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梓皓,劉海洋
當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圍繞聽、說、讀、寫四大板塊的技能培訓開展,普遍注重習得英語課本知識,以及為應對各類英語等級考試而強化紙筆練習力度,忽視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在交際表達和功能應用上的重要性和價值所在。于中職學生而言,其英語基礎較為薄弱,學生之間的英語水平存在差異。本文基于內容依托式教學(CBI)理念,以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為例,提出將CBI 理念下6-T 教學法應用于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教學的實踐設想,以期提升中職教師旅游英語教學實效,激發中職學生學習旅游英語興趣,增強師生間交互以進一步實現教學相長,實現英語學習和旅游學科專業知識學習有機融合,為今后職業技術教育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的教學研究帶來新啟發。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是內容依托式教學的英文縮寫,是基于學科內容進行外語教學的一種理念[1]。該理念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的沉浸式雙語教學,主張通過使用目標語來進行學科知識的教學。作為一種靈活的教學理念,CBI 已被廣泛應用于不同教學環境中,如學術英語教學(EAP)、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SP)、職業培訓英語教學(EVP)等領域[2]。為使CBI 教學理念更直接、有效地運用于實踐,STROLLER 和GRABE 提出了 “6-T” 教學法[3]。 “6-T” 分別指代:(1)主題(Theme)——作為組織單元課程主要內容的中心思想;(2)話題(Topic)——作為組成主題的細化部分;(3)文本(Text)——作為目標語言的載體;(4)任務(Task)——作為構建關聯語言學習的教學活動;(5)線索(Thread)——作為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6)過渡(Transition)——聯系各話題以實現主題的連貫性[4]。
6-T 教學法在大學應用研究方面:廖根福和鄒曉萍研究了CBI 理念下6-T 主題模式對大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發展的影響,認為6-T主題式教學對改進聽力課程的技能本位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主題探索能力起促進作用[5];孔繁霞和王歆基于 “6-T” 路徑研究本土化開設大學ESP拓展課程 “工程英語” ,認為ESP工程英語課程設計和研發項目任務有助于學習者提高英語技能、掌握專業內容知識[6];崔穎研究了CBI 理念下6-T教學法在 “商務交流技能” 課程中的應用,認為商務知識內容習得和語言學習能夠相輔相成,為商務英語教學帶來積極啟發[7];段繼芳研究了6-T教學法在 “跨文化交際” 課程中的實踐,發現該教學法不僅可以解決跨文化知識與語言水平提高相分離、教學內容陳舊以及課堂活動流于形式等問題,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效果[4]。6-T 教學法在高職應用研究方面:呂筱瓊研究了6-T 框架應用于 “商務英語” 課程教學可兼顧外語與專業知識的習得,有助于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英語人才[8]。6-T教學法在中職應用研究方面:崔曉慶研究了關聯理論下6-T教學法促進中職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認為該教學法會對中職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英語閱讀課堂表現和英語閱讀習慣產生正向影響[9]。盡管較大部分研究關注到英語教學領域,然而目前尚未有學者基于CBI 理念的6-T 教學法對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教學展開應用研究,因此本文對推進專門用途英語(ESP)之一的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是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基礎課,學生需要在掌握實用英語的基礎上,系統學習旅游專業領域的英語知識,培養聽說讀寫方面的應用型英語技能,旨在讓學生習得富有實效的旅游英語專業術語,具備基本的外語信息輸入獲取、較為流暢的輸出表述、親和的語音語調、規范的書面表達等旅游英語職業應用能力。課程學習內容涵蓋旅游業概況、飲食文化、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旅游服務商、旅游娛樂等模塊,各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靈活選擇上述課程教學內容,以更好促進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縮寫,即 “專門用途英語” 。ESP具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ESP 學習者包含部分將來需要經常使用英語的職業中學(如旅游職中)的在校學生;二是ESP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一種手段或工具,以便更好滿足現實職業需要,有效完成各專門領域的工作,如中職旅游專業的學生具有在旅游、酒店行業使用旅游英語的可能性。旅游英語屬于職業英語,是專門用途英語(ESP)的一個分支,突出了獨具特色的教學方針和教學主張[10]。