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仁, 馮連榮, 李 毅, 王佳傲, 張倩玉, 張 軍
滄州市中心醫院1.心血管內科;2.神經內科,河北 滄州 061000;3.北部戰區總醫院 心血管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6
近年來,發達國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病死率顯著改善,但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仍呈整體上升趨勢[1]。早期再灌注治療是STEMI的標準治療方案。但再灌注損傷增加了梗死面積,部分抵消了再灌注獲益。心肌內出血(intramyocardial hemorrhage,IMH)是恢復心外膜冠狀動脈血流后組織灌注不良的病理表現之一[2]。IMH反映了紅細胞的聚集和溢出,是微血管嚴重受損的表現[3]。因此,早期發現IMH并給予干預尤為重要。但目前,仍缺乏理想的可用于IMH早期預測的生物標志物。本研究旨在探討STEMI患者并發IMH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聯合多項危險因素構建聯合預測因子,評價其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自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滄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283例STEMI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參照相關指南[4]診斷為STEMI;發病至入院時間<15 d;院內行冠狀動脈造影;發病3~15 d于我院行心臟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檢查。排除標準: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依據有無IMH將患者分為有IMH組(n=62)與無IMH組(n=22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均口服負荷劑量阿司匹林300 mg聯合替格瑞洛180 mg(或氯吡格雷300 mg),然后阿司匹林100 mg/d聯合氯吡格雷75 mg/d(或替格瑞洛90 mg,2次/d)口服至少1年。通過電子病歷系統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入院收縮壓、入院舒張壓、入院心率、前壁梗死、左室射血分數、既往史、介入情況、實驗室指標、住院用藥等。CMR檢查具體方法參照文獻[5],采用CVI42軟件分析圖像,應用T2-STIR序列評價IMH。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有IMH組男性比例、前壁梗死比例、白細胞計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直接膽紅素、中性粒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例(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高于無IMH組,既往PCI比例、三支病變比例、左室射血分數低于無IMH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影響因素分析及聯合預測因子構建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前壁梗死、白細胞計數、肌酸激酶、CKMB、直接膽紅素、NLR及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為STEMI患者并發IMH的危險因素,而三支病變、左室射血分數升高為STEMI患者并發IMH的保護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CKMB、直接膽紅素及中性粒細胞計數為STEMI患者并發IMH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Hosmer-lemeshow擬合優度檢驗結果χ2=6.720,P=0.567。通過對Logistic回歸的模型方程進行轉換得到聯合預測因子的計算公式,即L聯合=CKMB+直接膽紅素×34.8+中性粒細胞計數×18.6,其中,L聯合表示聯合預測因子。
表2 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2.3 聯合預測因子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計數、直接膽紅素、CKMB、聯合預測因子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682、0.596、0.648、0.7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預測因子的截斷值為390。見表3、圖1。
圖1 ROC曲線
表3 ROC曲線分析結果
早期再灌注是治療STEMI患者的關鍵方法,但再灌注損傷增加了近50%的最終梗死面積[6],部分抵消了再灌注帶來的獲益。IMH發生于再灌注的梗死心肌[7]。再灌注后,心肌損傷可能發生 “波前現象”,這與缺血節段的“波前現象”鏡像呼應[8]。再灌注治療后,微血管可能依然存在微循環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且MVO區域在再灌注后持續擴展達48 h[9]。此外,MVO區域內也會合并微血管結構損傷,導致IMH。IMH在再灌注介導的梗死面積擴展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是梗死面積的關鍵因素[6]。雖然,紅細胞在攜氧轉運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但其進入組織間隙后是有害的,再灌注后IMH通過外部擠壓和痙攣損傷微血管,使缺氧區域擴大[10]。紅細胞溶血產生的血紅素對心肌細胞有毒害作用。直接膽紅素作為紅細胞代謝過程的中間產物,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遠期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11]。本研究發現,有IMH組直接膽紅素水平高于無IMH組,推測IMH患者紅細胞分解增多可能是直接膽紅素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有研究報道,前壁心肌梗死與IMH的發生相關[2,12-13]。本研究發現,IMH組前壁梗死比例更高,單因素分析顯示,前壁梗死是STEMI患者發生IMH的危險因素,但在納入包括中性粒細胞計數、直接膽紅素、CKMB等因素后,該影響不再顯著。有研究報道,再灌注后的冠狀動脈內膜和中膜可以觀察到中性粒細胞涌入,浸潤的中性粒細胞分泌MMP-9,導致血管壁基底膜完整性減弱,中性粒細胞釋放的MMP-9可能是發生IMH的潛在機制[14-15]。本研究發現,基線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增高與STEMI患者發生IMH密切相關,這也證實了炎性因子在IMH發生發展中的重要性。有研究報道,中位缺血時間163 min的STEMI患者入院后行急診PCI,在入院4 h至1周內,IMH組中性粒細胞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在入院4 h中性粒細胞水平達到峰值[16],與本研究結果一致。STEMI患者發生MVO包含多種機制,包括血栓殘渣的遠端血栓栓塞、白細胞浸潤、血管收縮、炎癥通路的激活,以及細胞水腫[17]。IMH繼發于微血管破壞及缺氧,包括紅細胞溢出至血管外組織間隙并聚集。再灌注增加了內皮交界處的滲漏和損傷,導致紅細胞在組織血管外間隙溢出[18-19]。Kali等[20]在一項臨床前研究中提出假設,梗死區域中血紅蛋白降解產物轉化為鐵結晶,這些鐵結晶導致促炎性反應延長。而持續廣泛的炎癥又導致了左室重構,增加了梗死后遠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21]。
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聯合預測因子預測STEMI并發IMH的截斷值為390,即聯合預測因子≤390時發生IMH的可能性較小。聯合預測因子較單純中性粒細胞計數、直接膽紅素及CKMB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因此,聯合預測因子可以作為STEMI患者發生IMH較為合理和可行的風險評估指標之一。本研究存在局限性:為單中心回顧性分析;納入患者為發病15 d內行CMR檢查者,而IMH在該段時間內可能存在動態變化,后續將完善亞組分析;本研究采用T2序列評價IMH,而采用T2*更敏感準確,后續將以T2*序列作為評價手段;缺少外部數據對該模型的驗證,后續將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計數、直接膽紅素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為STEMI患者發生IMH的獨立危險因素,聯合預測因子對STEMI患者發生IMH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