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檣 楊毅 孫旸 楊辰

2022年,貴州省現代能源產業實現總產值3337億元,居十大工業產業之首。新國發2號文給貴州省能源產業帶來了重大歷史機遇,但能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能源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全球能源資源逐漸枯竭。按剩余可采儲量和平均年產量計算的剩余可采年限,石油、天然氣、鈾、鋰約60年左右,煤炭約150年左右。過去兩年,尤其是俄烏沖突爆發后,全球能源價格出現了自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的最大漲幅。
國內能源日益依重西部支撐。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煤炭也基本集中在山西、內蒙古、新疆、陜西、貴州五省區。擁有的查明煤炭資源儲量12857億噸,占全國的82.1%。2022年,五省區煤炭產量37.67億噸,占全國的84%。
貴州省周邊能源需求缺口呈現擴大趨勢。在煤炭方面,周邊省區2022年煤炭缺口約4.8億噸,預計“十四五”末缺口5.5億噸。其中:廣東煤炭缺口1.85億噸;廣西缺口0.7億噸;湖南缺口1.4億噸;重慶缺口0.6億噸;四川缺口0.6億噸;云南缺口0.3億噸。在電力方面,周邊的廣東、廣西、湖南、重慶四省區2022年電力缺口3970億千瓦時,預計“十四五”末上述省區電力缺口約5000億千瓦時,主要靠云南、四川水電和貴州火電支援。
二、能源高質量發展備受制約
煤炭資源開采條件與西北四省區差距甚遠。貴州省含煤地層褶皺發育明顯,地質結構復雜。現有生產、建設礦井主要集中在占儲量約50%的厚煤層和中厚煤層,剩余50%左右的儲量為薄煤層、極薄煤層、急傾斜煤層等。由于相當比例的煤礦不具備西北省區大型礦井的機械化、智能化開采條件,開采成本普遍比北方高出200元/噸左右。
煤礦安全風險高。貴州省煤礦多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煤礦瓦斯、水、火、頂板、煤塵5大災害齊全,是國內重點產煤省區中煤礦開采安全災害最嚴重的省份。根治煤礦瓦斯災害的噸煤成本約為150至250元左右。社會對煤礦傷亡的容忍度低,導致煤炭生產、管理及從業的風險畸高、壓力畸大。
生態環境制約大。近年來,一些已開采多年的煤礦因處于生態保護區內面臨被迫關閉退出的風險,新上煤礦、新能源等能源項目也面臨嚴重的生態紅線制約。
整體效益欠佳。火電全行業虧損,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煤價雖然上漲,但由于50%以上產量要供應電煤并執行電煤價格,多數煤礦入不敷出。煤礦技術裝備整體水平較低、災害治理投入保障不足、人才隊伍素質欠缺等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存在差距。
另外,煤礦超層越界、隱蔽工程、違規作業、瞞報造假等時有發生;干煤、管煤責任風險巨大,亟須營造規范、寬松的良好環境。
三、有關建議
推進露天煤礦項目建設。露天煤礦規模大、產能高、效益好、更為安全可靠,將極大解放貴州省瓦斯災害大、煤層傾角大、賦存不穩定,而埋藏相對較淺的大量寶貴煤炭資源,是根本杜絕煤礦瓦斯事故、提高回采率、促進資源充分回收的最佳選擇。建議通過西部大開發綜合改革示范區政策突破瓶頸,滾動開展“露天煤礦+基本農田建設工程”“礦區災害治理+資源回收+基本農田建設工程”。設定好造田規模、標準,時間,投入、約束機制,把農業與能源產業有機結合,實現良好的綜合效果。
支持一體化開發。圍繞拉長能源產業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優勢明顯,有獨特競爭力的煤—電—化—鋁及冶煉—儲能—能源裝備制造—新能源電池汽車等綜合基地。引導上游煤炭勘查、設計、開發、建設企業與生產運營企業深度合作,促進探礦權轉化及儲備礦區開發。引導新建煤礦與下游加工企業以相互參股等形式,實現一體化開發、加工、利用。大型煤田要向一體化開發優強企業配置資源。推進煤電、煤化、煤與新能源等企業的兼并、聯合和重組,形成若干跨省、跨市(州)、跨所有制的一體化優強企業,提高綜合效益和整體競爭力。
加強能源技術研發推廣。針對瓦斯這一重大災害,推廣已較為成熟的定向鉆機技術、瓦斯發電技術和地面與井下結合、“三區聯動”預抽治理工藝技術,把煤與瓦斯突出、高瓦斯礦井的瓦斯含量降到低瓦斯礦井水平。運用先進物探設備及地質監測軟件系統,形成煤礦采區及接替區的三維動態地質可視化監測系統,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積極推廣和創新煤礦智能化采掘技術。支持煤炭地下氣化、液化、水采等采煤方法、技術手段的試驗研究。
營造監管規范、寬松有序的能源安全生產環境。清理修訂能源政策、標準、規范,編制出臺“貴州省能源安全生產規范與處罰條例”“貴州省能源行業生產經營違法違規行為負面清單”,讓投資人和從業者明明白白掌握、嚴格遵守。同時,整合地質、瓦斯等事業機構,組建貴州省能源(煤礦)安全技術研發應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