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教學需要凸顯英語的應用性、實踐性與專業性,助力區域經濟社會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的教學難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教師層面上,一是大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仍普遍沿用 “以講解為主,以教師為中心” 的教學模式,間接導致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較低,增加對該門課程學習產生厭倦感的可能性。二是教學設施設備落后,跟不上當前的發展,所需要的實訓場所不夠完善,會人為增加教與學的難度,不利于ESP實踐教學的可持續推進。三是從英語專業畢業的教師具備較強語言能力但缺乏旅游專業基礎知識,重視實踐能力而輕視理論知識,或重視理論知識而輕視實踐能力均不可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專業師資力量儲備與達到理實一體的平衡點仍存在距離。
學生層面上,一是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興趣較低,上課積極性不高,體現在就讀于中職學校的學生,其外語學業基礎較為薄弱,導致學生接受旅游英語領域知識的興致和熱情不高。二是學生的體驗感不強,英語課堂趣味性不足,學習內容較為枯燥,學生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內容學習當中,教師一味地講授卻缺少學生的積極回應,學生大都成為觀眾而難以 “入角色” 。三是學生上課注意力易分散且較多學生存在打瞌睡、開小差的現象。
CBI理念下6-T教學法應用于課程實踐離不開可行性分析。前期準備階段,教師不僅需要考慮學生的興趣與需要,而且需要衡量學生的語言能力水平是否滿足有效接收授課內容的程度;中期實施階段,教師需要根據授課內容適時進行靈活調整,實現教學內容在師生互動間的有效呈現和個性獲取;后期評價階段,教師需要注意教學效果反饋,促進教學實施的優化改進。此外,教師還應綜合語言學習的因素和課堂實施的可行性,設計有利于習得專業語言知識、提高交際及專業語言技能的課程活動[8]。
現代教學模式提倡緊密圍繞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促進教學相長” 的教育理念。6-T教學法應用于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對教師有效管理課堂起到正向影響。依托于ESP 文本內容學習任務的布置,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充分凸顯其關鍵指導的角色,有助于提升外語學習課堂活躍度,營造 “學生有意義學習、教師輔助指導” 的良性學習氛圍。教師通過把握學生個體發展的普遍性規律,制定更具指向性和趣味性的個性化教學內容,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指導原則。
當前,高新信息技術應用已遍布眾多領域,于教學而言,教學資源也在不斷更新迭代,各類數據庫、慕課等教學資源為教師的課堂實施過程提供了更直觀形象的實例。6-T教學法應用于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教師能夠收集和選擇更多同時符合學生需要和授課知識點的文本、視像教學資源,或者引用案例資源推進ESP實踐教學。同時,6-T教學法在較好維持教師已有英語水平上,通過多樣化的教學資源與材料拓寬其旅游專業領域知識面,提高旅游綜合知識與技能儲備量。
6-T 教學法應用于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對促進中職學生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致具有積極意義,轉變其過往為順利應試而接受英語教育的參與動機,以更好達成學生通過專業語言學習拓展國際視野的目的。充分調動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性,學生積極投入到以聽、說、讀、寫為主要內容的專業用途英語學習當中,通過師生、學生間的互動,教師引導和幫助被動接受型學生轉變為自主學習型學生,激發其學習英語的興趣。
ESP 的課程主題和傳授內容是提高習得語言能力的重要載體,語言學習在交互式環境中得到熏陶,語言能力提升需要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貼近生活的語言材料,營造出更多可以使用英語比較、陳述、分析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英語應用技能的發展[11]。6-T教學法應用于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對中職學生圍繞聽、說、讀、寫四方面展開能力培養,以提高其語言信息輸入準確、語言內容表達清晰、語言文本閱讀高效、語言創作文筆生動的旅游英語應用技能水平。
6-T 教學法應用于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有助于中職學生擴充旅游專業知識面,增強課程參與感。主題的內容細分帶來多元化知識,教師幫助學生構建語言結構及理論圖式,激發其頭腦中的知識圖式,是有效推進語言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更好傳遞ESP 專業知識或其他學科知識創造條件[12]。此外,6-T教學法通過內容與語言融合,旅游英語教學活動圍繞符合中職階段學生英語層次且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和話題進行延伸,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攝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題討論和話題思考,暢談學習心得;對于個別難點問題,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予以解決,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其課程參與意識。
