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言,張 楚,魏 婷,張廣俠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徐州221009)
婦科惡性腫瘤是發生于女性生殖器官的惡性腫瘤,包括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會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嚴重心理影響,婦科腫瘤患者心理障礙發病率為70%~92%[1]。林表君等[2]研究結果發現,106例患者中焦慮情緒發生率為59.4%,抑郁情緒發生率為27.4%。隨著診治水平的提升,化療逐漸成為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較大幅度地提升婦科惡性腫瘤的治愈率,延長患者生命周期,但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脫發、睡眠障礙等多種困擾,患者需適應疾病治療引起的解剖結構改變或功能異常,其心理情緒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導致體內免疫監視及免疫識別能力下降,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加速病情惡化[3]。因此,如何改善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的心理狀態,成為臨床治療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常規心理護理干預使患者被動接受健康教育、接受度低,干預效果有待提升。希望理論是Snyder等提出目標導向的積極心理狀態,以目標、動力思維及路徑思維為主要要素,對目標學習實施動態管理,目前以該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干預在骨腫瘤及喉癌患者中應用取得良好效果[4-5],但在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心理護理中應用的相關研究較少。2022年2月1日~2023年2月1日,我們對41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實施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接受化療的108例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經公式[6]計算樣本量為82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75歲者;②準備接受化療的住院患者;③符合惡性腫瘤診斷標準者;④1年內無離異等重大生活事件發生者;⑤均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②晚期腫瘤惡病質者;③合并精神障礙和(或)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剔除標準:①在研究中途病情惡化或死亡者;②問卷填寫有誤和(或)失訪者;③自行退出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1例。對照組年齡(48.59±11.32)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34.15%),高中19例(46.34%),大專及以上8例(19.51%);腫瘤類型:宮頸癌12例(29.27%),子宮內膜癌10例(24.39%),卵巢癌9例(21.95%),其他10例(24.39%);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22例(53.66%),≥5000元19例(46.34%)。研究組年齡(48.60±11.34)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31.71%),高中18例(43.90%),大專及以上10例(24.39%);腫瘤類型:宮頸癌11例(26.83%),子宮內膜癌11例(26.83%),卵巢癌10例(24.39%),其他9例(21.95%);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23例(56.10%),≥5000元18例(43.90%)。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質量控制:為避免組間沾染,將兩組患者安置在不同病區,避免兩組患者家屬私下交流有關研究內容,同時護士避免在患者及家屬面前探討有關內容,護士長及護理組長監督干預全程。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心理干預。護士熱情接待入院患者,向其自我介紹并詳細介紹病區環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化療前患者易產生恐懼、抑郁、悲觀心理,此時應加強巡視,使用親切、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交流,對病情做出合理解釋與正確指導,向其介紹成功案例,增強其治療信心;責任護士向患者講解化療方案,幫助其認識化療治療的重要性,心理咨詢師在旁輔助,若患者出現焦慮不安等明顯表現及時安撫;每次化療結束后開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及可能發生的問題及干預措施,緩解患者因不了解化療間歇期處理方式而產生的負性情緒。
1.2.2 研究組 實施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建立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小組:護士長為小組組長,負責人員安排參與質量控制;護理組長2名,負責收集并分析錄入數據,指導并督促各項護理干預措施執行到位;責任護士6名,負責實施具體干預內容;心理咨詢師1名,負責參與心理干預方案的制訂。在護士長協調下,護理組長對小組成員開展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婦科惡性腫瘤化療相關知識、Snyder希望理論相關知識、惡性腫瘤化療患者心理狀態相關知識、與患者溝通技巧等,培訓結束填寫問卷,問卷滿分為100分,≥90分為合格,經評估不合格者繼續參與培訓。②制訂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方案:小組成員通過文獻檢索方式尋找Snyder希望理論相關文獻,結合科室婦科腫瘤化療患者具體情況,將干預內容制訂為教育、目標、路徑思維及行動思維4個方面。③干預內容:a.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Snyder希望理論內容,幫助患者了解婦科惡性腫瘤化療過程中希望起到的積極作用,幫助患者正確認識化療,改變錯誤認知,建立信心。