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顧名思義,即江河入海的地方,沒錯,海南省海口市正是因為地處南渡江入海處而得名。但在宋代以前,尚未有“海口”這個名字。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在征服南越后全面接管了南越的行政,把海口歸在了珠崖郡玳瑁縣(今瓊山區)管轄,當時珠崖郡中心設置在遵譚鎮。所以,海口的歷史從此時開始計算至今已有2133年歷史。
海南和大陸瓊州海峽相隔,為了保證海上的交通,需要一個渡口,所以之前官府就在靠近海邊的地方建了渡口,因為周邊的沙灘比較白,所以就俗稱白沙津。
白沙津這個名稱最早始于唐代,當年唐代的白沙津屬于瓊州府的一個古驛站。而后白沙津真正雄踞海南成為蕃舶所聚之地則是始于宋朝。那時,宋朝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地處海濱的白沙津也順理成為了海南島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
經過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海上的人流和物流不斷地增加,一個小的渡口小的驛站,已經滿足不了人們交流交往的需要,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個早期城市的雛形,這塊區域實際上是南渡江入海的入海口,所以從地名命名的角度來看,就稱這個地方叫海口浦。
明代初期,倭寇猖獗,沿海村莊常遭侵擾。據史料記載,明洪武二十八年,安陸侯吳杰委托千戶崇實住海口城,稱海口所城是為防敵。海口浦按兵制改建為海口所。
建所城以后保證了這塊區域的安全,間接地促進了貿易的發展。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口城外居民面積日漸擴大,城內街道日漸繁華,清代設置了海口海關。
民國初期,海口所改稱海口鎮。1926年,海口從瓊山縣劃出。1950年解放軍在海口市白沙門登陸,海口市正式解放。1988年海南建省,海口市成為海南省會城市,2002年瓊山市并入海口市。
(綜合海南網絡廣播電臺《海南美》、《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