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婉瑤 魏子淼 栗祥昱
(1.三亞學院體育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02;2.黑龍江東方學院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豐富,有歷史悠久的民俗體育活動、傳統舞蹈和競技比賽項目,如黎族打柴舞、苗族跳花舞、黎族刀茅棍武術;有健康的娛樂活動項目,如海南省民間武術比賽;有輕松愉快的民間游戲,如三棒鼓、龍舟競渡等。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形式多樣,主要有: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主的旅游景區景點;以傳統節日為主的節慶活動;以表演和競賽為主的觀光體驗型旅游資源等。
海南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少數民族中比較普遍,主要有:黎族武術(包括南拳和劍術)、黎族長鼓、黎族銅鼓(古代用于戰場)、黎族木球、黎錦制作技藝、黎錦服飾制作技藝等;苗族蘆笙舞、蘆笙吹奏藝術等;還有一些帶有少數民族特點的舞蹈:竹竿舞、踩竹節跳蘆笙等。
近年來,海南各地舉辦眾多節慶活動,如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和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消博會)等。這類節慶活動中也包含著民族特色濃郁的民俗體育項目,如海南島國際旅游島論壇和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舉辦的“相約博鰲”大型戶外民俗體育競技活動就是比較典型的一例。
同時,海南也開展諸多民俗傳統體育競技比賽和表演。包括有:以運動項目為主題的節日慶祝活動;以比賽或競賽為主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表演(如黎族打柴舞、苗族刀茅棍武術、苗族武術等);以及為發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而舉辦的群眾性比賽或表演(如黎族打樁舞)等。
在民俗體育旅游發展的初期,很多景區、景點,沒有專門的場地供游客休息、娛樂,導致游客不得不排隊等候;而且,一些景區、景點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民俗體育旅游既要突出當地特色,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服務設施,但我國很多景區在這方面還缺乏相應的意識。
海南省部分民俗體育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混亂、制度不健全、缺乏整體規劃。對管理人員以及服務人員也沒有嚴格的要求和培訓,導致他們并不了解相關知識以及管理方面的問題等。另外,由于許多地區都缺乏專門的專業人員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和宣傳工作,這使得景區人為景點較多,利用原始景點較少,造成民俗體育旅游缺少文化深度,失去原有的民俗文化特色。
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仍將民俗體育活動作為當地的傳統文化來進行宣傳和推廣。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海南省在推進民俗體育發展的過程中仍然缺乏政府參與機制。由于各地方政府缺乏統一規劃,導致海南省民俗體育旅游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并且海南省民俗體育旅游項目普及度不高,政府應大力擴展民俗體育旅游的宣傳工作,充分挖掘海南省民俗文化的內涵,鼓勵以本土文化為支撐點開發特色民俗體育旅游項目。
我國民俗體育旅游開發資金有限是其發展中存在的另一個大問題。由于我國許多旅游景點屬于自然風景區,環境相對比較差,再加上多年來大部分景區都是采取圈地發展模式進行發展開發旅游景點和項目等工作。而目前我國多數旅游景點處于成長期,投資少、規模小、盈利能力低等原因致使企業不愿進行投資和建設。
開發粗糙,內容貧乏,展現大的東西過多,可感受性和參與性的東西過少,而已開發的民俗風情度假村,僅限于觀賞性,擺著船型屋,編織的籮筐等,游客僅限于觀看,可參與的項目較少,內容顯得單薄,尚未實現民俗旅游真正的價值。民俗旅游項目(節目)過于藝術化、舞臺化,開發粗糙。如:五指山的文化村的興衰及苗寨在五指山的搬遷。開發重點不突出,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各地的旅游商品大都似曾相識,缺乏個性,更缺乏對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關于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指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要“探索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海南省將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構建和完善符合海南省情的綠色產業體系,促進海南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海南旅游的發展需要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機制,從而加快推進海南旅游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海南旅游業作為海南省支柱產業,對于推動海南自貿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大意義。要加快海南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旅游發展環境。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和完善有關產業發展的規劃制度;其次,要依法嚴厲打擊、查處、取締各類違反《旅游法》和國家有關法規政策的行為;最后,要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鼓勵國內外體育機構參與海南體育市場建設。
與此同時,要構建公平競爭機制,不斷推進海南省旅游市場監管機制完善。一是運用行政手段對旅游市場進行監管,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場監管法律體系;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三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加強教育引導和宣傳教育;四是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多主體參與市場競爭;五是堅持把保護擺在突出位置。
海南省政府應加大對民俗體育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加強對政策扶持力度的監管,確保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發展資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海南省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政策》指出要“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旅游綜合改革試點,支持海南創建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在“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旅游綜合改革試點”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強調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海南省可以根據本省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標準,如建立和完善民俗體育項目財政補貼制度,出臺關于對海南民俗體育旅游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和開發的相關政策,建立激勵機制推進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如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參與民俗體育項目開發與經營。
