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蔡雪嬌,張麗霞,譚紅英
(浙江省榮軍醫院 浙江嘉興314000)
在全球醫療服務領域,保障患者安全是基礎要求,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在護理環節發生醫療差錯與醫療事故概率較高,會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痛苦與沉重經濟負擔,同時護患關系惡化[1]。Mikos等[2]研究提到,在導致嚴重傷害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前,會發生多例近似錯誤事件,且兩兩事件原因近乎相同。其中,護理不良事件指患者因醫療護理行為出現出院時間延后、死亡或出院時仍存在某種程度的失能,并且不在計劃之中以及難以預計[3]。近似錯誤事件指患者護理不良事件在發生之前已被阻止,故未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4]。統計既往醫院信息平臺內上報的近似錯誤事件與護理不良事件,并對兩種事件的發生類別、發生率及原因等進行針對性分析,有助于為后續護理安全工作的完善提供指導依據,進而加強醫院護理流程的安全管理,降低護理不良事件風險[5]。2021年1月1日~12月1日,我們回顧性分析某醫院376例次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并進一步探討降低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風險的管理策略?,F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回顧性分析同期信息平臺上報(經各科室護士長審核)的245例次近似錯誤事件與131例次護理不良事件,共376例次。
1.2 調查方法 實施回顧性分析,對245例次近似錯誤事件與131例次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類型如跌倒、院內壓力性損傷、管路、其他不良(墜床、給藥錯誤、標本差錯、失禁相關性皮炎等)、發生原因(評估不足、溝通不足、醫囑錯誤、不遵守操作規程、設備設施、防護用品傷害、交接班不嚴、患者疾病因素、能力不足及患者年齡因素等)、發生班次如A1班(8:00~16:00)、A2班(8:00~12:00,14:00~18:00)、D班(8:00~12:00,15:00~19:00)、P班(16:00~23:00)、N班(23:00~8:00)、交接班時分別進行統計;分析近似錯誤事件與護理不良事件之間的相關性;探討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風險管理策略。
1.3 質量控制 醫院實施雙監管質量控制,科室發現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后由當事人向護士長匯報,然后上報給醫院護理信息平臺“近似錯誤事件系統”與“不良事件系統”,護理部核實無誤后將反饋結果上報給安全管理部門審核匯總。本研究近似錯誤事件、護理不良事件均經醫院信息平臺調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本組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類型分析 見表1。

表1 本組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類型分析
2.2 本組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分析 見表2。

表2 本組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原因分析
2.3 本組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班次分析 見表3。

表3 本組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 班次分析
2.4 分析近似錯誤事件與護理不良事件的相關性 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護理不良事件上報例次與近似錯誤事件攔截例次呈正相關(r=0.346,P<0.05)。
在醫院管理中,及時準確向醫院信息平臺上報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十分重要,其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采取干預措施阻斷隱患[6-7]。通過醫院信息平臺,各科護理管理人員可立刻獲知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類型、原因及時間等,并從中挖掘護理流程中不規范之處及可能損害患者安全的其他問題,有助于后續制訂應急策略與具體措施,加強醫院預警管理[8-9]。
本研究結果顯示,全年376例次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包括245例次近似錯誤事件、131例次護理不良事件,四個季度中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為25.95%、24.43%、22.90%、26.72%,具體不良事件類型為跌倒、院內壓力性損傷、管路及其他等。在臨床護理中,跌倒是較常見的不良事件,也是多因素(老年患者、影響中樞神經疾病或藥物、環境等)疊加的累積效應[10]。院內壓力性損傷可分為可避免性與難免性,前者與護理人員未充分評估患者不良事件危險因素或及時采取干預措施等有關,后者與患者脊柱功能、活動能力及配合度等有關。管路不良事件包括患者自行拔管、管路滑脫、管路堵塞。非計劃拔管指患者體內留置的引流管意外滑脫,可能原因在于護理人員教育不足、醫護溝通不足、護理人員對患者拔管風險評估不足、人力資源不足等。管路不良事件對患者治療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因此,是臨床應積極預防的事件。
本研究結果發現,245例次近似錯誤事件及131例次護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依次為評估不足、溝通不足、設備設施、醫囑錯誤、患者疾病因素、不遵守操作規程、防護用品傷害、交接班不嚴、能力不足、患者年齡因素。針對以上原因,本研究擬對醫院護理管理提出如下建議:①加強護理人員的學習培訓。包括??浦R、藥物知識、藥品管理及相關法規制度,規范護理人員操作規程,嚴格保障護理操作、給藥流程、藥物核對等準確安全;培養新進護理人員的評判性思維,引導護理人員對患者用藥及治療等進行評判性思維查對,降低醫療風險[11]。②完善相關危險因素評估方案。首先需提高護理人員??浦R素養,加強培養護理人員對入院患者的安全評估能力;最后,明確高危人群后進一步加強相關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時護理人員需嚴格監督患者活動行為,盡可能預防各種護理不良事件。③加強醫、護、患溝通。首先醫務人員需嚴格遵守病歷記錄與檢查,嚴格把關患者的整體情況;然后,鼓勵患者及家屬參與藥物查對,引導患者及家屬積極詢問護理人員任何疑惑之處;最后盡量使用書面醫囑。④營建安全的醫療環境。首先定時檢修患者床旁設備設施,保證其功能正常使用且不存在安全隱患;指導患者正確應用床頭呼叫器;定時安排病區的清潔衛生工作,保證病區地面干凈干燥,在較濕滑區域放置警示牌;確保病區照明系統功能正常,保障光線充足;避免患者穿著不便于活動的服裝或易打滑的鞋子;增加管理薄弱時段的人力資源并加強巡視[12]。
本研究還發現,A1班、A2班、交接班時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提示應完善護理人員的排班制度,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如在治療高峰期、工作量大、操作經手人員多等時段實行彈性排班,在交接班期間加強管理,在此期間盡可能不進行常規治療、給藥,并加強給藥查對工作,同時減少交接班次數。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護理不良事件上報例次與近似錯誤事件攔截例次呈正相關(P<0.05),提示近似錯誤事件的頻繁發生可能會提高部分護理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需要提高醫療工作者對近似錯誤事件的重視程度,護理管理人員需要提高對近似錯誤事件原因的關注度,提高護理人員近似錯誤事件的敏感性與認知程度,完善近似錯誤事件管理制度與措施,如規范管理文件與上報系統,健全非懲罰制度,營造積極的近似錯誤事件上報分為,為出現近似錯誤事件的護理人員設立合理的支持與保護機制,進而減少近似錯誤事件、護理不良事件[13]。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樣本選取年限單一,不便于縱向分析不同時期近似錯誤事件、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趨勢;另外,未能進一步細化分析不同科室、不同資歷護理人員等近似錯誤事件、護理不良事件,可能導致本研究部分結果存在偏倚,后續有望針對性完善。
綜上所述,醫院應加強建設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的上報系統及管理系統,消除護理管理薄弱部分,完善近似錯誤事件及護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與措施,優化醫院醫療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