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媛,欒景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 “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1]。在新時代、新賽道上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過程中新的重大時代命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動產教融合、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校企社會服務能力等諸多方面顯示出巨大優勢,地方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服務型、復合型、創新型、實踐型以及研究型人才助推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而我省部分地方高校在樹立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經濟的意識方面比較欠缺,地方高校的內部結構與地方的產業結構出現了結構性矛盾,亟需重點在破解改革難題、促進經濟建設、創新社會治理等地方發展最急需最緊缺的方面精準發力,不斷增強自身的內涵建設和核心競爭力。在此過程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專業調整、教育教學管理結構調整以及教學模式調整的核心與關鍵,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作為破解人才培養結構性矛盾的主要方式,可以有效解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同質化問題,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應用型創新人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主動邁開 “開源” 和 “造血” 兩條 “腿” ,協同各方主體共同著力解決好 “應用型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 的問題。
2021 年12 月20 日,為全面實施 “一主六雙” 高質量發展戰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吉林省關于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要努力建成以 “大校、大所、大企” 為核心的戰略科技力量。[2]隨著科學技術在我國經濟發展貢獻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企業產業結構升級需要高科技、高質量設備提供物質保障,社會對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結構需求的轉變也倒逼我省應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和轉變。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深入探索時期,大多面臨著治理不暢、產教融合后勁不足、社會認可度不高、專業設置趨同、行政主導權過重、校內管理結構失衡等現實問題,嚴重制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向高水平大學建設發展的步伐和社會認可度,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快應用型大學建設的步伐,主動適應吉林省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戰略需要,以滿足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實踐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推動教育事業發展中肩負著新時代重要的歷史使命。通過教育教學方法、課程體系改革,以學科建設為引擎,做大做強優勢學科群,增強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提高育人質量,形成品牌效應。對于吉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在未來的產學研合作中,要明確以技術創新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快關鍵性技術突破和成果應用,不斷提高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的承載能力。在育人模式轉變方面,也需要在產教、科教合作項目中將科研資金、科研人才主動投入、融入地方的產業鏈發展建設中,可以將本校內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等重大科技平臺逐步與企業技術平臺整合起來,不斷探索新興科技賦能智庫研究的新方式,共同探索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研究過程中的應用方式,共享大型實驗儀器、專業研發設施,提升科技貢獻率和投入產出比,不斷提高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科學研究的效率及精準度,加快應用型科技人才培育的步伐,便于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聚焦產業發展,主動服務社會發展大局,依靠教育鏈和創新鏈有機融合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隨著產業結構的改革,工業化、信息化的結構升級對應用型高科技人才提出了高要求,也要求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辦學中不斷促進創新資源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循環流動,強化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的強度和深度,強化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應用型屬性,打破高等教育發展同質化現象,在錯位中求發展。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通過轉型發展,突出辦學特色,不斷增強高等教育社會吸引力,提升高等教育多元化服務供給能力,才能提高其區域經濟服務能力,才能在普通本科院校群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生命力。
當前,高等教育同質化主要表現在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模式和方式大致趨同。高等教育發展同質化現象一方面會直接導致社會對人才的篩選與選用方式受限,比如多數企業只能將高校辦學實力、聲譽和學歷差異等外在條件作為人才招聘的硬性條件;另一方面還會直接影響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的獨特性與創造力,導致人才培養結構的失衡、高等教育整體質量的下降以及地方本科院校大量教育資源的浪費等。近年來,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已認識到關起門來搞教育的思維必須摒棄,貫徹產教融合、創新協同育人的發展理念,緊緊結合區域發展,堅持服務社會的職責使命,將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改革重點在破解改革難題、促進經濟建設、創新社會治理等地方發展最急需最緊缺的方面精準發力。當前我省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層次還難以有效支撐和引領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特別在新業態蓬勃發展背景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還需要不斷升級 “產教融合” 的強度和深度,堅定不移地走 “產教融合” 的發展之路,不斷提升協同育人質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 “雙循環” 經濟新格局的運行,有幾個重要的影響要素: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教育。