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涵琳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理念,在我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得到了貫徹。高校既是教育教學的場所,又是學校生態文明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學校文化空間中,以綠色為主題的設計,體現了學校與自然的融合,利用現有自然景觀,營造綠色生態園林的校園,給師生提供學習、生活、娛樂的空間。
生態環境這一概念是在20 世紀70 年代末期由伊林·費切爾在工業文明的發展面臨危機之際首先提出來的[1]。20 世紀末,國際社會開始重視生態環境建設。我國對生態環境的發展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并把它上升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2019 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實現美麗中國,必須走生態環境之路。要靠人的主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社會發展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包含社會進步,經濟繁榮,自然和諧,人自身的發展等。這是一種泛化的生態環境觀念。
綠色校園是構建綠色園區的重要內容。在1994年,歐洲環境教育基金會第一次推出了綠色校園計劃,其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將可持續的環境管理運用到校園的教學和管理中,以此來帶動周邊地區參與到綠色生態建設中來。綠色校園建設的理念與實踐也隨之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推廣。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國家生態環保會議上指出,一個具有優良生態環境的學校,既是為全體學生和教師謀福利,又是向社會輻射的典范。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應當成為整個社會的楷模[2]。綠色學校的含義有兩層:①綠色的學校,即園林式學校,它可以被理解為環境的生態化,也就是保護和創造高質量的綠化的校園環境,營造出優美獨特的風景園林型的校園環境。②綠色學校主要包括營造良好的環境文化氛圍,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營造溫馨友愛的校園環境,為了發展環境,減少對資源的使用,進而達到實現節約能源和節約土地的目的。本文所探討的綠色校園包含了上述兩個含義。
以生態文明為基礎的綠色校園的設計對策,側重于構建生態、環保的綠色校園,也就是構建綠色、人文的空間;其目的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師生創造一個學習,教學,生活的環境。生態的校園規劃,就是要重視綠色的校園規劃。例如,合理的規劃布局,合理的利用地形地貌,營造良好的植被,重視建筑的節能減排。生態綠化的校園建設,主要是關注校園文化的空間營造。例如,與綠化相結合,設計出多層的戶外學習空間、休閑空間、運動空間。在此基礎上,借鑒凱文·林奇的“城市形象五要素”,構建文化廣場空間、文化標識空間和文化長廊空間等的多元文化空間。
該學校位于南方某省,緊鄰龍巖北高速公路入口,北外環為紫陽路,東南方為紫陽工業園,西邊為住宅和綜合開發等配套用地。校園占地面積9 萬㎡左右,包括幼兒園到高中等教室,把各功能融于一體。學校俯視圖如圖1 所示。該學校的竣工,將成為該地區最好的教育資源,它既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地方,也是學生思想碰撞的地方,更是一段充滿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的青春回憶。
在綠色校園文化空間中進行生態化的設計,應當考慮到環境的生態性與親和性[3]。所謂的環境生態化,就是要將學校與自然基地的環境景觀進行好的規劃,與基地的原始地形地貌相結合,盡可能的保留原始的生態植被和水文條件,為學生和老師創造舒適的環境,并對校園的文化景觀進行合理的安排,與校園的建筑和周圍的環境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友善、溫暖的校園意境空間。
2.2.1 營造綠色校園的生態環境
(1)尊重并恢復原始的地形地貌,推進綠色校園的生態營造工程,在地勢上,從北部到東南部,地勢起伏大,地勢向下傾斜;從北外環向北,北部的斜坡比較陡峭,從西邊到東邊的高程差異很大,而且有很高的擋墻;東部地區的土地利用較為平緩,且有明顯的局地高差差異。學校地形圖如圖2 所示。在保持原有地形特征的前提下,對基地地勢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并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對地表環境的敏感度,將基地劃分成多個平臺景觀區,同時盡量保持戶外運動場及圍合庭院的完整。根據平臺的不同高度,進行階梯型觀眾席的設計;通過設置落地式的內院,圍合的綠色空間,以及適宜龍巖地域特色的樹木,與休憩空間相結合,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臺面的設計把安靜的校園和喧囂的外部空間分隔了出來,具有良好的隔音和降噪效果。平臺的設計,使得所有的教學樓、宿舍樓都是南北朝向,這樣就可以充分的保障教室、宿舍樓的光照條件。

圖2 學校地形圖(單位:m)
(2)充分運用山地資源,打造生態綠化的校園文化空間。充分運用該基地獨特的山地資源,高低不平的地形,結合“山、水、林”的設計方法,打造出一種空間豐富的校園與綠地。學校低點透視圖如圖3 所示。發掘基地的潛力,消除基地的劣勢,努力打造一個適合科技文化傳播、學生成長、并具有濃厚人文主義色彩的文化學府[4]。

