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寒 李 軍 劉小江 管義祥
(海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海安 226600)
自發性腦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病情危重,且致殘率、致死率高。SICH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外科手術和內科保守治療。準確評估SICH患者的神經功能預后有助于臨床決策和個性化診療。有研究結果顯示,系統性炎癥反應在SICH的進展和惡化中起重要作用[1]。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是一種急性時相促炎因子。動物實驗結果顯示,在大鼠顱內出血模型中,IL-6顯著升高,且能促進SCIH早期的炎癥反應[2]。血清白蛋白不僅能夠反映機體的營養狀態,而且對維持滲透張力、微循環血管通透性、酸堿平衡和防止血小板聚集至關重要。既往研究結果顯示,低蛋白血癥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3]。鐵蛋白在腦出血神經損傷和組織水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本研究擬探討血清白蛋白、IL-6和鐵蛋白聯合檢測在評估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中的價值。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海安市人民醫院SICH患者148例,其中男84例、女64例,年齡32~81歲。經查體和頭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明確診斷顱內出血。排除標準:1)年齡<18歲;2)非自發性顱內出血,如外傷、顱內腫瘤或腦梗死繼發性腦出血等因素導致的顱內出血;3)有嚴重合并癥,如感染、嚴重的肝功能和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4)臨床或實驗室檢查資料不全。本研究經海安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1 臨床資料收集
通過醫院信息系統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實驗室檢測結果和影像學檢查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合并癥(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心房顫動、冠心?。?、白細胞計數、血糖、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腦出血部位、血腫體積、血腫周圍水腫體積和入院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根據入院時頭顱CT檢查結果,采用ABC/2法測量血腫體積。
1.2.2 白蛋白、IL-6和鐵蛋白檢測
采集所有患者治療前的空腹靜脈血3 ~5 mL,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VITROS-5600干化學分析儀(美國奧森多公司)和配套試劑檢測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MAGLUMI X8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深圳新產業公司)和配套試劑檢測血清鐵蛋白水平。采用NRM411-S7全自動化學發光定量分析儀(南京諾爾曼公司)和配套試劑檢測血清IL-6 水平。嚴格按儀器和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2.3 隨訪
對所有患者隨訪90 d,了解患者發病90 d的功能預后情況。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評估患者的功能預后,mRS評分<3分為功能預后良好(預后良好組),mRS評分≥3分為功能預后不良(預后不良組),隨訪期間死亡的患者均歸入預后不良組。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呈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估白蛋白、IL-6和鐵蛋白判斷患者預后的效能。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評估各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評估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影響因素,并據此構建聯合檢測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預后良好組比較,預后不良組NIHSS評分、血腫體積、血腫周圍水腫體積、白細胞計數、IL-6和鐵蛋白均顯著升高(P<0.05),白蛋白顯著降低(P<0.05)。其他指標2個組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不良組各項指標的比較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白蛋白與血腫周圍水腫體積呈負相關(r=-0.3 2,P<0.0 1),鐵蛋白與血腫體積呈正相關(r=0.27,P<0.01)。白蛋白、IL-6、鐵蛋白與NIHSS評分均無相關性(r值分別為0.15、0.13、0.10,P>0.05),白蛋白、IL-6與血腫體積均無相關性(r值分別為-0.07、0.09,P>0.05),IL-6、鐵蛋白與血腫周圍水腫體積均無相關性(r值分別為0.17、-0.02,P>0.05)。
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腫體積、腦出血部位、血清白蛋白、IL-6和鐵蛋白是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依據得出的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影響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構建聯合檢測模型為:Logit(P)=3.31+1.80×血腫體積(mL)+2.01×腦出血部位(基底節=1,腦干=2,腦葉=3,內囊=4,小腦=5)+1.82×白蛋白(g/L)+0.19×IL-6(ng/L)+0.009×鐵蛋白(ng/mL)。
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白蛋白、IL-6、鐵蛋白單項檢測和聯合檢測模型判斷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l,AUC)分別為0.68、0.65、0.62、0.94。見表3、圖1。

