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方,甄玉梅,王玲玲
(曹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山東曹縣274400)
肺炎是臨床一類常見兒科疾病,多出現在春冬季節,主要癥狀包含體溫異常升高、氣促、咳嗽等,氣候變化、錯誤飲食及生活習慣均能造成疾病發生或復發,部分病情嚴重者能產生驚厥抽搐、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一系列并發癥,可嚴重威脅其生命健康[1]。臨床治療期間多選擇對癥及對因治療,經抗生素、霧化、止咳化痰藥物等措施控制患兒病情,多數患兒經治療后能獲得良好效果,但因患兒年齡小、心智暫未發育成熟、自身認知有限,依從性較低,直接影響療效[2]。因此,治療的同時還需提供系統性、全面性護理。層級鏈式護理為護士通過合理方案開展層級管理,對參加護理工作的護士開展詳細的職責劃分,以提升護理期間的效率及質量[3]。有關研究顯示,層級鏈式護理用于肺炎患兒中能改善其肺功能和癥狀,提升其生活質量[4]。預警護理是結合患兒病情預測其治療、護理期間有可能產生的各類問題,擬定有關措施加以解決和預防的一類干預模式,經研究證實能減少不良事件,加快患兒的機體恢復[5]。但目前有關上述兩種護理方式用于肺炎患兒的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觀察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對肺炎患兒肺功能、生活質量、依從性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擬定有關護理方案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78例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兒科學》[6]中有關肺炎確診者;②年齡2~9歲者;③患兒急性發病;④患兒生命體征處在平穩狀態,且意識較為清晰。排除標準:①肺部存在其他疾病者;②對有關藥物過敏者;③存在心腦血管病或者肝腎疾病者;④存在重度并發癥者;⑤存在精神疾病者;⑥入組前參加過其他研究者;⑦拒絕或中途退出研究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5例、女14例,年齡2~8(5.40±1.32)歲;病程1~8(4.25±1.28)d;發病部位:左肺20例,右肺19例;病情程度:輕度18例,中度11例,重度10例。觀察組男26例、女13例,年齡2~9(5.52±1.28)歲;病程1~7(4.25±1.15)d;發病部位:左肺21例,右肺18例;病情程度:輕度17例,中度12例,重度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同時取得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干預2周。維持病室內環境在整潔和安靜狀態,確保光線較為充足,濕度為50%~60%,溫度為18~22 ℃,每日開窗通風2次,但通風期間需避免對流風,做好患兒的保暖工作;維持患兒呼吸道暢通,按照醫囑提供氧療,呼吸道存在較多的分泌物無法自行排出時需及時進行吸痰;按照醫囑提供輸液、霧化等對癥治療,把控好輸液速度;做好患兒的體征監測,對高熱患兒需及時給予物理降溫,要求其增加飲水量;囑家屬給患兒提供維生素、熱量含量豐富且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滿足其機體的營養需求。
1.2.2 觀察組 接受層級鏈式護理加預警干預,干預2周。
1.2.2.1 層級鏈式護理 ①劃分層級。a.N1級:護理專業中專畢業的護士,剛參與工作或者處在試用期,負責給患兒開展基礎性護理。b.N2級:護理專業大專畢業、工作經驗3年以上且已經有護師職稱者,已經熟練掌握技能操作,負責給患兒開展治療性的護理。c.N3級:護理專業大專畢業、工作經驗6年以上同時職稱為主管護師者,有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能準確評定患兒病情,同時與家屬間存在良好溝通以及解答能力。d.N4級:護理本科或以上學歷、護理經驗在8年以上者,有著較高的帶教能力,能給下層護士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對護士開展有效監督及管理,同時在危重患兒體征監測及搶救中發揮著主導作用。e.N5級:工作經驗在15年以上者,負責做好所有護士工作職責劃分、監督、檢查。②劃分職責。為N1~N4級的護士進行搭配分班,各組推選出N4級1名護士當作組長開展管理,劃分各級工作的范疇,做好分工合作,確保工作全面且細致。N5級做好日常的監督工作,定期予以考核,并將考核成績與績效掛鉤,以提升護士責任心及積極性。③開展護理。入院后,以熱情的態度接待患兒,做好家屬情緒的安撫工作,予以簡單教育,再按照醫囑實施各項工作,監測患兒病情并記錄,注意防止并發癥,存在任何異常需及時告知責任醫生并輔助處理。