圖3 學校低點透視圖
(3)融合綠色生態科技元素,創建節能、可持續的校園文化空間在總體布局中,融合了綠色生態科技,考慮了朝向和風向的關系,努力實現了自然通風和陽光的充分照射,注重了房間的通風和儲熱,盡量使教學樓的布局盡量向南和向北在平面設計中,利用了南北兩個方向的淺進深、自然通風的走廊,并在日照表面上開了一扇深色的窗戶,以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從而減少了建筑的能源消耗。在滿足功能需求和立面設計時,還要注意對外窗的面積進行控制,以達到節能的要求。在建筑屋面上安裝部分太陽能電池,以太陽能光伏技術作為校園的輔助能量來源,并注意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合理布置空調器的位置,縮短空調器的運行路程,選用效率高,能耗低的產品。通過對上述各種綠色建造技術的綜合應用,力求使該學校成為一所具有生態性、可持續發展的校園。
2.2.2 創建綠色校園的環保人文景觀
(1)對稱的整體空間結構進行了優化,實現了多功能的合理劃分學校的整體采用對稱布局,由中校區、幼稚園組成,一條從大門口的儀式廣場延伸到南北的風景軸線。與南側的園林院落相融合,分門別類,視野開闊。在主要入口的風景軸線上,根據建筑的形狀和空間,分別設置了不同的院落和綠植平臺,并以一條貫穿其中的長廊連接起來。每個功能分區都是明確獨立的,互不干擾的,而中間的共用區域則可以形成緊密的聯系,有效的互動。為了更好的管理,幼兒園也被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現校園欺凌現象,營造出一個公平公正的、和諧的校園環境,從而推動平等友愛、積極向上的人際交流[5]。中小學之間可以彼此獨立,互不干涉,還可以利用中心共享區來加強彼此之間的聯系和交流,還可以促進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樣的空間布局,既能激發同學們當下的激情與創意,又能讓教師適應未來的課程發展,配合快速更新的硬體需求,確保學校能長久健康地發展。
(2)以凱文·林奇的“都市形象”五要素為指導,營造出一種“綠色形象”的校園形象,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校園空間系統,一個有益于學生的健康發展的環境系統,一個充滿活力,尊重自然,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新型校園。
節點。以北外環為核心,以“山-水-林”為平臺,融合“山-水-林”的自然景觀,并以圖書館、體育館、綜合樓等為核心,構建校園形象廣場,以展現校園特色。
道路。在道路的銜接方面,盡量采用條形、曲線和折線等道路,如風雨走廊,室外走廊,空中走廊,飛廊,挑廊等,同時適當設置平臺,開放,折坡等,營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校園氛圍。例如,在每一棟教學樓與每一棟宿舍樓之間,都要有一條風雨連廊,與吊頂相結合,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灰色空間。這種效果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里,更好地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得到放松。教學樓一層采取了高架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運動和游戲空間。
區域。有場地的空中停車場,可作為接送車輛的地方,有遮陽避雨的地方,有寬敞的內院活動區,有天臺的活動平臺,再加上細致的環境設計,盡量擴大活動范圍,給兒童提供一個充滿綠色和陽光的活動和玩耍的地方,增加了課間的樂趣,使得學校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分界。以基礎高差為基礎,以不同海拔高度為基礎,在街道兩側,以線狀交界面,巧妙劃分校園與外部空間的分界。
標志。圖書館(圖4)、體育館和行政樓是校園主要入口的3 個部分,從書籍中提煉出靈感,通過層層疊疊的方式,將建筑和環境融為一體,通過紅色的磚頭和巨大的玻璃,形成了一個充滿了校園氣息的校園。它是未來城中一座重要的教育建筑,在它的設計中,使用了現代的設計手法,并在其中加入了紅磚元素,做到了簡約,也彰顯育人學風和教學特征。建筑采用紅磚元素,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周圍工地上的灰塵對大樓造成的影響,從而使大樓經久耐用。

圖4 圖書館
(3)根據地貌特點,設計出高差豐富的文化空間,使充滿活力的娛樂空間,與規整的教學空間相互沖擊,使學校的空間更加多姿多彩,從而創造多級文化景觀和優良的校園小氣候。在進行文化空間的設計時,做到空間的有序和組合。與此同時,還與行政中心相呼應。在垂直空間設計時,注重將自然的綠色元素融入建筑的空間之中。例如,屋頂上的試驗田,屋頂上的花園、景觀平臺等,就像是一個真正的天然課堂,讓小朋友在大自然中,感覺到大自然的美。平臺的規劃設計形成了多層次的景觀,讓每棟建筑都位于天井之中,既有良好的風景,又能起到遮蔭納涼的作用,創造出良好的微氣候和熱環境。
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上,對綠色學校文化空間進行規劃設計,要尊重自然,對師生日常生活、學習需要進行充分的考量。通過對整體空間布局進行優化,對功能分區進行合理劃分,對校園核心區進行共享,對綠色意象空間進行營造,創造出多層次的文化景觀,從而實現對環境的親和力。在此基礎上,創建一個環境優美,功能合理,綠色宜人的校園,使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