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作用,實現教育、人才與科技的 “三位一體” 協同發展。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推動產教融合、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校企社會服務能力等諸多方面有著巨大優勢。當前,我省已經進入產業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迫切需要與之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時,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進行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的現實問題,更要清晰地厘清現階段院校轉型發展的現實困境,找準問題根源與轉型障礙關鍵點,精準發力。
從目前來看,吉林省部分應用型高校科研創新、服務社會、成果轉化等能力較薄弱,自身驅動力不夠,導致出現了 “融而不合” “合而不深” “深而不融” 的局面,很難在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之間起到橋梁作用,部分院校仍沿用 “訂單式” “工學結合” “工學交替” 等人才培養模式,這些模式仍屬于淺層次的產教合作模式,實施成效無法滿足現實需求。近年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推出多項舉措深化產教融合。2023年2月,吉林省教育廳謀劃和推出了 “現代產業學院” 2.0 版,成立了14個現代產業學院合作體,形成集團式發展,旨在破解產教融合不緊密的問題。[3]可以說對于我省未來面臨轉型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講,更要將發展的眼光聚焦在 “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 上,著眼于協同和引領,發揮智力人才優勢,緊密貼合本地重點行業、產業、企業的創新需求,進一步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創新產教融合體系。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的人才培養理念仍停留在我國高等教育精英化的發展階段,與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相脫節。用人單位認為目前的高校畢業生在學校所學的專業課程與企業的生產需求差距較大,而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則反映學生大都不了解一線,從象牙塔里走進車間,擔心工作環境艱苦,對企業真實情況缺乏了解,導致了企業對 “真正人才” 求賢若渴與大學生慢就業、緩就業等現象的結構性矛盾[2],也影響了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工作實效。
當前,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專業建設上還沒有對本校專業教學資源及經驗進行充分挖掘,導致專業建設上缺乏本校的特色和創新,與同類型院校區別度不高,與地方經濟、產業轉型分離程度較高。同時,由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師資力量及科研實力上與綜合型大學還存在一定差距,對于高校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和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缺乏特色化與差異化,忽視了特色學科專業優先發展的重要發展方向,以吉林省內37所高校為例,專業設置上出現了很大程度的趨同。部分專業在我省高校中布點數量超過半數(19 所)的專業情況,其中英語達到了94.6%的布點率,市場營銷達到89.2%,視覺傳達設計和環境設計均達到了70%以上的布點率[3],反映出部分高校在設置專業時脫離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將重心放在專業設置的數量方面,導致應用型本科院校趨同化現象嚴重,對于學生的創新成果以及相關的轉化重視程度不夠,院校競爭力無法有效提升。無法找準創新支點和發力點,創新精準度還有待提升,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依然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僵化老套的問題,這就造成當前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協同育人出現短板,嚴重制約著產教融合發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適應吉林省經濟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吉林省本科院校提升辦學實力與發展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通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學科專業,通過不斷打破壁壘實現辦學特色化與差異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學科專業,找準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 “靶心” ,是當前吉林省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教育生態學的角度而言,由于我省的應用型高校還位于國內高等教育生態圈的外圈,相對于 “985” 等一流學校的建設程度,我省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各類型院校的弱勢院校群。政府財政投入資金與學費收入只能勉強支撐院校基礎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院校辦學規模擴大、教育教學改革、優秀教師資源的引入、優秀生源的獎勵等資金投入都需要院校通過各種融資渠道獲得。由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社會認可度不高,企業不愿意實施投資以支持院校辦學,辦學資金短缺,導致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改革陷入 “口號化” 境地。還有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只在當地有一些認可度,但由于創學時間較短,宣傳力度不夠,外地學生并不了解,直接影響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結構與質量,制約生源多元化。社會認可度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至關重要,高校的品牌效應對院校融資渠道、優秀人才引進、招生質量與渠道、產學研融合等物質、人力資源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更應高度重視院校品牌效應的形成與發展,提升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加快產教融合轉型發展步調,從而擴大應用型本科院校優質資源引入的渠道,加快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建設。