主題和話題的確立是CBI 理念在課程教學設計上的基礎。教師通過對當下中職學生ESP學習情況的調查,結合中職學生感興趣的領域和學習動機,圍繞中職 “旅游英語” 教材的呈現內容,確定一個主題及若干個與該目標主題關聯的子話題,較好地從主題到子話題延展開來,有利于擴充中職學生的旅游英語專業知識體系,并為其構建語言知識圖式打下基礎。例如,組織學習 “旅游交通” 這一單元,可以確定主題為 “Transportation” ,繼而擬定 “Air Transportation” “Land Transportation” “Water Transportation” “Airplane” “High-speed Railway” “Cruise Ship” 等子話題。
文本及教學材料的選擇、設計要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專業發展需求。從廣義上說,文本不僅指文字材料,也可以指音頻和視頻[2]。在主題和若干個子話題確定之后,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在課堂上講授的文字閱讀材料,讓學生學習到具體的語言用法,同時利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將音視頻材料分享給學生,通過這種視聽的課后延伸作業方式,提高學生的視聽認知水平,進一步充實專業知識,增強對相應主題和話題的理解。例如,在進行 “Air Transportation” 子話題授課時,教師一方面準備航空運輸發展歷程的文字閱讀短文,另一方面選取有代表性的航空公司英語宣傳片或起飛安全音視頻作為拓展學習材料,以供學生課后從中了解更多關于航運的專業語言知識。
課前階段:首先,教師布置學生自行搜集 “旅游交通” 圖文知識的任務;其次,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喜好,選擇教材上 “旅游交通” 的任意一則短文材料進行閱讀,通過預習,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以解決 “旅游交通” 領域迄今存在的疑問。
課中階段:設置任務具有較高的選擇靈活性,可以體現在若學生對文本材料 “Air Transportation” 話題的生詞(aerial、airport、airplane)感到陌生,難以短時間完成中英一一對應,教師可以通過中文句子挖空的形式,由教師先朗讀一遍完整版的中文句子(我去機場坐飛機,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空中旅程),再朗讀一遍完整版的中譯英(I went to the airport to take an airplane,and enjoyed a wonderful aerial journey),邀請一對同桌經過商討后用新學的三個生詞填空。又或者,學生對航空航天的話題饒有興趣,討論熱烈,教師為更好延續學生在課堂上的投入度,在授課時間允許且教學資源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可以播放國家航空航天紀實的視聽材料供學生欣賞,欣賞過后,邀請同學用英語單詞或句子表達內心想法。
課后階段:以設置自助式、合作式、實踐式任務為主,首先可以安排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分享的拓展學習材料;其次可以以小組合作方式完成海報制作,選取 “旅游交通” 下某一子話題的知識點進行呈現,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知識應用力;最后可以開展角色扮演的實踐活動,讓學生代入角色,體會旅游交通運輸過程中空中乘務人員與乘客的相處之道。
線索實現主題串聯,過渡利于話題轉換。圍繞旅游活動 “食住行游購娛” 六大構成要素, “行” 和 “游” 兩大要素下 “Airplane” “High-speed Railway”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s in China” 等構成的子話題帶出關聯的線索,如去 “雙奧之城” 北京旅游,可以選擇乘坐飛機或高鐵出行,到達目的地后會選擇乘坐大巴或網約車的方式,前往天安門廣場、八達嶺長城、頤和園進行游覽。交通工具、價格、時長、游覽活動等線索構成子話題交融的主要內容,也會為整個旅游活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飲食文化” 主題起到過渡作用。
旅游英語專業知識能夠以多元主題和話題的形式鋪開,通過靈活選取優質文本及教學材料,擴充中職學生對旅游英語專業知識的了解,對中職學生提高專業用途英語技能水平起到積極影響;根據課堂劃分階段設置任務,培養中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對專業用途英語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將線索與過渡融入教學過程,充分鍛煉中職學生的專業知識遷移能力和發散性思維,對中職學生的身心成長和職業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總體上能夠提升中職教師旅游英語教學實效,調動中職學生學習ESP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互以促進教學相長。
CBI 理念下6-T 教學法運用于中職 “旅游英語” 課程,將語言學習和旅游學科專業知識學習有機融合。通過確定主題和話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為其構建語言知識圖式作準備;選擇文本及教學材料,擴充并梳理中職學生關于旅游英語基礎知識的系統體系,提高學生認知水平;設置任務,進一步提升學生專業語言知識的應用能力,多種任務形式促進課程參與度;線索與過渡可以實現話題之間環環相扣、靈活貫通。基于此設計的 “旅游英語” 課程,有助于平衡語言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培養,知行結合,促進中職人才建設高質量發展,為今后職業技術教育ESP課程的教學研究帶來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