體育旅游產品是游客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體育旅游市場是消費者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民俗體育旅游需要不斷豐富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目前,海南旅游市場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需要從游客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從游客體驗角度出發構建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產品體系是海南省民俗體育旅游業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產品是由多個項目組成的組合產品。在設計該產品時應注重綜合體驗感,充分考慮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段游客在參與該產品時所產生的體驗感受。以提升游客體驗為目的創新海南省民俗體育旅游產品,豐富海南省民俗體育旅游供給內容。
培養民俗體育旅游的專業人才,對促進民俗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的管理人才和服務人員數量較少,且素質普遍不高,對海南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制約作用。因此,在建設海南旅游產業體系中,需要加大對民俗體育旅游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首先,需要加快對民俗體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訓與培養工作,使其能及時掌握并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其次,需要加強對海南民俗體育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和水平。例如,可以采取行業協會、學校等單位與相關部門聯合培養民俗體育旅游專業人才的方式;最后,還需要充分發揮海南師范大學、三亞學院、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海南海洋職業學院等高校在民俗體育旅游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總之,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和提高民族傳統文化素養是提升海南省旅游業水平及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旅游活動的不斷深入,使得海南省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而海南旅游業的發展又會進一步加劇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必須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合理的旅游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將之貫徹到海南旅游發展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對海南景區環境的監督管理和監測,建立健全旅游景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體制;其次,要建立健全民俗體育項目開發與當地民俗體育資源相結合的科學機制;最后,要加強對海南旅游行業從業者的專業培訓、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從而提高從業者素質。只有通過健全完善有效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機制,才能真正實現海南省民俗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
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實驗區,必須持續推動“金山銀山”的實踐,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海南旅游發展的主旋律。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堅持節約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一是要加大綠色產業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海洋經濟,加快培育綠色生態經濟新業態;二是要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重點加強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三是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標準,對污染的總量進行控制;四是要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一套系統完備的生態文明制度,推動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五是要提升公民環保意識。加強對低碳、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宣傳教育,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民俗體育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其所承載的精神和所體現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也是其在傳承與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作為海南獨特民族文化標識的民俗體育文化也不例外,在傳承與保護民俗體育的過程中,也逐漸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和特色。而這其中也蘊藏著大量關于海南人文、自然等方面蘊含的豐富信息與寶貴價值。尤其是經過社會不斷發展變遷后,海南民俗體育所承載更多了屬于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屬性和發展特點,這也是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承和保護當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社會飛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而逐漸產生變化后,一些原本屬于當地少數民族群體生活方式和民俗習慣等方面可能會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消失殆盡。因此,通過將其予以傳承和保護尤為重要。