在內部,一方面,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內管理還存在結構失衡的情況,學校內部泛行政化現象嚴重,實踐教學質量偏低,轉型發展受阻,科層化管理高校教學管理事宜,等級制度嚴苛,校內管理氛圍低沉,不符合高校自由民主學術氛圍的營造;另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院校行政管理權利與學術管理權利之間的矛盾,已經嚴重影響校內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在外部,產科教合作運作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合作較為松散,規章制度不夠健全和完善,應用型師資隊伍質量不高,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收益機制等,監管措施不到位,不利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可持續發展。
在產教融合視域下,校政企各方協同發力,政府加強宏觀把控、區域簡政放權;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要積極改革,共同針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遇到的問題與困境尋找對策,切實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 “二次轉型” 發展之路。應用型本科院校亦應立足現實,以開拓的勇氣去克服困難,轉變思想觀念,加強產教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增強自身科研實力和人才培養能力,主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主動與當地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對接,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優勢,著力培養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
首先,地方政府是推進產教融合的倡議者和理念的發起人,是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 “總指揮”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辦學經費短缺的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增加部分偏遠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財政投入,增加辦學經費渠道,積極探索院校專屬的財政撥款制度,尤其是對辦學成本高、地理位置偏僻、就業條件差的地方院校給予財政投入傾斜。政府應鼓勵企業加強與轉型院校的產學研合作,給予產學研合作項目適當的支持和優惠政策。同時,政府也可以設立院校轉型發展專項財政補貼,彌補院校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其次,政府應發揮 “掌舵人” 的作用,引導社會輿論,營造職普共贏的社會局面,為產教協同育人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最后,政府應充當 “平臺搭建者” 的角色,通過協調各方主體,共建 “產教融合大平臺+” ,分層次、分階段地推進產教融合機制建設。[5]通過共享平臺信息,找準區域資源優勢和行業產業優勢,強化產教融合,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
吉林省的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都面臨著城市競爭力偏弱、辦學資源相對匱乏等困境,要實現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就要抓住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機遇,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競爭中搶占先機。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學科專業設置應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方向,以區域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為主線,以應用型、技能型教育教學方式為核心。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各自不同的建校歷史和院校轉型發展的基礎條件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差異化專業建設提供基礎與可能。首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具體辦學過程中,可以圍繞專業發展方向和特長,與合作單位共建共管專業工作室(平臺、基地),組建高水平協同創新、協同育人平臺,推動 “高校+部門+企業+行業” 的聯動,加強協同育人管理,緊緊圍繞地方急需的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打造科研和人才培養高地。其次,通過打造教育、企業、科研閉環式人才培養路徑,以專業理論知識培養為 “骨” 貫穿實踐類課程平臺,以實踐能力培養為 “肉” 將實踐課程平臺融為一體,做到課程內容上相互銜接,培養目標方向上前后一致,形成遞進式的實踐能力提升路線。再次,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還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院校發展階段,動態調整特色專業的層次結構,不斷豐富特色專業的內涵,圍繞需求抓提升,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團結協作、加強聯動、資源共享、深度融合,增強特色專業的發展實力。把產教深度融合工作作為學校自身發展新的生長點、活力點,充分發揮學校在智力、技術、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優勢,融入地方發展,引領地方發展,推進落實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工作。最后,著力打造應用型教師隊伍。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能力的提高,關鍵是要培養建設一批研發本領強的科研帶頭人和科研團隊。要擴大應用型本科院校優質人才引進的權利,也可以將來在職稱評定權力下放時,自主設置教師職稱體系,為此類院校 “雙師型” 教師提供更多的晉升和發展機會,營造 “引進來、留得住” 的優質人才培養氛圍,不斷提升應用型教師梯隊實力。
建立健全產教融合的管理機制。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在兩級管理的基礎上,建立目標管理機制,細化產教融合平臺建設主體、合作方式、人才流動機制等相關制度。創新完善共生互利機制、動態平衡機制、信息流轉機制、評價反饋機制等產教融合運行機制。要通過匯總、分析產教融合評價反饋信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以此引導產教融合機制規范建設。同時,通過建立利益平衡機制,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完善利益驅動制度,從而激發多元主體參與的動力。
綜上,本文以回應新時代地方本科型高等教育轉型為出發點,以產教融合驅動為切入點,通過對吉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力爭重塑和整合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機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解決 “應用型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 的問題提供有效對策,為調整和制定我省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