1.2.2.2 預警干預 ①由護士結合患兒病情特征,積極翻閱有關文獻資料,并與自身經驗結合,預測和總結治療、護理期間有可能產生的問題,擬訂相應預警干預有關措施。②護士對患兒增加巡視的頻率和詢問次數,做好其體征監測,若產生心率增快、呼吸困難、哮喘加哮鳴音、體溫超過39 ℃和肢體抽搐無力等情況,需要立即告知醫生,及時開展吸氧、降溫、補液、鎮靜等各項治療措施,以防止并發癥和不良事件的發生。③對家長強化健康教育,經分發宣傳手冊、講座、視頻等途徑普及疾病有關知識,積極鼓勵家長參加治療和護理,與醫護人員間開展良好溝通,及時反饋患兒異常情況,便于醫護人員了解和及時對干預措施做出調整,防止不良事件的出現。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癥狀消失及住院時間,其中癥狀消失時間主要包含發熱、咳嗽、氣喘及肺啰音的消失時間。②肺功能:干預前后經肺功能檢測設備對兩組呼吸頻率(RR)、潮氣量(VT)、吸呼時間比(Ti/Te)、達峰時間比(tPTEF/tE)指標進行測定。③生活質量:采用兒童生存質量普適性核心量表(PedsQL4.0)評定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量表涉及生理功能、社會心理功能兩項,社會心理功能包含情感功能、角色功能和社會功能這3項,共23個條目,各項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7]。④依從性:干預后評價兩組依從性,將患兒可以積極配合完成醫務人員所有工作歸納到完全依從,將患兒大部分時候能配合完成醫務人員工作歸納到部分依從,將患兒無法配合完成醫務人員工作甚至產生抗拒等不良情況歸納到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PedsQL4.0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edsQL4.0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依從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依從性比較
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呼吸及免疫系統未全部發育成熟,對外界刺激敏感度更高,易受到環境、衛生、營養等因素影響,是肺炎高發群體[8]。據有關調查顯示,每年<5歲的兒童中有1.56億左右發生肺炎,住院治療的患兒中有近2000萬為肺炎患兒[9]。患兒未及時開展有效治療能演變成重癥肺炎,使其呼吸及臟器出現衰竭。有學者提出,肺炎患兒療效除與治療方案存在關聯,還和護理工作相關[10]。因此,臨床還需采用合理護理方案,以提升其療效。
本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說明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能縮短患兒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時間。原因可能是觀察組在干預期間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工作,對醫護人員開展詳細的層級和職責劃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確保護理工作的質量;護理期間能確定責任護士的核心作用,調動和發揮出核心人員的積極性,有助于生成一個隱形的激勵機制,對人力資源達到最優分配,考核和劃分護理人員各方面情況,能增強其責任心,將每位護士分配至最合理的位置,保證護理質量[11];預警護理經結合患兒病情、資料和自身經驗確定能影響患兒病情各因素,同時擬定有關措施開展干預,確保護理期間針對性更強,有助于提升護理效果,加快患兒癥狀消失及病情恢復速度[12]。干預后,觀察組RR、Ti/Te均低于對照組(P<0.01),VT、tPTEF/tE均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出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能改善患兒肺功能。考慮原因:以往護理期間多是1名護士負責患兒各項護理,未充分考慮護士工作能力,部分護士因缺乏護理技能及經驗,不能確保護理工作的質量。層級鏈式護理結合護士經驗及能力開展分級,確定各層護士職責及工作,依據患兒病情程度配置護士、安排相應的工作,能確保護理精準性及有效性,進而提升患兒療效,改善其肺功能[13]。干預后,觀察組PedsQL4.0中生理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能提升患兒生活質量。原因在于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能及時觀察患兒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及事件,并第一時間開展針對性干預;工作期間能達到無縫隙和優質護理,重視對患兒和家屬病情監測及觀察,確保陪護人員能夠更加主動和積極參加護理,發揮良好的協同作用,使患兒癥狀獲得盡快緩解,肺功恢復到正常狀態,進而有助于降低疾病對患兒身心產生的不利影響,提升其生活質量[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與李曉婧等[15]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能提升患兒的依從性。主要原因:入院時,消除由溝通能力佳、經驗豐富護士接待患兒和家屬,并積極解答家屬對患兒病情存在的疑問,緩解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通過較高專業水平及操作技能獲得患兒和家屬認可,同時經簡單教育得到家屬配合,能確保患兒依從性[16]。
綜上所述,肺炎患兒接受層級鏈式護理聯合預警干預,能縮短臨床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改善患兒肺功能,提升其依從性及生活質量。但本研究還存在不足之處,如納入樣本總數不多,樣本源于同一家醫院,且受時間限制未開展遠期隨訪,得到的結果還存在局限性,這些均需在日后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