近年來,海南省民俗體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產業在整個旅游產業中所占比重較小,導致海南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開發程度較低。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有著豐富多樣的生態旅游資源,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生態休閑文化等多種旅游資源。開發民俗體育旅游產品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這些豐富多樣的旅游資源,進一步提升海南民俗體育項目在全國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民俗體育旅游業發展能促進海南經濟增長,促進海南經濟結構調整,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素質。因此,開發旅游資源對推動海南民俗體育產業發展將會有很大優勢。
強化組織機構的建設,是提升政府對民俗體育重視程度的根本,各級政府要對民俗體育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要對民俗體育活動進行必要的指導,使其真正成為民眾參與其中的一項健身活動。特別是那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或人文價值、社會影響較大的民俗體育項目,更應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應努力尋求政策支持,把民俗體育列入當地政府的工作日程中去,使其在社會上享有與經濟發展同等的地位;發揮組織、引導作用,推動民俗體育發展。加大對當地民眾生活和休閑娛樂項目中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挖掘和整理研究工作,使其成為學校教育教學課程中的一部分;在各種公共活動中適當增加有民族特色、有地域風情等民俗體育內容。
海南的民俗體育活動大多都是在農村開展的,所以對于民俗體育的宣傳工作必須加強,利用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
一方面,可以讓人們了解民俗體育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可以讓人們認識到開展民俗體育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要在學校中加強對學生進行民俗體育教育,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民俗體育的文化內涵。學校不僅要在體育課上設置一些有關民俗體育的內容,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賽,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民俗體育的興趣。
另外,對于從事旅游行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海南省很多地方都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當地民眾收入不高、消費能力較差、收入水平低下是制約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目前來看,海南大部分的民俗體育活動在鄉村的各類體育協會、學校中開展。一些地方,甚至將民俗體育活動納入到了社會福利和獎勵制度之中。但海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和發展工作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缺乏專業的人才與團隊進行指導與規劃。因此,可以在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地方建立民俗體育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博物館可以將民俗體育的發展歷史、民俗體育活動的具體過程等展示出來,增強人們對傳統體育的了解與認識。這樣不僅能為我們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提供一定的資料,還能豐富人們對于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使更多人了解海南不同民族的習俗和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價值。
旅游業是海南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海南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生態環境優良、自然風光優美,是發展旅游的理想之地。海南省民俗體育要在重視保護和傳承民俗體育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變化,開發具有海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為了滿足游客的“求新”的需要,開發出有海南特色的體育文化旅游資源。在發展過程中,應遵循“民族性”和“現代性”相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一方面,要加強民族體育文化資源市場調查研究工作,掌握市場需求狀況以及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開發中存在問題;另一方面,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民族體育文化資源開發整理、建立民俗體育文化旅游產業體系建設,加強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相結合,構建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層次開發體系。
傳承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相結合,不僅能使海南民俗體育得到更好地發展,同時也能讓學校體育課更多地成為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課程。首先,可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開設諸如民間傳統體育、健身氣功等課程;其次,可根據海南各地民族特點及地域特點選擇適合于學生學習的項目編入學校體育教學中去;最后,還可通過海南高校的校隊組織和學校體協(校體育部)組織與開展各種民俗活動等方式來傳承海南民俗體育。
“全島旅游”的到來,給海南旅游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會,這是海南旅游業發展的新契機。海南省民俗體育旅游資源豐富,且多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休閑項目,但民俗體育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市場認知度不高,宣傳力度不夠。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是以政府為主導來推動的,而海南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各級政府在經費投入和政策扶持方面還有待提高。民俗體育旅游與其他旅游形式一樣具有可進入性、可觀賞性和可游憩性等特征,海南省應重視民俗體育資源開發并提升其檔次和品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同時建議:政府應加大對海南民俗體育旅游的支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引入專業人才;提高海南各市縣對民俗體育文化資源保護意識;建立健全民俗體育項目管理機制;打造民俗體育文化品牌項目。使海南在全國樹立良好形象;讓海南的特色項目與世界接軌從而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精品和旅游精品,為全國乃至全球旅游業提供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