圖1 各項指標單項檢測和聯合檢測判斷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ROC曲線

表3 白蛋白、IL-6、鐵蛋白單項檢測和聯合檢測模型判斷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效能
隨訪90 d結果顯示,有30例(20.27%)患者死亡。ROC曲線結果顯示,白蛋白、IL-6和鐵蛋白判斷SICH患者90 d內死亡的AUC分別為0.68、0.68、0.51。白蛋白和IL-6的聯合檢測模型為:Logit(P)=1.32+0.10×白蛋白(g/L)+0.18×IL-6(ng/mL),判斷SICH患者90 d內死亡的ACU為0.76,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3.3%和61.5%。白蛋白、IL-6、血腫體積和腦出血部位聯合檢測模型為:Logit(P)=-1.98+0.11×白蛋白(g/L)+0.17×IL-6(ng/mL)+0.18×血腫體積(mL)-1.11×腦出血部位(基底節=1,腦干=2,腦葉=3,內囊=4,小腦=5),判斷SICH患者90 d內死亡的AUC為0.90,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0.0%和80.8%。見表4、圖2。

圖2 各項指標單項和聯合檢測判斷SICH患者90 d內死亡的ROC曲線

表4 白蛋白、IL-6和鐵蛋白判斷SICH患者90 d內死亡的效能
鑒于SICH的高致殘率,準確預估患者的功能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SICH患者易發生低蛋白血癥,這可能與患者進食障礙、應激消耗和體內炎癥因子作用等因素有關。MOROTTI等[5]的研究結果顯示,有22.1%的SICH患者入院時存在低蛋白血癥,且血清白蛋白水平與發病90 d內的死亡率顯著相關。然而,DI NAPOLI等[6]的研究結果顯示,全身炎癥反應明顯的SICH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更為顯著,但白蛋白水平與患者全因死亡率無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白蛋白與血腫周圍水腫體積呈負相關(r=-0.32,P<0.01),這可能與白蛋白起維持血管內滲透性作用有關。由于血腫周圍水腫體積已被證實是SICH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7],因此白蛋白可能是通過降低血腫周圍水腫體積來影響SICH患者的功能預后。還有研究結果顯示,白蛋白可通過抑制氧化應激反應來改善神經元凋亡,這也可能是其發揮神經保護作用的機制之一[8]。
促炎因子IL-6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分泌,具有廣泛的生物學功能。李毅鳴[9]的研究結果顯示,血清IL-6水平與SICH患者腦組織水腫程度呈顯著正相關(r=0.394,P=0.011),這可能與IL-6促進氧化應激和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繼而引發細胞源性水腫有關。TAPIA-PéREZ等[10]發現,血清IL-6水平越高,SICH患者發病30 d功能預后越差。一項多中心研究結果顯示,血清IL-6水平升高可提示SICH患者發病90 d預后不良[11],與本研究結果一致。IL-6升高與患者功能預后的具體分子機制和通路尚不明確,可能與IL-6的神經毒性有關[12]。
有研究結果顯示,鐵可促進氧化應激和自由基的形成,在SICH患者神經損傷和組織水腫中發揮重要作用[13-14]。YANG等[15]發現,血清鐵、鐵蛋白和轉鐵蛋白可較好地預測SICH患者的功能預后。一項納入7個研究411例SICH患者的薈萃分析發現,功能預后良好的SICH患者入院時鐵蛋白水平顯著低于預后不良組SICH患者(P<0.05)[16]。
本研究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白蛋白、IL-6、鐵蛋白單項檢測判斷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AUC分別為0.68、0.65、0.62,臨床價值較低。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構建基于白蛋白、IL-6、鐵蛋白、腦出血部位和血腫體積的聯合檢測模型,其判斷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的AUC可達0.94,基于白蛋白、IL-6、血腫體積和腦出血部位的聯合檢測模型判斷SICH患者90 d內死亡的AUC可達0.90,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血清白蛋白、IL-6和鐵蛋白聯合檢測在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評估中有一定價值,3項指標聯合腦出血部位和血腫體積的預測效能更高,有助于對SICH患者發病90 d功能預后和死亡進行準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