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鳳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創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時代命題。從提出文化自信到堅定文化自信再到增強文化自信,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文化自強,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從文化自信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闡釋文化自信的視域不斷擴展,內容日益豐富和完善,內涵不斷深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實質是黨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因此,只有運用整體性思維的科學研究方法展開研究,才能深刻理解和闡發這一重要論述的理論內涵,切實發揮文化自信對于國家強盛的戰略引領作用。加強對習近平總書記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研究需要遵循正確的研究原則和研究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從宏觀角度看,整體性研究方法是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研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文化自信問題不是純粹的文化學問題,而是兩個大變局背景下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因此,研究文化自信問題,不能局限于文化自身,而應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國內國際兩大視野把握文化自信問題,理解文化自信的深意。
以兩大變局為視點展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研究,其基本思路是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視野和高度審視文化自信,對文化自信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中的一些根本問題,從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給以理論闡明和理論回答;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視野和站位理解文化自信的涵義,即從世界歷史走勢和中國發展趨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豐富意涵。
從微觀角度看,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研究,要遵循“照著講”和“接著講”相統一的原則。文化自信研究首先是文本研究,但又是基于指導實踐需要的一種文本研究,這注定了首先要“照著講”,要尊重不同語境下文化自信含義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既然是研究,只“照著講”的文本描述是不夠的,要在掌握文本的基礎上,建立起文本之間的邏輯關聯,提煉出基本范疇、概念、原理式的邏輯,深挖其中潛藏的思想和價值,從多樣性中提煉出共性和本質,實現“接著講”,使研究從感性層面提升至理性認識水平,實現研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達到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從多個維度全面揭示了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立場和中華文化主體性的確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一以貫之的是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挺立中華文化主體性、用中國話語表達和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信念。文化不是抽象的,文化總是一定主體的文化,反過來,文化也是一定主體身份的標示,它在根本意義上解決“我是誰”和“我將是誰”的文化主體性問題。強調中國文化主體性就是堅守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堅守“中國之道”“中國之性”“中國之德”和“中國之理”的中國精神文化的價值和意義,文化主體性確立的標志是文化自我意識的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表達“自我意識”自覺的概念,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語境中,文化自信是一個承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念和理想期待的價值預設,具有精神航標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文化自信就是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具體說,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聚合而成的中華文化生命體的價值和生命力的自信,以此才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在這個意義上,文化自信針對和要解決的問題內含破解當前文化領域某種程度存在的“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的“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問題。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的堅定信念。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理解,文化反映經濟、追蹤政治,文化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要素,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內在交織形成一種辯證關系。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本質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已有的社會道路、社會生產方式、制度和理論對文化自信的形成都具有歷史前提的客觀制約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首先提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實質是從國家意識的本質高度,對我們已有社會道路、社會生產方式、制度和理論實踐成果的高度肯定和創新性的文化自信表達。文化自信需要社會基礎性結構的支撐,需要實力保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文化自信不完全是一種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個自信”概念譜系中,是從社會結構層面討論文化自信問題的,從而使文化自信在與經濟、政治和理論的實踐互動中獲得了實在性的社會基礎支撐和整體性意義。即講道路不能不講文化,講文化則不能不指向道路。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根本上有助于增強和豐富對中國道路的自覺和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外化和實在化,“文化是制度之母”,文化精神的自覺構成社會制度運行的靈魂,無論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中任何一個方面的自信并不必然帶來其他方面的自信,它們各有側重,所“信”對象不同,卻都以實力為自信奠基。而文化自信是其共同需要的精神基礎和支撐,具有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覆蓋性、彌散性、滲透性和鞏固性,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由于文化自信是帶有肯定性、評價性以及價值認同性的一種精神狀態,它與道路、理論、制度的任何方面結合,就會完成由外向里的“內化”,從而穩定為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因此,從更廣泛的意義上,如果沒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建立不起來的。并不是文化自信是“隱喻”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是文化自信“它實實在在就是那真實存在本身”。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自信置于現實社會關系中,從中國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就、日益成熟的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真理性、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和水平及其權威等諸多方面轉化聚合的集成條件,提出文化自信的本質是中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使文化自信獲得一種歷史的整體性視野。
文化自信是內塑大國精神氣象和外獲“他信”的辯證統一。從世界視野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命題,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之相匹配的大國意識、大國精神、大國境界和大國力量的訴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不斷變革和先進化,更包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的變革和體認,以及更高意義上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復興”和創新。文化自信作為多種規定的綜合和抽象,它內涵中國崛起的決心、信心,志氣、骨氣和底氣,是中國崛起的應有精神氣象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進一步實現,必然伴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中國文化話語權的增強;必然伴隨著中國文化為世界貢獻出更多的共同價值,這既是中國崛起的國家形象塑造問題,也是中國崛起過程中必然獲得“他信”的條件問題。在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參照系的比較是影響文化自信能否實現的強勁力量。文化自信問題的產生往往是比較后生成的。參照系的變化會生成認同,也會危機認同,從而影響文化自信能否確立。由此可見,無論對內還是對外,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內在勾連說明,文化自信的建構是“自信”和“他信”的統一,中國文化自信的最終獲得,在文化“他信”方面還有艱巨任務。
文化自信是既定自信和建構性自信的辯證統一。文化自信是包含“過去式”“現在進行時”和“將來時”相統一的復合過程。文化自信可以因既有文化而自信,但也是一個要靠解決問題、努力不斷生成的應然精神狀態,要高度關注文化自信的“現在進行時”和“將來時”,重在“建設”。文化自信內蘊建構中華文明新形態的文化使命和實踐要求。文化自信不僅是理念,而且是一種實踐要求,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解決的新的重大課題,是一種迫切需要,一種內在訴求。實現文化自信就要研究揭示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不同于中國古代文明、不同于已有社會主義文明的新文明形態的特質,塑造“人類新文明形態”,這實質是要研究怎樣把關于文化自信的理論研究由“反映論”水平提升為“創造論”高度,擴展文化自信的內涵至文明高度,以增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意蘊。文化自信要以文化自強為方向和目標。文化自信的實踐要求內涵文化強國目標。文化自強就是“要使我們的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影響力、強大的活力創造力、強大的實力競爭力,把我國建設成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提升,我們需要有自己強大的文化力量立世,有我們鮮明的文化符號表達自己,有具有文明意蘊的文化價值觀體現我們的內涵。這都以文化的創造為前提,文化創造力就是文化自強的實現途徑,文化創造力又是一種世界比較概念,我們需要以文化自信為重要文化軟實力,創新性地表達我們的發展理念、政治制度精髓和文化價值觀,提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高度,以獲得中國崛起的合理性和提高世界對我們的理解度接受度,獲得更廣泛的“他信”。
“文化是特殊的、文明是普遍的。”文化表現的是民族的自我和特色,文明表現的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和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在真正意義上成為一項世界性的事業,中國要以文化實際地影響世界,就必然使“特色文化”晉升至具有普遍性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起點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自信的深入推進,內蘊建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使命和實踐要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重要論述的價值旨歸和終極關切。
推進文化自信內蘊從文化角度揭示社會主義文明不同于資本主義文明的特質,把塑造“文明中國”圖景,在文化上創新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發展理念、道德內涵、價值追求的國際表達,彰顯國家意志和制度精髓作為文化自信理論建構的責任,以文化自信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