):在與患兒及家屬溝通后,評估患兒及家屬對血糖控制的意愿情況,正確認識了解患兒的健康狀況、心理素質、自我控制能力和積極態度,促進后續護理干預措施順利開展。③建議(advice):護理人員為患兒及家屬提供健康教育,幫助他們了解控制血糖升高并將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的作用和重要性,對患兒及家屬進行血糖控制方面的指導,包括服用醫生開具的降血糖藥物、根據科學依據進行低糖和無糖飲食、定期鍛煉及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兒,應讓家屬了解血糖控制不佳的危害和風險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可能會加重病情,并在以后使血糖控制變得困難。同時,利用多媒體視頻、教授講座、患兒成功控制血糖的經驗故事等,幫助患兒放松心情,宣泄負性情緒,聽取控制血糖、降低血糖的建議。通過講座、視頻、書籍等形式,向患兒及家屬(尤其是與患兒密切接觸者)介紹基本的心理學知識,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④幫助(assist):為患兒及家屬提供降低血糖水平的科學信息和建議。如講授日常用藥、飲食和運動知識,測量血糖水平,根據患兒完成任務的情況糾正錯誤,并對每例患兒提出個別建議。對患兒進行心理咨詢,通過面對面咨詢或電話咨詢的形式解決患兒的一般心理問題;心理訓練技術干預,特別是學習放松訓練、情緒控制訓練等,對較嚴重的心理問題采用認知行為策略進行治療和矯正。⑤隨訪(arrange):加強對患兒的隨訪,包括電話、社交聊天和家訪,進行隨訪時檢查患兒護理計劃的執行情況,如何解決與血糖監測和降血糖相關的問題、患兒病情變化和對藥物的反應、家屬對治療的配合情況、患兒的功能情況以及觀察各種情況等。必要時應重復演示,以確保家屬能夠充分理解。針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在隨訪患兒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信息,并做好觀察記錄。
1.3 觀察指標 ①血糖控制情況:在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對患兒的血糖指標[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進行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乳膠增強免疫抑制法)。正常值范圍:FBG為3.9~6.1 mmol/L,2 hPG<7.8 mmol/L,HbA1c為3%~6%。②心理狀態:在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表(SCARED)[8]和兒童抑郁障礙量表(DSRSC)評估[9]進行評價,SCARED總分≥23分提示存在焦慮障礙,DSRSC總分≥15分提示存在抑郁障礙,分數越高表示負性情緒越嚴重。③生活質量:在干預前和干預3個月后采用兒童生存質量普適性核心量表[10]進行評價,包括角色、社會、軀體、心理功能4個項目,評估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④治療依從性:干預3個月后使用本院自擬治療依從性評價表對患兒的治療依從性進行評估。≥95分為完全依從、70~94分為比較依從、<70分為不依從。總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比較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⑤滿意度:使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護理滿意度,評估采用百分制,在干預3個月后進行評價,≥90分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一般滿意、<8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SCARED、DSRSC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CARED、DSRSC評分 比較(分,
2.4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2.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兒童糖尿病是兒科常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臨床多以1型為主,多見于5~8歲的兒童,患兒在早期無明顯癥狀,導致該病難以早期確診,又因患兒糖尿病胰島β細胞衰退更快,出現糖尿病并發癥更早[11],所以要及時進行治療控制血糖水平。患兒因為年齡小,對治療依從性差,認知能力較難控制,無法忍受長期反復的血糖檢測,往往產生逆反心理,而糖尿病控制與糖尿病知識、生活方式和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因此,護理就顯得更為重要。目前臨床采用的常規護理缺乏系統性個性化的干預,也缺乏對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預措施,所以對認知低下患兒的護理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因此需要探尋更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12]。
趙麗麗等[13]認為,慢性病管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對護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5A護理模式的應用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依從性有積極作用。5A護理模式是醫學觀念轉變的產物,共包括詢問、評估、建議、幫助、隨訪5個環節,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角度出發,充分考慮患者的感染情況,讓患者逐步了解自己的病情[14]。家庭護理干預是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方法,強調家庭在護理中的作用,并通過家庭支持實現更好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干預后的血糖指標水平和心理狀態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提示5A在采用護理模式下的家庭心理護理能夠對患兒的血糖控制和負性情緒改善有積極作用。原因在于該種護理模式對糖尿病患兒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患兒的護理需求,加強用藥和飲食管理,在家屬的陪伴指導下,能夠減輕患兒的抵觸情緒,最終實現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病情會日益加重,需要終生接受藥物治療,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直接影響血糖控制和出院后的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治療依從率及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提高,提示糖尿病患兒5A在采用護理模式下的家庭心理護理后,能夠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且護理滿意度較高。分析原因:5A護理模式聯合家庭心理護理,從患兒的角度出發,與患兒及家屬溝通,然后對患兒進行評估和指導支持,最后加強隨訪,整個過程以患兒為中心,患兒成為過程中的主角,患兒在治療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從家屬那里獲得的積極支持,使他們更容易接受治療,并提高治療效果和治療依從性[15];同時該種護理模式提高家庭在護理干預過程中的參與度,護理人員通過家屬持續傳遞對患兒的關心和關愛,從而提高了護理服務的質量,提高了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16]。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是納入的樣本量較少,只進行了3個月的護理干預,對應用該模式的遠期干預效果,后續需要擴大樣本量展開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