b.目標。評估患者自身情況結合交流結果,制訂目標。經評估和溝通可知,化療后食欲缺乏、化療藥物副反應、化療藥物對血管壁刺激、患者心理狀態不佳為目前患者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故可將減輕胃腸道反應、減輕化療藥物副作用、預防化療后靜脈炎、緩解心理狀態作為預期目標開展相關護理,如針對胃腸道反應,可通過增加開胃食品的攝入量,停止攝入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等方式。c.行動思維。向患者講解實現預期目標的重要性,使其認可達到目標的意義。d.路徑思維。護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幫助患者找到現實與預期目標之間的連接路徑,如改善心理狀態不佳目標的路徑思維是患者相信自身疾病經治療后有良好預后;疾病恢復后自身心理狀態可得到改善,引導患者思考哪些行為利于改善心理狀態。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冥想漸進肌肉放松訓練進行輔助干預,患者在路徑思維的影響下積極參與放松訓練等輔助干預,通過放松訓練及意向性想象提升其愉悅情緒。護士長關注目標進展情況,保證干預方案的順利開展,解決問題后進入下一目標。
1.3 評價指標 ①心理狀態:采用焦慮抑郁量表(HADS)評估兩組入院次日和出院前日心理狀態,該量表包括焦慮、抑郁2個維度,共14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分為0~42分,評分與患者焦慮、抑郁狀態呈正相關。本量表Cronbach′s α為0.800~0.890。②應對方式:采用醫學應對方式量表(MCMQ)[7]評估兩組入院次日和出院前日應對方式,該量表包括應對、屈服、回避3個因子,共20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各因子總分分別為8~32分、7~28分、5~20分,評分與各因子對應疾病應對方式呈正相關。本量表Cronbach′s α為0.60~0.76。③生活質量:采用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共性模塊(QLICP-GM)[8]評估兩組入院次日和出院前日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及共性癥狀與副作用4個維度,共32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共32~160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本量表Cronbach′s α為0.61~0.85。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院內獨立室填寫上述問卷,共發放82份問卷,對照組、研究組均有1例患者因問卷填寫有誤剔除,因此,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7.56%。

2.1 兩組入院次日、出院前日HAD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入院次日、出院前日HAD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入院次日、出院前日MCM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入院次日、出院前日MCMQ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入院次日、出院前日QLICP-GM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入院次日、出院前日QLICP-GM評分比較(分,
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在接受其他治療后,需進一步接受化療,會使病程延長、經濟負擔加重,再加上化療引起的食欲缺乏、藥物疼痛等不良反應,患者可能產生心理問題[9]。Snyder希望理論認為,希望是一種思維積極動力狀態,Snyder希望理論模型中包括目標、行動思維及路徑思維等,是促進患者心理健康的內在力量[10]。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前日,兩組HADS評分低于入院次日(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改善效果明顯。在干預過程中以希望理論作為指導,通過對患者進行評估,查找可能影響負性情緒的原因,根據相關因素建立目標,患者在動力及路徑思維的促進推動下實現目標,從而改善負性情緒,與常規被動接受心理護理對比,目標的設立提升護理目的性,患者在參與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有研究顯示[11],Snyder希望理論是癌癥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化解死亡威脅的情感體驗,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升自護能力,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前日,兩組MCMQ維度中回避、屈服因子評分低于入院次日(P<0.05),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出院前日,兩組MCMQ維度中應對因子評分高于入院次日(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可提升患者醫學應對方式,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提升效果更明顯。木巴拉克·依克拉木等[12]研究結果表明,希望水平決定癌癥患者應對方式,希望水平越高患者疾病確定感越高,其積極應對方式越高,與本研究觀點相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前日,兩組QLICP-GM評分高于入院次日(P<0.05),且研究組除社會功能外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在改善患者軀體功能、癌癥癥狀副作用方面更具優勢。分析原因:Snyder希望理論心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改善效果及醫學應對方式提升效果更好,患者心理壓力及精神負擔減輕,在良好情緒體驗下接受化療,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作用,提升生活質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